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微表情就能判断对方有没有说谎?靠谱吗?

摘 要

  姜振宇,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信息中心主任 他擅长计算机和数字媒体技术,任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信息中心主任,却并非一个不善交流的工科男。他的绝活儿是看人,一部摄像机、

姜振宇,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信息中心主任

他擅长计算机和数字媒体技术,任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信息中心主任,却并非一个不善交流的工科男。他的绝活儿是看人,一部摄像机、一支笔一张纸,一段对话,便能捕捉你脸上被压抑的表 情残迹,从而参透背后的心理世界。他是中国政法大学微反应研究小组组长,领导国内首家应用心理应激微反应进行测谎的团队,在工作中 “ 阅人无数 ”。在学校,他已经开设了中国第一门 “ 微反应研究 ” 课。其实体察 “ 微反应 ” 不仅可以为审案提供思路和线索,也可以应用于生活。

很多人特别自信地认为,自己的理智可以想清楚所有的问题。但是,人更多时候其实是情绪的“奴隶”,很多时候你自己的想法、感受,根本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人很多时候想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但却做出来了呢?这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靠大脑皮层来控制的。

所谓 “ 微反应 ”

我的研究方向就是,通过观察这些外在的非语言信息,来回溯这个人当时的主观感受,或者是想法,我们管它叫做微反应。在我们眼中,没有人在交流的过程中会没有任何动作。就是说,只要是正常的人,在交流的过程中,就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动作。每一个动作其实都是由神经系统下达了指令才出现的,所以,我们的理论依据就是,我看到了动作,试着逆推一下神经系统为什么要下达这个指令。

在整个研究体系里边,所谓读脸只是冰山一角。我们研究更多的是,为什么脸上会出现这个表情,以及在多种解释同时出现的情况下,如何选取那个最贴近事实的解释, 并不是纯粹的微表情。 现在,在互联网上非常流行一些判断说谎的标准,比如,“超过一 秒的吃惊便是假装”。这句话对不对呢?如果孤立地看,这句话是错的。它需要一个非常严谨的状语,“在需要掩饰自己真实情绪的时候, 超过一秒钟的惊讶表情是假的。” 我们举一个反例,假如今天是你 20 岁生日,你的好朋友为你举办了一场惊喜派对。当你知道这 一切感到惊讶是正常的,而且,这个刺激的力度足够支撑你的惊讶超过一秒钟。

还有 “ 撒谎者会回避对方的眼神 ”。大家都有过类似的体验,小时候突然被问到作业交没交之类令人的问题时,你肯定会出现目光的游移,甚至是多半向下, 而且沉吟许久不能作答。所以,这个判断的前提是,当一个人预备好想要骗你的时候,他会很关注你对他叙述的信息的反馈,如果你做出了某种反应,他会顺着你的趋势和逻辑进行下一步的施骗。

所以,这种说法也需要一个严谨的状语。 另外一种说法更有趣,“假笑的时候眼角没有皱纹” 其实,这句话说反了,应该是 “没有眼角皱纹的笑是假笑”。来体会一下区别,愉悦的笑时,眼睛应该是闭合的,如果眼睛没有闭合动作的笑容,最多是社交性的笑容,我们不能怀疑所有社交笑容都是假的,但至少不是由愉悦情绪产生的。

所以,真正的研究并不像很多影视作品中表达得那么夸张,判断在剧情里是合理的,脱离了剧情就变得荒谬了。 有效刺激,是微反应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部分,如果你想判断一个人的心态,第一步不是去观察他的脸、语言和肢体动作,而是问一个刺激他的问题。他关心这个问题,就会流露出真实的意愿,微反应之所以 “ 微 ”,是因为在社交情境当中,人通常会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换之以社交规则来进行表达。

别对我说谎

微反应包括面部的微反应、身体的微反应和只言片语所带来的微语义。要想分析一个人的真和假表现,并非像普通人想象得那样,我一看你的脸上有皱眉,就判定你在说假话,并没有这么简单,我们会有一个完整的分析体系。

要想测试一个人,一定要知道为什么要测试他,否则就是无因测试。要想测人,至少要知道两类背景知识,第一类是什么事引发了这个人接受测试。在这个事情当中,至少要涉及两类信息,一是当事人所处的利益集团,和与之对立的利益集团的关系,也就是说,他能获什么利,遭受什么损失;二是,整件事情当中, 有物证证明的有哪些,这些事实对当事人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上述信息属于第一类对案情的分析。第二类就是,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一样的反应。如果测试的是一个内向、有社交障碍的人,采用过度压力的问题,可能会导致他完全崩溃,无法将真实的认知,流利地表达出来。如果测试的是一个强势的人,用强迫的方法来压迫他,也不会取得特别好的效果,这会导致他产生更强烈的抵触。

所以,我们需要分析,当事人是什么样的行为模式,他对什么问题特别敏感,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方式。在测试之前要弄清对方是什么样的人,然后设计问题,这些问题 我们都称为有效刺激源。这样的刺激,能够激发对方一些心理活动的反应,让他们做出一些不仅仅是皮层可以控制的、理智冷静的回答。当这些有效刺激的问题梳理出来之后,在发问的时候我们把问题岔开,最后再重新组合。

比如,我测试你。可能先问:“今天你的衣服很好,在哪儿买的?” 在得到回答后,继续问:“哦?这么便宜。” 后一个问题大概就是:“你的月薪是多少?为什么会用这么便宜的价格去买?是个人习惯呢,还是因为有什么其他的原因?” 联系到核心问题了,并不深究,再跳出来,“你女朋友喜欢这件衣服吗?” ……

每一个问题都围绕着一个核心,但不都直指我们怀疑的那件事情,这样总结出来的题目,要符合一个双向推导的分析原则。如果我看到你在假笑,也要结合前因后果,以及逻辑趋势来判断,这个假笑能不能解释为毫无嫌疑的表达,比如说它仅仅是礼貌,如果解释得通就记下来。

我们简单称之为往 “白” 方面的解释。那么,这个假笑能不能解释为心虚、恐惧或者是尴尬?可以的话, 这是逻辑通道,就是往黑的方面解释。只要是用微反应做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出现了可黑可白的情况,就只能选白的解读,也就是说这个反应是无效的,不可以作为怀疑他的依据,因为我们的原则是宁纵勿枉。

《匹诺曹》动画

微反应跟测谎仪还不太一样,测谎仪可以把生理信号的微弱变化,用电讯号放大,所以,它能够非常敏锐地找到你的心理和生理的变化痕迹。而我们看到的反应,只是用摄像机捕捉到的。所以,如果每一个表现都往黑了去解释的话,这个人一定是坏人。因为每个人都会因为社交的培养和多年的习惯,有自我抑制的倾向。所以,微反应的判断一定是宁纵勿枉,要符合双向推导的原则。

市面上可以买到的“测谎仪”玩具最后,当所有的测试题目以及对方的反应解读完成之后,再还原成 为原来的设计,每一个部分都会有自己独立的逻辑线。他当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他的回答是不是符合趋利避害的总体原则。

如果逻辑线本身是矛盾的,一定有谎言,我们去排查哪个是谎言;如果逻辑线本身没有矛盾,符合趋利避害的总体原则,这个人就是清白的,我们不可以怀疑他。无论如何,最后,我们拿出的并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方向。这个人对什么事情特别在意,他在谈到哪些问题的时候,产生了诸如抵抗、恐惧等强烈的情绪,那么,这件事情就是我们提供给侦查方在下一 个阶段的排查方向。

看似复杂,实则简单

“ 微反应 ” 所有的分析,其实都依赖于人类进化的结果。人的每一条肌肉形态和运动功能,都是进化而来的。神经系统给了你一个指令,让肌肉做一个收缩,是有进化的规律在里边的。普通人通常认为表情更多地用于社交场合,一个微笑或者皱眉,就能表达出愉悦或者疑惑。但只要往远古时代仔细想一想,你就会发现,这些东西都是有他的生理依据的,这些动作其实都直接满足生存和繁衍的需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相信可以通过人的外在表现,来逆推人的心理痕迹的一个依据。那么,如何来逆推呢?我们研究的体系是,要先有一个刺激源,各种信息都可以作为刺激源,可以是一段音乐、一张图片……

在人的情绪体系中,首先是惊讶,真正惊讶的情绪确实很短,真的不会超过一秒。试想一下,全速奔跑的猎豹,一秒钟之内,可以前进 35 米。所以作为一种弱势的生物,如果 “ 惊讶 ” 的时间特别长,来不及反应可能就已经死在天敌的爪下了。接下来,我们要对 “ 惊 ” 做出评估,一个方向是积极刺激,积极刺激能够引发愉悦类的情绪,这类情绪可能衍生出满足、开心和得意等不同层次的感受。所以不同的刺激源所能带来的不同的情绪程度,可以用一个递增曲线来表示,随着刺激源力度的增加,产生情绪的饱满度也会增加。

再来看消极情绪,起点同样是 “ 惊 ”,之后发现这是一个不喜欢、不认可的东西,会把它评估为是不是厌恶类的,但它对你的刺激力度不会太大,因为不会对你造成 实质性的伤害。当刺激源的力度增加到你感觉到威胁存在的时候,就会调动愤怒的情绪。

而愤怒的核心特质是 “ 我要干掉它 ”,我要“ 消除掉这个不利的刺激 ”。如果刺激源的力度再提高到我们觉得没有信心能干掉它,从而试着逃跑的时候,恐惧情绪就会出现。乍一看人的情绪很复杂,但实际上,如果对刺激源的力度进行梳理的话,会发现它们之间是一个序列。刺激源的力度越大,人的情绪就会越接近悲伤,而悲伤之前是恐惧。恐惧是不稳定的状态,它很有可能进一步转化为悲伤,也有可能回退为愤怒,这要看当事人对刺激源的评估有没有心理转变。

写在脸上的你的情绪

我们如何通过表情来判断人的情绪呢?当人感到惊讶的时候,虹膜暴露的面积超过了基线的 3/4,换句话讲就是上眼睑提升了。接着是厌恶,表现为皱眉、眼睑闭合、上唇提升以及鼻翼两侧形成鼻唇沟。大家可以做一个小实验,用鼻子做一次呼吸,感受一下。然后 把上唇往上提升一下,再做一次呼吸,能感受到什么?呼吸不够顺畅、 声音变大了,对吗?

这个动作可以让鼻腔的形态发生改变,从而增大气 息吸入呼出的阻力。然后,再加上下巴颏颏肌一推把下唇往上顶上,所以唇线变成了向下的弧,这些形态一旦量化,你就会发现这就是一个厌恶的表情。所以如果你在别人的脸上捕捉到这样的符号,就说明他可能产生了厌恶。第三是愤怒,愤怒的表现是皱眉,眼睛瞪得很大,如果跟惊讶比对 的话,你就会发现虹膜暴露的面积会变得大了很多,再加上上唇提升, 露出上齿,形成威胁,等等。

之后是恐惧,当你恐惧的时候,眼睛睁着还是闭着?研究显示,当你真正怕的那一瞬间,眼睑是增大的。之后,会出现一种排斥和抵御行为,这时候人其实已经转移到了想要战斗的阶段了,恐惧是一个不稳定的情绪。再下一个阶段是悲伤,眉头向上扬,眼睑闭合,“ 反正我最在意的事情已经完蛋了……” 经过上述的分析就会知道,恐惧实际上是出于感受到刺激源很有可能给我带来伤害,尽管有机会做出一些对策,但对消除刺激源并不自信, 总体来讲,恐惧的本质是害怕厄运的发生。对于微反应的研究和判断,都将尽可能地贴近科学,得出的也只是一个方向,绝对不是一个结论。在整个研究体系里面,最尊重的就是物证,物证优先是第一大原则。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尽可能地挖掘出更多有意隐瞒、不为人知的一些信息。

来源:《未来光锥:每个人都在创造》

作者:魏凤文 武轶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