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评论
真相的正确打开方式
针对引发舆论高度关注的“成都49中16岁学生坠亡事件”,新华社今日发布了详细的调查报道,还原了事件真相。而在此过程中,随着逝者母亲的微博发布,对“隐秘真相”的猜测开始发酵,有关这一事件的恶意揣测一度达到峰值。一条年轻的生命骤然离开,让人无比遗憾,而这一事件过程中真相与谣言的交替闪现,则更需反思。
不能怪围观群众太盲目,当真相供应不足,谎言一定会趁虚而入,这是规律。
也不能过于苛责逝者母亲在社交媒体上的表达,她刚刚经历了丧子之痛,爱之深,痛之切,没有人能在这种情况下保持淡定且不情绪失控。
针对社会焦点事件,如何向民众及时呈现真相,就成了这一事件留给当下的一个重要课题。就官方通报而言,言简意赅是一种方式,事无巨细合盘托出则是另一方式,都行。不过,经验告诉我们,凡与校园安全相关的大事件,往往就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个前提下,如果官方通报多一些角度,多一些细节,就会多一份慰贴,多一点说服力。不能苛求官方通报的文字必须充满温度,但通报的出发点,一定是用真相击退谣言。
“学生坠亡事件”冲上热搜,全社会关注,不仅因为一条年轻生命的突然逝去,更在于围绕此事的一系列“阴谋论”左右了不少人的情绪,“多数人的暴力”一度蠢蠢欲动 客观而言,在“监控被删”“抢着火化”“疑似老师下手”等传言甚嚣尘上之际,最早的官方通报缺损了很多关键信息,以至于政府部门还得用更多的努力来解释和善后。“塔西佗陷阱”此时若隐若现,政府部门乃至媒体的公信力,在最关键的监控视频公诸于众之前,均受到质疑。
从这个意义上讲,“成都49中16岁学生坠亡事件”又给全社会上了一课,学校管理和学生心理健康当然重要,如何应对随之而来的网络舆论危机,也同样重要。
对政府部门而言,首要的是开诚布公,在权威渠道及时公布关键信息。无数舆论风暴都证明,一开始不愿说、不想说,到头来就会不敢说、不会说,“盖子”终究会捂不住。同时,高度重视和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这既是新时期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也是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坚强屏障。
了解舆论背后的民意诉求,政府部门及时发声,勇于并善于与公众良性互动,这才是真相的正确打开方式。
人民日报评论
追问真相,不能让情绪代替理性
(点击图片查看评论文章)
红星评论
面对海啸般舆情,真相为何姗姗来迟?
(点击图片查看评论文章)
最新进展
警方通报:成都49中坠亡学生遗体经父母同意后火化
今天下午,央视总台记者从成都市公安局成华区分局获得最新情况通报。在此前已公布信息的基础上,通报指出,今天,林某某遗体已经其父母签字同意后,在成都殡仪馆火化。
此外,据最新通报,网传“警察拖行死者家属”属于不实信息。5月10日20时许,醉酒男子蒲某某(62岁,南部县人)试图冲撞49中现场警戒线,在多次警告、劝离无效的情况下,公安机关现场依法对其采取强制带离措施。经核查,此人并非死者家属、亲属或朋友。
网传“学校下达封口令”属不实信息。经核查,学校从未下达过封口令。事件发生后,学校及时召集22位高中班主任开会并通报情况,安排华西医院心理专家分批对全校师生进行多轮心理疏导。学校要求全体教职工随时关注学生情况,维护好正常教学秩序,同时在公安机关调查期间不信谣、不传谣、等待公安机关调查结论。
现场视频公布!民警介绍4个关键细节
细节一:林某某手持刀进入水泵房割腕
据公共视频显示和民警介绍,当天18时24分,林某某进入水泵房,从画面中可以看到他右手持有一把刀。
随后,林某某在水泵房机器旁坐下,把戴在左手手腕上的手表,换到了右手手腕上,随后右手持刀不停地割自己的左手手腕,这个过程持续了十分钟左右。从视频中可见,他离开水泵房前左手手腕已出血。
细节二:林某某自行走入处于公共视频盲角的事发区域
当天18时39分左右,视频显示林某某最后出现在实验楼5楼的连廊上。事发区域是连廊尽头的公共视频盲角区,据学校称这是一个没有人活动的平台。
细节三:救护车到达和离开学校时间点
关于救护车到达学校的时间,视频显示,19时06分左右救护车进入学校。
19时23分左右,救护车离开学校。民警介绍,殡仪馆的车是在救护车离开后才到的。
细节四:出于对当事人的尊重和保护未公开书证
负责此次事件走访调查的潘警官表示,在走访调查过程中,警方提取了一些书证,通过书证发现林同学感情方面有一些波动,但是出于对当事人的尊重和保护,避免家属、相关同学受到二次伤害的考虑没有对外公开,但是整个调查过程告知了林同学的家属,家属对公安机关的调查结果也没有异议。
1、中央第十四督导组下沉督导宜宾、眉山、泸州、广安情况反馈会召开
2、宜宾检察院检察长李杨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3、电瓶车在电梯内爆燃,商家、物业担责吗?
来源:四川法治报评论员、人民日报评论、红星评论、央视新闻
编辑:赵晓璐
审核:麻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