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说:“所谓自杀,是最懦弱的行为,唯有疯子才会犯这样的错误,杀了别人是犯罪,杀了自己同样也是犯罪。”
在某平台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从高空跳楼自杀的人,在半空中是否会后悔?或者在想些什么?”
相信很多人也都想过:“当一个人已经马上走到终点时,心情是怎样的?”
首先,我们要明白自杀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日本学者长冈利贞指出,自杀过程一般经历:
产生自杀意念,下决心自杀
行为出现变化,思考自杀的方式
选择自杀的地点与时间,采取自杀行为
但是,对于不同年龄、不同个性、不同情境下的人,自杀过程有长有短。
我国学者一般把自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自杀动机或自杀意念形成阶段
表现为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想逃避现实,为解脱自己而准备把自杀当作解决问题的手段。
2.矛盾冲突阶段
产生了自杀意念后,由于求生的本能会使打算自杀的人陷入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之中,从而表现出谈论自杀,暗示自杀等直接或间接表现自杀企图的信号。
3.自杀行为选择阶段
从矛盾冲突中解脱出来,决死意志坚定,情绪逐渐恢复,表现出异常平静,考虑自杀方式,做好自杀准备。如买绳子,搜集安眠药等。等待时机一到,即采取结束生命的行为。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自杀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对社会的反应,某种因素削弱了人们生存的能力、信心和意志,这时往往导致自杀率的明显增高。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有将近80万人的死因是自杀,换算一下,大约每40秒就有一个人因为自杀而离开人世间,且这数字有缩短的迹象,目前可能将近30秒/人。在我国,每年大约28.7万人死于自杀,150万人因亲友自杀而遭受严重的心理创伤。
人为什么会想死,在哪个瞬间会产生自杀的念头?
第一种、经历了重大挫折或打击,从而产生自杀倾向
例如:与重要的人关系破裂、家庭破碎、失去家人等。这时候,人的心情往往糟糕到了极点,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兴趣,每日每夜沉浸在痛苦当中,进而想要自杀。
这个阶段的轻生念头,会随着时间逐渐淡化,甚至在准备自杀方式、选择地点、选择时间的过程中就已经理智回归,放弃自杀。
比如:《钢铁是怎样练成的》 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就是作者以自己的经历作为原型,写出了人生需要不断地成长与磨练。
作者少年时就参加革命,拿枪和敌人殊死作战,留下满身伤痕。战争结束后,他拼命工作至全身瘫痪、双目失明。
因此,他曾失望地想过自杀,觉得人生太黑暗了,无法继续走下去。但是最终还是凭借顽强的意志,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花三年时间写出这本长篇小说,证明了自己生命的价值。
第二种、精神障碍或心理疾病,他们认为死亡相比于现状是一种解脱
这类人的痛苦,常人无法理解,死亡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解脱。其中抑郁症患者自杀率最高,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工作学习效率低下,认为自己无能,毫无价值,时常流露出轻生念头等。
他们看到的生活永远是无尽的黑暗,彻夜的失眠,就连最基本的生活起居都成为一种负担,因为抑郁,他们无法正常 生活,无法正常工作,所以死亡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解脱。
前几天,上海普陀一女子欲跳楼自杀,僵持4小时被消防强员制救下。从女子家人的话中,消防员李加涛得知,女子患有精神疾病,认为“脑子中有一个人一直要杀了自己”。
很多抑郁症患者是持续不断地想自杀,就算一次不成也会计划下一次,根本不会出现半空中后悔的情况。
第三种、情感宣泄,目的是宣泄负面情绪,给对方造成心理负担的极端方式
比如夫妻吵架,觉得自己不被亲近的人理解,得不到支持,全世界都针对他等等,从而产生一种错误的自杀倾向,希望通过自己的死给对方造成一种愧疚感。
其实,这种情绪表达方式非常幼稚,自以为给对方造成心理愧疚,但人性就是健忘的,再大的痛苦都会被时间遗忘和淡化。
所以,这种自杀不管是跳楼还是其他的方式,他们都会后悔。
总结:
如果高空跳楼自杀,在半空中突然不想死了,那结果是没有退路只有死,带着这种心态结束生命的人,只能说他的生命是个悲剧,还是毫无意义的那种。
因此,探讨高空跳楼半空中后悔的自杀行为,其实毫无意义,因为已经没有退路。
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自杀是一种“卑贱的勇敢”,试想想,当你以自杀方式自以为得到解脱时,你的家人、朋友该有多难过,尤其是家人,会带给他们一生的痛苦。
所以,面对生活,唯有勇敢的心,才能走得更远。 压力,的确会让人很痛苦。但是,家人的爱,会是自己内心中前行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