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幸福感的主要理论
![](https://pics3.baidu.com/feed/83025aafa40f4bfb25e37c4ed4a81ef6f63618e3.jpeg)
心理幸福感主要包括艾伦S。沃特曼(AlanS。Waterman)的个人展现理论、来福的六因素结构理论,以及理查德瑞安(RichardM。Ryan)和爱德华德西(EdwardL。Deci)的自我决定理论。
![](https://pics3.baidu.com/feed/5366d0160924ab1871436870e21d80cb7a890b0a.jpeg)
作为心理幸福感的提出者,来福同样不认同主观幸福感理论对个人主观情感体验的过分关注,就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的区别作出了论述,认为幸福不应当仅仅在于快乐或是自我的情绪情感,在他看来,幸福应当被理解为“努力表现完美的真实的潜力”,同时在相关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心理幸福感的六个维度:“自我接受(self-acceptance)、个人成长(personalgrowth)、生活目标(purposeinlife)、良好关系(positiverelationwithothers)、环境控制(environmentmaster)、独立自主(autonomy)。”
![](https://pics6.baidu.com/feed/3812b31bb051f819a5e698860e532ceb2c73e72d.jpeg)
其中,“对生活目标的追求和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对于人的健康而言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其次是对自我的尊重和掌握”。此外,来福本人也编制有心理幸福感量表,我国也有研究者在城市居民与大学生中进行试用,“对来福提出的六维度结构进行了验证,但是得到的结果并不十分理想”。
qyangl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