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情绪与情感发育过程的特有表现|心理健

摘 要

  很多生理学家认为,青少年心理的不平衡性,他们所特有的心境急剧更替以及从兴奋到抑郁和从抑郁到兴奋的过渡,都是和青春期一般兴奋的增强及各种条件抑制的减弱相联系的。 保加

很多生理学家认为,青少年心理的不平衡性,他们所特有的心境急剧更替以及从兴奋到抑郁和从抑郁到兴奋的过渡,都是和青春期一般兴奋的增强及各种条件抑制的减弱相联系的。

保加利亚心理学家皮罗夫等人研究了从5岁到17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他们发现,神经活动的最兴奋型多见于5岁儿童。

随着年龄渐长,兴奋型的百分比下降,平衡型的百分比增加。在青春期(女孩11-13岁,男孩13-15岁)兴奋型重新增多,在青春期结束后再次减少。

然而这种年龄横断面法的研究方法还有不足之处,它没有彻底解决年龄特点与体质特性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情绪紧张的生理根源在女人身上表现得比较明显,她们的抑郁、兴奋性、恐惧和自尊心降低,都是与月经期的某个时期密切地联系着的,随后便是情绪高涨。

Ch.B.比勒已经注意到了少年女子在月经开始之前的一些苦恼,显然,在这种场合下这些苦恼所反映的是生物规律。

虽然男孩在青春期也感到困难,但目前还没有发现他们的心理与生理之间的严格的依存关系。

苏联心理学家雅科布松(Jacobson)发现,无论对成年人还是对同龄人的抗拒性反应的高峰都是发生在十二岁半到十三岁半这个期间,这与比勒的资料正相符合。


实际上,世界上所有心理学家都一致公认12-14岁是情绪发展的最困难时期。

但是情绪紧张、恐惧和消极情绪的高峰并不一定和一般情绪易动性(情绪感受性)的最高度正相符合。

此外,不能只用内分泌方面的变化来解释少年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姑且不谈青年),因为它们也决定于社会因素和教育水平。

同时,个性类型差异也往往比年龄差异占优势,成熟中的心理困难、抱负水平与“自我”形象的矛盾常常导致这样的结果。

并且会作为少年典型的情绪紧张贯穿整个青年时代。


根据一系列心理测验来看,少年和青年心理健康的常模与成年人的常模截然不同。

例如,为了更具普遍意义的进行心理诊断,研究采用是明尼达的个性测验,研究了15,000名14-15岁的美国少年(在苏联也曾举行这种测验)。

结果证明,根据“心理病态”、“精神分裂症”和“轻躁狂”三个量表的评定,完全正常的少年的指标比成年人高。

这就是说,成年人的情绪反应带有疾病的症状,而少年在统计上则是正常的。


投射测验[罗沙赫墨迹测验(Rorschach test)和主题统觉测验]证明:12岁到16岁少年的恐惧水平提高了。

其中形态不全恐怖( Form incomplete terror即关于生理缺陷的妄想)症状的高峰恰恰是在过渡年龄。

根据著名精神病学家麦戈拉宾(Mcgorabin)的资料,在13-14岁以后,个性障碍,尤其是人格解体的案例,在数量上显然增加了。

心理学家基斯洛夫斯卡娅(Kislovskaya)用投射测验研究了恐惧的年龄动态,她发现,学前儿童在与幼儿园教养员交往时极为恐惧,而与父母交往时则很少恐惧。


低年级学生则变现为与陌生成年人交往时最感恐惧,而与同龄人交往时则没有什么恐惧。

少年在对待同班同学和父母时最感恐惧,而在对待陌生的成年和教师时则较为自然。

与其他年龄相比较,高年级学生(九年级)在同所有的各个方面交往时恐惧水平都最高,而在与父母和其他有某种程度的依赖关系的成年人交往时,恐惧心增长得特别明显。

按照苏联杰出的青年精神病学专家里奇柯(Ricci)的意见,14-18岁是心理病态的危机期。


此外,在这个时期,某些性格特点表现得最为突出;这些突出的表现虽然不是病理本身方面的,但它们也提高了产生心理创伤和偏离行为常模的可能性。

例如,青年突出表现出来的这种类型特点,诸如提高了的积极性和兴奋性(用精神病学的语言来说,就是心情激越),往往使青年择友随便,促使他参与冒险行为和令人怀疑的事情。

从类型上说在青年早期形成的那种孤僻性,有时会成为病态的自我孤立,而随着这种孤立还可能产生自卑感等等。

但是,过渡年龄出现的情绪困难和病态过程只是青年期的附带特性,而非普遍的特征。


上面曾提到梅尔林的这种意见,随着个性的发展,在个性的各个亚系统之间便形成越来越复杂的、涉及方面越来越多的联系,而只有在完整的、统一的个性范围内才能理解这些联系,至于说到情绪也是这样。

显然,在种族发生和个体发生中存在着起作用的一般规律,按照这个规律说,

有机体的情绪易动性水平是与它的组织水平和自我调节水平同时提高的,但它的选择性也在同时增长。

能引起人情绪兴奋的那些因素的范围,不是随年龄增长而缩小,而是随年龄增长而扩大了。


情绪表现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而由短时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的持续时间也在不断增加等等。

假如一个成年人对所有的刺激都象儿童那样天真地他出反应,那么他便不可避免地由于过渡兴奋和情绪不稳定丧命。

要知道,成人的具有意义的各种关系的范围要比儿滴的广泛得多。正是内部抑制和自我控制的有效机制的发展,以及对外界作用的有选择的反应能力拯救了成年人。

在这方面,琼斯(H,Jones)在加利福尼亚纵向研究的范围内进行的客观研究颇有意义。


他通过皮肤电反应,测量了年龄不同的一些儿童对同样的刺激和不同刺激的情绪反应。他发现幼儿比年长儿童的皮肤电反应较弱,引起这种反应较困难。

婴儿的情绪反应比较缺乏分化,并且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动作和声音表现出来。

儿童年龄渐长,学会了控制和抑制情绪的某些外部表现,情绪仿佛在内部消失了,内化了,产生了兴奋的内部源泉,同时,情绪的表现也发生了分化。

琼斯对比了12岁的少年和17岁的青年对三种言语刺激(令人愉快的、令人不愉快的和无所谓的)的情绪反应(通过皮肤电反应来测量)。


青年的一般情绪反应似乎比少年的高不了多少。可是他们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选择性的水平不同:在对于充满情绪的刺激和中性刺激的反应水平上的差异,青年比少年要大得多。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说,测量青年的情绪和测量青年的智力一样,假如不考虑某一个具体刺激或情境对某一个被试者的意义是什么,重要到什么程度,就不能进行测量。

在青年时期,除了情绪选择的水平有了一般的提高外(在主体对任何刺激做反应时),在反应性的强度方面也会继续发生分化。

情绪反应性的水平以及个人体验情感和情绪的能力,有一部分取决于他的体质特点(双生子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还有一部分取决于教育条件。


应当强调指出,情绪反应性的水平低,这在心理上是一种不利的因素。

根据California纵向研究的资料,情绪反应水平低的青少年比其同龄的反应水平高的人来,比较不安定、易兴奋、情绪不稳定、不果断和不好交际;他们到中年时(约30岁)较难适应环境,往往出现神经官能症的征候。

根据上述就可以明白,对于情绪问题和青年期的困难必须具体加以研究,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根源。

少年的形态不全恐怖的症状只是由于担心自己的体格和仪表不佳而产生的附带后果,一般说来,一到青年期它就渐渐消失了。


在过渡年龄,个性障碍的数量之所以急剧增长,其原因主要是,儿童由于自我意识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这些障碍便不能经常表现出来。

青年期表现出来的病症和惊惶往往不是对自己这个时期特殊困难的反应,而是较早的心理创伤(Psychological trauma)延缓效应的表现。

国外许多心理学家关于青年期即发展的神经官能症时期的意见,已经被最新的研究推翻了。

大多数人随着从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过渡,都改善了交际性和一般情绪的自我感觉。


根据希林娜(Xilina)第一次在七年级、第二次在九年级对相同的一些儿童所进行的纵向实验研究资料,青年比少年表现出较大的外倾性、较小的冲动性和情绪兴奋性以及较大的情绪稳定性。

这些资料之所以有意义还在于,在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已经表现出同成年人那样的症状综合。

换言之,气质的所有基本结构及其对神经系统特点的依赖性,在少年期开始前已经形成。

青年期并没有改变气质类型,而地加强了各个因素的全面联系,从而促进了对反应的本身控制。


根据库奇明科(Kuchmanko)的研究资料,16-17》的高年级学生,无论他们的神经系统类型如何,都比少年更加沉着,更加稳健。

情绪不稳定的青少年可能具有心理病理特征,但他们在其年龄组中占统计上的少数,不超过总人数的10-20%,这种情况与成年人几乎是一样的。

社会主义社会没有象资本主义国家那些毒化青年生活的致病因素,如失业、对未来丧失信心、竞争、崇尚残暴。

这就减轻了苏联青年男女在成熟期所遇到的困难,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正因为我们的社会关怀每个成员心理健康,所以教师和家长应当密切注意高年级学生的情绪世界,在这方面,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医生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