刘远举/文发放消费券是当下的热门话题,但就目前的发放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形成共识。
消费券与减税
消费券的本质是减税。即政府用自己的收入背书,向市民发放现金,只不过,为了保证这种现金不被存储下来,而是用于消费,所以做出了一些限制。
消费券比减税更好。
减免税费是普遍性的,无论企业经营状况,是否有市场竞争力,都会得到减免,这会降低市场效率。而消费券是有竞争的补贴,商家会竞争这个补贴,通过市场竞争,资金流向那些有更强竞争力的,更高效的经济单元,可最大化提高资金的效率。所以,消费券比直接减免税费,更具效率。
减税、减免社保对一家餐馆而言,或可使企业扭亏为盈,或增加老板利润,保障了市场中企业的存续。但终究,企业是靠收入、靠现金流活着。在特殊时期,获得现金流就成为是否活下去的关键。消费券能够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现金流。这是因为很多行业的消费与供应,都是有弹性的。比如,餐馆的中餐、晚餐的高峰,如果能各自前后延长半小时,一天就能多出两个小时的实际营业时间。而对消费者来说,下馆子,大家聚一聚,其弹性也非常的强。
而且,消费券不但增加了这家餐馆的现金流,随着客源增大,员工的奖金也会增加,餐馆购买的食材、各种消耗品都会增加,消费券的引致效应就会向上游扩展。有专家估计,如果发放3600亿元消费券计,会产生10-15倍的杠杆,增加3.6-5.4万亿消费,会对社零总额的同比增速产生抬升作用,有可能把全年社零总额名义同比增速从2.3%提升到8%以上。
消费券与电子支付
在电子支付时代,新技术为消费券提供了新可能,新边际,新效率。
目前,南京、合肥、广西等多地与支付宝合作发放消费券。借助电子平台已有的庞大用户,消费券的发放成本降低了,不仅能覆盖最广人群,还能实现精准发放,解决了传统纸质票据可能产生的“被倒卖”问题。
首先,可以借助平台丰富的线上线下消费生态,把消费刺激沿着产业链传导出去——消费者在电子支付上消费,老板在电子支付进货。
更重要的是,借助成熟的电子支付系统,可实名认证、风控等技术,消费券可实现“一城一策、按需定制”、“灵活可调整”、“公平可追溯”,从而极大化地避免消费券变为储蓄,扩展其“乘数效应”。
电子消费券在使用过程可全程监控。可从流通次数、订单数量、使用比例、纳税、进货、地域、时间等方面,全面进行关联、监测与限制;某一家企业收或使用消费券过多,出现异动,也能在大数据上反映出来。这就避免了消费券所存在的收购、转为储蓄、传导链条过长等问题。
而且,在电子化的消费券的全程使用过程中,电子消费券在生态内循环,全程可监控,还能产生额外的财富——数据。这对于政府精准的收集特殊时期的经济数据,相应精准施策,都是非常重要的。
回顾人类的经济政策史,一直以来,经济政策偏重于投资,这是因为政府在消费上缺乏政策手段,缺乏直接的政策工具,相比之下,减税与政府开支,都更加容易实现。所以,我们看到的经济政策大多都是偏重投资的。但电子支付这样的技术条件,是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新技术带来的新可能,甚至可能会颠覆之前的经济政策手段。这是一次极好的实验机会。
消费券与情绪
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炉边谈话”节目,通过收音机向全美广播,鼓舞了美国人民,坚定了人民的信心,缓和了危机。现在,中国经济本身没有问题,不能与之比较,但从疫情中走出来的人民,需要一些刺激与激励,消费券可以起到这个作用。
消费券,一定程度上,是通过满足公众心理,刺激情感,从而改变消费边际系数,提升消费。
既然是刺激情绪,首先,就要考虑情绪所处的大环境。客观地说,公众对于疫情的反应,仍然是过度的。这种过度的反应,有利于控制疫情,但对恢复经济却是负面因素。发放消费券,公众害怕疫情,情绪就跟不上,消费券难免就会事倍功半。所以,教育公众客观、理性、科学地面对疫情新闻,是最大的提振消费的办法,也是消费券事半功倍的必要条件。现在一些地方的领导带头消费,就是起到这个安抚公众情绪的作用。
形成群体情绪的另一个因素是规模与时间。大规模,同一时间,才能形成情绪上的共振。想象一下,全国在同一天发消费券,社交媒体上会是怎样的场景。所以,消费券的顶层设计非常重要,只有顶层设计,才能以一定规模,协同全国各地,起到1+1大与2的作用,形成群体情绪,刺激消费。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消费券,必须是具有高流动性的,能很大程度上替代现金的,以财政为背书的消费券,而不是各类企业的优惠券。商家配发的消费券,实质上是商家自己发的优惠券,意义不大。这种消费券,限制非常大,消费者的选择很少。很大程度上,变为了一种价格游戏,先涨价,再给消费者发券。更糟糕的是,这种商家优惠券,消费者见得太多,没有太大感觉,反而降低了消费券的刺激性,减低了消费券对情绪的刺激。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