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生研学郊游谈开去
最近,四十五中全体师生赴光谷有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学习长征精神,争做红色少年”主题研学及踏青郊游活动。暴雨后的江城空气清新、天空明朗,有田基地天高地阔、水草丰美,树林蓊郁、草坪翠绿,格外养眼。师生们徜徉其中,一路欢声笑语 一位班主任笑盈盈地对我说“张校长,这个活动组织得好,孩子们都乐坏了,老师也好、学生也好,好长时间没出门好好地撒个野了!”
的确,也许我们太过关注一些负面因素诸如师生安全、组织困难、反对意见等,或者受制于一些客观因素诸如办学经费不足、教学任务很重等,对研学旅行、郊游踏青这一类的活动都是能减就减、能不上就不上。殊不知,在疫情防控的封闭管理之后、在按部就班的校园生活之中,这样一次活动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例如释放情绪、疏解矛盾、拓宽视野、联系感情等。作为校长,我们要适时地、有效地调适教师学生情绪,融洽校园心理氛围。
一、拆除一道“泄洪闸”。最近和一些校长以及校内老师聊起学生心理问题,大家普遍有个感受:在物质生活整体改善的大背景下,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理负担非但没有减轻,相反还日渐增加;因为课业负担、升学压力、亲子关系等因素,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似乎还有普遍泛滥之势,因为一点小事轻则自残、重则轻生的现象并不少见。“我们不知道到底什么是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做教育做得战战兢兢”,一位校长的话说出了大家的心声。的确,孩子不是“小大人”,他们的社会阅历、人生经历和心理体验与成人不能等同,在我们看来波澜不惊的所谓小事,在他们眼里也许就是山崩地裂、天塌地陷的灭顶之灾。
和很多教师一样,我最初把挽救这种有焦虑、忧郁倾向孩子的希望寄托在专门的心理专家和心理医生身上,但是更多的或成功或失败的案例让我发现,孩子心理问题不是简单地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就可以疏解的,最好还是要“不治已病治未病”,在孩子们症状还不很严重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调整、改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其实,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心理疾病不是突然发生的,适时地宣泄情绪、减轻压力、调整心态,都能有效避免情况的进一步恶化。很多时候一场以心换心的促膝谈话、一场酣畅淋漓的球类比赛、一次激发兴趣的科技活动、一趟心旷神怡的踏青郊游 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理疗效果。当情绪的波澜就要漫过堤坝的时候,我们拆除一道“泄洪闸板”,给心灵有效减压、让情绪得以宣泄,我们的身心就能处于正常的“安全域值”。这种火候的掌握、这个契机的把握、这些举措的跟进,都需要做父母、做师长能持续关注,有足够耐心和真心关爱。
二、打开一扇“封闭窗”。疫后综合症一度是网络热词,是指由疫情引发的社会稳定、经济复苏、民生改善、身心健康等方面问题。具体到学校师生,身心健康问题尤为突出。对广大师生尤其是武汉师生来说,由封城带来的心灵封闭影响不容小觑。因为封城,我们的视野只能锁定在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森林;因为封城,我们的脚步只能拘囿在吃睡搞学习的家庭校园。慢慢的,我们忘了极目楚天、一望空阔的视觉享受,我们忘了草长莺飞、五色斑斓的美好自然,我们忘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 我们生活的圈子、形式、范围、内容等等都在做减法。更多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不是向外打开、而是向内蜷缩,一系列问题由此产生。
车到郊外,天高地阔、青山碧水、绿树红花 你会感觉空气都是甜的!看着孩子们在宽阔的草坪上肆意追逐,听着孩子们在美丽的山水间放声高歌,你会感觉推开这一扇封闭的窗,我们又拥有整个世界!曾经,我们在有限的空间里思考如何让每一天尽可能的丰富;如今,疫情的苑囿业已打开,我们要找回疫情之前的鸟语花香、一望空阔、五色斑斓、丰富多彩!学生不是熬夜刷题的机器,学校不是应试升学的工厂,除了郊游踏青等校外研学,校内常态的学科活动、社团展示等也应该尽可能丰富生动、多姿多彩。一直以来,我特别向往学校教育的“放养”模式,如何在校园之中,以相对宽松的环境、多样的选择、融洽的氛围 培育尽可能自由灵动的孩子。此次专家下校诊断,我挺在意其中的几点评价。大约是说,诊断专家走在校园之中,我们的老师是在意在乎的,没有事不关己的冷漠;我们的孩子是生动自然的,没有刻意的做作和怯生生的神情。
三、推倒一堵“隔断墙”。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都明白,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多数都来自自我隔绝和自我封闭。大凡有心理问题的孩子,都会不断地在自己周围有意无意地筑起一道道“隔断墙”。如何推到这一堵堵“隔断墙”?如何突破心理防范、很自然地走近这些更敏感的心灵?集体活动!我们通过集体活动来改变场域、营造氛围、减缓压力、激发兴趣 最终能有效地解除戒备、走进彼此。
一年前毕业的一个孩子给我很深的印象,因为家庭因素引发的系列问题导致他性格怪异,与班级其他孩子格格不入,伴有轻度的被迫害妄想,自我保护意识十分强烈,往往表现为歇斯底里地叫喊和肆无忌惮地破坏,他整个七年级都处在这种状态。八年级的一次科技活动给这个孩子带来了转机,物理组举办了首届“挑战呗”制作比赛,这个孩子参加了其中“纸桥承重实验”比赛。孩子非常投入,“我用我所有的课余时间、甚至晚上熬夜到十二点,撕掉了一整本现代汉语词典,做了十个纸桥”“我肯定能得奖” 果不其然,他最终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以此为契机,物理老师、班主任和其他科任老师多次表扬,孩子在班级的形象逐渐改善,人也变得自信乐观了。关于他的好消息也越来越多,“这孩子现在特别粘我,物理成绩很不错”“现在他的 变态 行为越来越少、人也礼貌多了” 有了共同话题和特别亮点,老师同学推倒了和这个孩子之间的“隔断墙”,架起了一座“连心桥”。曾经在校园偶遇这个孩子,我对他说起他制作的纸桥,孩子滔滔不绝、自信阳光,眼睛都是亮的。
回到这次研学郊游,我总在想,师生们在期待向往之时、欢声热议之时、率性奔跑之时、极目远眺之时、沐浴阳光之时、相互追逐之时、喁喁细语之时、分享食物之时、忘情游戏之时、认真研学之时 一定有很多积极健康、富有营养的情感因子在潜滋暗长、在浸润生命、在扎根心田、在开枝散叶
教育不是装满,而是点燃、激活、唤醒。我们不知道到底什么是点燃孩子的那一星火苗,但我们可以让教育丰富些、再丰富些
2021年5月21日张振宇于四十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