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吧!
“为国选材,不辱使命”,高考关乎无数学子的前途命运,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高三学子在漫长的备战中所承受的身心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考前高度紧张,结束后短暂的 “ 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 的解脱与茫然若失,以及紧随其后估分、填报志愿的忐忑纠结、发榜后的几家欢乐几家愁,急剧的生活变化常常引起剧烈的情绪波动,易引发各种心理应激反应,考生本人和家长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平稳度过这个特殊时期。
本期节目邀请 到了山东省家庭教育宣讲团专家、惠民县第二中学教师刘莹与我们共同 探讨高考后心态调整的相关问题。
考后心态调整——考生篇
一、考生应注意把握三大原则
1. 适度原则。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事物才能保持它自身的存在,超过了特定的范围,就会向对立面转化。在实际的操作中,考生可以试着调节情绪“宣泄”的程度,拒绝过度刺激,在喧嚣中也不忘给自己留出独处的时间,多与朋友相处交谈分享感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
2. 悦纳原则。带着喜悦的心情观察自己,并最终理解和接纳自己。我是什么样的人?谁来定义我?这绝对不仅仅是个哲学话题,在青春期,这是自我认同的核心。
3. 当下原则。当你感觉到无法放松的时候,很有可能是两个原因,即过去和未来,不断地去思考过去的错误,会让我们处在或者抑郁或者焦虑的心情中,而浪费了此时此刻的时间,这是让我们放松下来的钥匙。 作为考生,应该在放松的心态下,带着清醒的觉知去对过去进行总结,对未来进行规划。
(二)考生具体需要怎么做?
1. 规律作息,劳逸结合。 高考前紧张压抑的生活,使得很多考生考后彻底放飞自我,报复式通宵游戏、熬夜看球刷剧、日夜颠倒、暴饮暴食,这将严重摧残身心。 长时间的备考及参加高考对身体和心理都有很大消耗,考后考生们需放慢脚步,规律作息,合理饮食,劳逸结合,让身心逐步得到放松和修复。
2. 接纳结果,调整心态。 对考试结果,考生们内心需设立一个合情合理的目标,只要把自己平时成绩发挥出来,就是很好的结果, 毕竟考试还有一些随机因素。 高考是人生中关键的一个坎,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出路。 今后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只要诚实勤奋,都可以用自己的双手打拼出一方天地,赢得幸福美满的生活。
3. 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合适的专业。 胡适先生曾建议年轻人选择专业时的个人标准是“性之所近,力之所能”,即我的兴趣在什么地方,我能做什么? 在等待分数的这段日子里,好好想想自己的真正的兴趣是什么? 自己哪方面的能力比较强? 对自己所预选专业和学校进行了解,了解专业开设一些什么课程、专业的方向(专业名称相同不同的学校方向也会不同)、该专业以后会走向什么工作岗位等等,看是否真正适合自己。
4. 丰富生活,培养兴趣爱好。 高考结束迎来了一个长假,可以去做之前想做但还没来得及做的事情,捡起因为备战高考而牺牲的小兴趣、小爱好。 “ 花不可无蝶,山不可无泉,石不可无苔,水不可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 ” ,兴趣爱好能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满足的越多,心理就越健康。
考后心态调整——家长篇
高考结束后,很多家长也如释重负,对孩子的关注减少了,但在这段特殊时期,家长还不能太放松。家长作为过来人,心智更为成熟,阅历也更丰富,对高考之于人生、未来的影响应该有一个理性认识,对自己孩子的优缺点也必须有清晰的了解,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心中纵有狂风骇浪,言谈举止中也必须和风细雨,点到即止。所以作为家长,这段时间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积极疏导。 作 为孩子最为密切的陪伴者,家长应该积极主动地关注孩子的状态。 孩子考出了理想的成绩,固然应该高兴、放松,但也需要善意的提醒和督促,积极引导他们为未来的大学生活做好心理和物质上的准备。如果 孩子考得不理想,甚至于落榜,家长不要过度指责、甚至埋怨或冷淡,更应积极引导他们正确面对人生的挫折失败。 高考是孩子自己必须面对的一场历练,没考好他们自己更难受,家长应更加包容和鼓励,肯定孩子在备考过程中的努力和坚持,言谈举止中告诉孩子,父母是你永远坚强的后盾,无论成败,父母对你的爱永无改变。
第二,尊重孩子的选择,积极协助。都说“高考考孩子,志愿考家长”, 但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这段时间应该让孩子说说他自己想学什么? 将来喜欢从事什么职业? 家长要了解孩子的想法,然后与孩子一起坐下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去选择志愿和专业。 家长不要包办志愿,因为大学是孩子去读,不是家长去读。 也不要当 “ 甩手掌柜 ”, 如果孩子很明确自己的专业,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选择,毕竟未来的路还得靠孩子自己走。 考生和家长应该充分利用时间把新高考相关政策和志愿填报规则学习起来。 包括平行志愿的录取规则、不同分数段的选择策略、 96 个志愿如何规划“冲稳保”、大学和专业的选择 等,家长还可以学习 《高考志愿填报指导》 等专业书籍,提高志愿填报的有效性。
第三,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积极引导。 孩子在高考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应激反应,比如情绪低落、烦躁、食欲减退、失眠等,一般情况下两周左右能逐渐缓解。 如果孩子上述不适持续长时间存在,症状逐渐加重,同时出现一些抑郁、疲劳、话少、轻生想法等表现,家长需提高警惕,及时寻求专业的精神心理人员帮助。
戳视频看完整节目
回看方式
节目通过山东教育电视台“养教有方”平台直播,可点击关注“养教有方”微信公众号,选择“同一堂课”进行回看。
本文编辑:CHEN
责任编辑:刘龙 林美妮
遇见更多朋友,探索更多可能!
想和我们在线互动交流吗?
想分享您的教育理念或想法吗?
想让您的名字出现在作者栏吗?
文章推荐
1.
2.
觉得好看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