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六月,进入“挂锄期”,
农田里没啥活儿了,
梁文轶又赶蜂进山了,
养蜂成了他种地之外的又一条增收路。
2017年第二轮“土地确权”,
梁文轶是拿到黑龙江“第一证”的农户,
他家的17.65亩土地有了“红本本”,
梁文轶说,那一刻他心里特别踏实。
“拿证”第二年,梁文轶就注册了家庭农场,如今,他手中流转来的土地已达200亩。他还拿着“红本本”贷款,养了100箱蜜蜂。他说,“人勤地不懒”,冒油花的黑土地就在那儿,干多少、挣多少,都是自己的。“土地确权”确到农民心坎上
在第二轮“土地确权”中,阿城区是国家级试点单位,梁文轶所在的红星镇是该区的试点镇,这里的10万农户在全省第一批拿到了国家颁发的“红本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规范确权”给农民们吃了“定心丸”,“土地确权”确到农民心坎上。
“明晰的土地权属,给农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土地流转让‘地拴人’现象得以破解,有外出务工想法的乡亲,再不用担心‘地没了’。”阿城区农业农村局经管站相关负责人黄立军介绍,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农村闲置劳动力有了更大务工转化空间,“土地确权”促使农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
“土地确权”不但保证了土地规范流转,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更推动了适度规模化经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通河县共有水稻田160万亩,近年来,超过10万亩的合作社、合作联社发展到4家,上千亩规模的家庭农场比比皆是。连片规模化种植,统一品种,有效阻断了“基因漂移”,保障通河生态稻米品质纯正。呵护黑土保护“耕地大熊猫”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用这诗句形容农民与土地的情感,再恰当不过。“土地确权”从情感上让农民与土地更近,农民有了权属意识。“自己的土自己的地,种啥都长人民币”,农民因此格外爱惜“自己的地”,越来越注重选择良种、科学作业,并有意识地保护“耕地大熊猫”。
木兰县68岁的农民邱太臣说,土地是农业的命脉,更是农民的依靠和指望。土地明确了长期归属,不再是“借鸡下蛋”,更多农户开始给自家地上农家肥,如此养地就是为了不透支地力,持续打好粮。
邱太臣曾是木兰县东兴镇西南村党支部书记,1983年第一轮土地承包和2017年的“土地确权”他都赶上了,对于“土地确权”的好处,他深有感触。“大田都是地挨地、垄挨垄,权属模糊不清。每年春耕,村委会都得处理多起‘丢垄’纠纷。‘土地确权’后,都是卫星定位打垄,分毫不差。精确测量后多出的土地,都纳入新增地源管理,对壮大村集体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老百姓种明白地,挣明白钱。”
在通河、巴彦、五常、阿城等区、县(市),通过机械化深翻,配合腐熟技术进行秸秆全量还田,日益受到农民青睐,如此做法不仅能够培肥地力,还能增厚黑土层。经严格论证,秸秆全量还田,次年可节约肥料投入1/5左右,每亩至少节省25元肥料投入,秸秆还田之后3年还会逐年释放肥力。“龙江第一镰”掌门人付鹏飞表示,如今以破坏地力为代价的掠夺式生产再也看不见了,保护“耕地大熊猫”在黑土地上成为自觉。“老屋”进档案让宅基地释放新能量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村里一些老旧危房改造陆续展开,这也推动农村宅基地明确权属工作走向纵深。
通河县祥顺镇新乡村党支部书记屈耀明介绍,作为全县的试点村镇,去年,新乡村推倒了第一批“老屋”。老屋宅基地信息全部装进档案,县、镇、村三级盖章,确保产权人享有相关权益,此举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响应。很快,老旧危房转档工作,在通河县8个乡镇全面展开,腾出的土地种上了经济作物,有效推进了“菜园革命”进程。
经过两年多的宅基地管理,“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初步显现,“村在田中,田在村中”的景象在通河随处可见。
“老屋”进档案带来了生态宜居新景象,同时,也促进了产业兴旺。屈耀明认为,“老屋”进档案其实也算是“土地确权”内容,置身档案中的“老屋”,地理位置、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他项权利的确认、确定等信息一目了然,宅基地“丢”不了,却转化成了“新地源”。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通河尝试把失去重建、维修价值的老旧危房变换形式,让宅基地释放出新能量。有关部门总结经验认为,“老屋”进档案不仅给庭院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空间,还起到了“开智”的作用,促使农民更注重抱团规模化发展,并更注重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科学种植、品牌种植。如今,鸭稻、鱼稻、蟹稻、小龙虾稻已成为通河县祥顺镇的特色稻田“套种养”模式,“稻田里养活物”标志着稻米的绿色、有机身份,稻田鸭、鱼、蟹、小龙虾成了有机生态稻米活标签。这些稻田中出产的农产品,一般等不到秋收就已通过订单销售一空了。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哈尔滨责任在肩,履职尽责必须依靠科学管理,“土地确权”给广大农民群众吃了“定心丸”。黑土地上的众乡亲权益得到充分保障,才能放开手脚追求美好生活,这就是属于他们的“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罗彦坤
原标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华章】拿到“红本本”心里踏实,对黑土地的情感更厚了丨“土地确权”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阅读原文
农田里没啥活儿了,
梁文轶又赶蜂进山了,
养蜂成了他种地之外的又一条增收路。
2017年第二轮“土地确权”,
梁文轶是拿到黑龙江“第一证”的农户,
他家的17.65亩土地有了“红本本”,
梁文轶说,那一刻他心里特别踏实。
“拿证”第二年,梁文轶就注册了家庭农场,如今,他手中流转来的土地已达200亩。他还拿着“红本本”贷款,养了100箱蜜蜂。他说,“人勤地不懒”,冒油花的黑土地就在那儿,干多少、挣多少,都是自己的。“土地确权”确到农民心坎上
在第二轮“土地确权”中,阿城区是国家级试点单位,梁文轶所在的红星镇是该区的试点镇,这里的10万农户在全省第一批拿到了国家颁发的“红本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规范确权”给农民们吃了“定心丸”,“土地确权”确到农民心坎上。
“明晰的土地权属,给农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土地流转让‘地拴人’现象得以破解,有外出务工想法的乡亲,再不用担心‘地没了’。”阿城区农业农村局经管站相关负责人黄立军介绍,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农村闲置劳动力有了更大务工转化空间,“土地确权”促使农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
“土地确权”不但保证了土地规范流转,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更推动了适度规模化经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通河县共有水稻田160万亩,近年来,超过10万亩的合作社、合作联社发展到4家,上千亩规模的家庭农场比比皆是。连片规模化种植,统一品种,有效阻断了“基因漂移”,保障通河生态稻米品质纯正。呵护黑土保护“耕地大熊猫”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用这诗句形容农民与土地的情感,再恰当不过。“土地确权”从情感上让农民与土地更近,农民有了权属意识。“自己的土自己的地,种啥都长人民币”,农民因此格外爱惜“自己的地”,越来越注重选择良种、科学作业,并有意识地保护“耕地大熊猫”。
木兰县68岁的农民邱太臣说,土地是农业的命脉,更是农民的依靠和指望。土地明确了长期归属,不再是“借鸡下蛋”,更多农户开始给自家地上农家肥,如此养地就是为了不透支地力,持续打好粮。
邱太臣曾是木兰县东兴镇西南村党支部书记,1983年第一轮土地承包和2017年的“土地确权”他都赶上了,对于“土地确权”的好处,他深有感触。“大田都是地挨地、垄挨垄,权属模糊不清。每年春耕,村委会都得处理多起‘丢垄’纠纷。‘土地确权’后,都是卫星定位打垄,分毫不差。精确测量后多出的土地,都纳入新增地源管理,对壮大村集体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老百姓种明白地,挣明白钱。”
在通河、巴彦、五常、阿城等区、县(市),通过机械化深翻,配合腐熟技术进行秸秆全量还田,日益受到农民青睐,如此做法不仅能够培肥地力,还能增厚黑土层。经严格论证,秸秆全量还田,次年可节约肥料投入1/5左右,每亩至少节省25元肥料投入,秸秆还田之后3年还会逐年释放肥力。“龙江第一镰”掌门人付鹏飞表示,如今以破坏地力为代价的掠夺式生产再也看不见了,保护“耕地大熊猫”在黑土地上成为自觉。“老屋”进档案让宅基地释放新能量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村里一些老旧危房改造陆续展开,这也推动农村宅基地明确权属工作走向纵深。
通河县祥顺镇新乡村党支部书记屈耀明介绍,作为全县的试点村镇,去年,新乡村推倒了第一批“老屋”。老屋宅基地信息全部装进档案,县、镇、村三级盖章,确保产权人享有相关权益,此举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响应。很快,老旧危房转档工作,在通河县8个乡镇全面展开,腾出的土地种上了经济作物,有效推进了“菜园革命”进程。
经过两年多的宅基地管理,“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初步显现,“村在田中,田在村中”的景象在通河随处可见。
“老屋”进档案带来了生态宜居新景象,同时,也促进了产业兴旺。屈耀明认为,“老屋”进档案其实也算是“土地确权”内容,置身档案中的“老屋”,地理位置、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他项权利的确认、确定等信息一目了然,宅基地“丢”不了,却转化成了“新地源”。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通河尝试把失去重建、维修价值的老旧危房变换形式,让宅基地释放出新能量。有关部门总结经验认为,“老屋”进档案不仅给庭院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空间,还起到了“开智”的作用,促使农民更注重抱团规模化发展,并更注重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科学种植、品牌种植。如今,鸭稻、鱼稻、蟹稻、小龙虾稻已成为通河县祥顺镇的特色稻田“套种养”模式,“稻田里养活物”标志着稻米的绿色、有机身份,稻田鸭、鱼、蟹、小龙虾成了有机生态稻米活标签。这些稻田中出产的农产品,一般等不到秋收就已通过订单销售一空了。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哈尔滨责任在肩,履职尽责必须依靠科学管理,“土地确权”给广大农民群众吃了“定心丸”。黑土地上的众乡亲权益得到充分保障,才能放开手脚追求美好生活,这就是属于他们的“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罗彦坤
原标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华章】拿到“红本本”心里踏实,对黑土地的情感更厚了丨“土地确权”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阅读原文
qyangl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