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不骂,也能让孩子知错改错|冷暴力|小雷|犯

摘 要

  本期特邀撰稿 胡艺曦 胡艺曦 天健小学教师。主张对学生尊重、包容、真挚,温柔不放任,严格守原则。 案例 学校里的“暴力男孩” 男孩小雷入学以后,很快表现出不遵守课堂纪律、

本期特邀撰稿


胡艺曦

胡艺曦

天健小学教师。主张对学生尊重、包容、真挚,温柔不放任,严格守原则。

案例

学校里的“暴力男孩”

男孩小雷入学以后,很快表现出不遵守课堂纪律、冲动易怒、对同学动手动脚的问题,对老师的训诫和惩罚也毫不在意。但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无所畏惧的孩子,听到老师说要把他在学校的不良行为反馈给家长时,却流下了恐惧的泪水:“求求你不要告诉他们,我会挨打的!”

原来,小雷家长的管教方式简单粗暴,小雷生性活泼好动,在家人的严格管控下尚能好好表现,可一旦离开了家长的看管,他就会抓紧机会玩闹。当他觉得别人的行为影响到了自己时,纵使对方只是无心之过,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挥起拳头,去“纠正”别人的错误。



解析

打骂教育后患无穷

暴力孩子的背后一定站着暴力家长。一些父母认为“不打不成器”,对孩子管教严格,动辄打骂,初期往往成效显著,孩子的行为有所收敛。家长便大受鼓舞,继而延续这一作风,甚至变本加厉地惩罚孩子。随着孩子年岁渐长,许多家长会发现收效渐微,且后患无穷。

1 增大后续管教难度

适当的惩罚能使孩子改善不良行为,可一旦成为常态,效果会越来越弱。被打骂的次数多了,孩子开始习以为常,这时常规的惩罚手段难以取得效果,导致后续管教孩子的难度逐渐增大。

2 孩子会说谎以逃避惩罚

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道德发展水平的初期,孩子的道德认知处于惩罚和服从定向,他们的道德判断主要关注个人利益,尚未形成系统的道德观念,即认为“会被惩罚的行为就是错的”。

畏惧疼痛、规避伤害是生物的本能,当家庭中习惯以肢体暴力作为惩罚手段时,孩子可能会为了免遭疼痛而说谎、推卸责任,即使做了错事也不敢承认,而是想法设法地逃避惩罚。

若这种处理方式从小延续,可能使孩子的道德认知水平停滞不前,长期把趋利避害放在首位。

3 易情绪化致纠错效果弱

在打骂的过程中,愤怒的家长和恐惧的孩子往往都会失去思考的能力,而打骂的过程也就沦为了纯粹的家庭暴力,与纠错初衷背道而驰。

一顿打骂之后,孩子哭声震天、家长精疲力尽,第二天一觉醒来,孩子只记得挨打的疼痛,却不记得为什么被打,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该如何改正。

4 以暴制暴催生攻击行为

一些家长对于孩子的错误行为,尤其是攻击性行为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虽能即时制止错误行为,在短期内震慑孩子,却会造成孩子认知的混淆。孩子可能无法理解为什么大人可以打骂自己,自己却不能打骂他人,进而形成“他人犯错可以随意打骂”“可以打骂更弱小者”的认知。既不利于行为的纠正,还容易使孩子模仿父母行为,以暴力手段解决社交问题,甚至在长大后激烈反抗父母。

5 亲子疏离,不利人格发展

父母的打骂行为容易给孩子造成痛苦和恐惧,言语、行为上的冷暴力也会使孩子难以产生被爱的确信感,造成亲子隔阂。心理学相关研究发现,父母对子女严厉惩罚、过分干涉、一昧拒绝否定,孩子可能表现出孤独、缺乏同理心、难以适应社会的人格,进而为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的后天发展提供条件。



建议

如何让孩子认识错误

父母在纠正孩子的错误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1缓而不迟“冷”处理

当孩子犯错时,情绪最先失控的往往是成人。因此,当发现孩子犯错时,父母可以稍缓一下,等自己情绪相对平稳以后再做处理,但也不可耽搁过久,要及时、冷静应对。

02找准犯错原因

纠错核心在于找准孩子犯错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纠正错误、避免再犯。在询问时,耐心沟通,不预设原因、过度揣测,少问“是不是”,多问“为什么”,便于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避免无效分析。

03关注孩子情绪

孩子在犯错时,往往自己也处于茫然无措状态,对犯错前后的一些情绪变化并不清楚、也难以表达,需要家长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家长可作为引导者、协助者,与孩子沟通协商,引导孩子思考应如何补救和防范再次犯错,强调“我们一起解决、改正”,给孩子正确面对错误的勇气。在具体应对措施上,应让孩子共同参与讨论而非家长完全代替,强化孩子要为自身行为负责的意识。

04积极配合教师

对于孩子在学校发生的错误行为,家长可以向老师寻求策略支持,双方协作积极配合。此外,在家庭内部也要步调一致,让孩子的是非观清晰明确,使得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形成合力而非斥力,使纠错效果最大化。

父母要擅分析、多沟通、共应对、巧用力、齐使劲,以理智的态度、恰当的策略应对问题,与老师携手纠正孩子的错误,拒绝情绪化、粗暴化、简单化的处理方式。



对策

多沟通、巧用力、齐使劲

对于案例中小雷的问题,主要可以从家长、心理老师、同班同学三个方向进行努力。

小雷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在于家长的管教方式,因此,与小雷的家人沟通,劝说家长调整管教策略是重中之重。小雷缺乏恰当的人际交往策略、性格冲动易怒,学校引入了专业的心理老师共同为家长和小雷提供咨询辅导。

在家庭层面,通过老师与家长的沟通,促使小雷的家人调整了对孩子的管教策略,不再用打骂来纠正孩子的错误。小雷父母表示,家人内部达成一致,注意孩子的管教方式,同时尽量增加亲子陪伴的时间,注意日常信息源的把控,避免小雷接触暴力题材的影视作品。

在校内,心理老师一方面及时关注小雷的在校情况并反馈给家长,另一方面也与小雷耐心沟通,强化小雷的规则和责任意识,对于同学纠纷引导小雷换位思考。班干部也积极帮助小雷,在沟通过程中向小雷呈现了非暴力的人际交往与协商方式。小雷通过模仿并逐渐学习,攻击行为大幅减少,并且主动帮助同学,也收获了自己的友谊。

来源|《南方教育时报》

新媒体编辑 | 派哥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