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和塞利格曼的区别上就表现得极为明显。柏拉图首先是一名哲学家,其次可以说他是由于自己所提出的形而上学理念论而“被迫”成为一名客观善目理论者的。正因为他在形而上学中设定了一个善的理念世界,所以不得不将幸福也放置于这个理念世界之中,同时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是远离的,为了论证远离现实世界的幸福能够被人所获得。

柏拉图不得不将人的灵魂作为沟通的桥梁,论证灵魂的修养和对理念世界的认识能够使得幸福也被把握其中,而灵魂的修养就在于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这四种美德,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柏拉图成为一名客观善目理论者,而四美德成为柏拉图所提出的客观善目。与柏拉图不同的是,塞利格曼首先是一名积极心理学家,他的学术背景、理论旨趣都与心理学尤其积极心理学相关,所以他在善目的规定上有意无意地偏向了积极心理学对幸福的解释,他所定义的善目都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幸福相关,如积极情感和身心的活跃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把积极情感也引人其中作为一种善目,而情感本身却是属于个人主观感受的东西,这一方面可以说明客观善目理论无论如何强调善目的客观仍然不得不回到人自身,另一方面“积极情感”本身就会受到情感忽略理论的质疑,因为各种情感状态都可能受到情感忽略的影响而变得不准确甚至虚假,这实际上使得他的理论又回到了主观幸福论无法摆脱的困境之中。

qyangl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