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pics5.baidu.com/feed/8435e5dde71190ef0d5ecaaa8ecfff10fcfa607c.jpeg)
有朋友通过微信提问:自己家孩子读书实在太平淡了,不知道怎么引导孩子有感情地朗读,甚至有时候孩子还比较反感那种感情充沛的朗读,觉得那样读比较恶心。
这其实不是一个孩子,一个家庭的问题,可能是很多孩子,很多家庭都面临的困惑,在公众号后台也时常收到类似的求助。
但说实话,关于朗读我完全是个外行,朗读过程中如何用气,如何发声,如何吐字归音等等,都只是浮光掠影地读过一点点,遑论专门练过了。因此,本文关于朗读我只是尝试着从旁观者的角度说一说,也不一定能做得到旁观者清,到底清还是不清,读者可以自行评判。
关于学生的朗读问题,需要先从《课程标准》说起。《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明确了“读”在语文中的重要地位。在不同学段的要求中,都有类似于“用普通话正确、流利、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样的表述。
只不过不同学段语言表述稍有差异。比如,小学初段(1-2年级)的表述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小学中段(3-4年级)的表述就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个关于朗读要求的表述,其实不妨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一部分是底线要求,也就是“正确,流利”,另一个部分是在底线基础上的更高要求,是“有感情”。
关于底线要求,如何做到,不妨引用朱熹论读书中的一段话来说: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虽然朱熹这一段主旨是说“熟读成诵”,但是放到对朗读的要求上来说,也没有问题。既有具体的书册摆放的要求,身体姿态的要求,也有具体声音的要求,读的声音要响亮,不能读错字,不能丢字落字,不能读得颠三倒四。
这里朱熹并没有直接说句读停顿的节奏问题,但实际上在讲“不可牵强暗记”时,已经包含了这个意味。以上这些都可以说是“正确,流利”的基本要求。
如果再简化一点,可以用《弟子规》中的几句话表述,那就是“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这里的“道字”就是谈吐说话,当然,也应该包含朗读,基本要求是要稳重而且舒畅,不要说得太快,说得太急,更不要说得模糊不清。
以上就是我对朗读的底线要求“正确,流利”的基本认识。
![](https://pics0.baidu.com/feed/d043ad4bd11373f02541fe9be5db29fdfaed0496.jpeg)
说更高要求,就是“有感情”,
关于有感情,应该有这样三点要注意:
一、理解是有感情的基础
不理解就不会有感情。以唱歌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十几年前,我当班主任,学校组织合唱节比赛,我让文娱委员和音乐老师约了时间请求帮忙指导,这个我事儿就不掺和了,因为我是个彻头彻尾的乐盲,严重的五音不全,完全不知道所谓的跑调是怎么回事。
训练了几次之后,文娱委员说音乐老师希望和我交流一下。音乐老师先是大大地表扬了学生们,音准,音色都特别棒,然后话锋一转,说可是没感情,眼睛里看不到内容,情感没有表现出来。
唱的是什么歌呢?原来是李叔同先生的《送别》。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 惟有别离多
我一听是这个,马上对音乐老师说,唱得准不准这个事儿归您管,有没有感情这个事儿归我管。
又过了几天,在全校的合唱节比赛上,我们班拿了金奖,因为不但歌本身唱得好,而且每个同学都很投入,很动情,彻底打动了评委。获奖,而且是金奖,这让我这个乐盲班主任很骄傲,也让其他班的老师和学生很妒忌。
这种中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我利用几节语文课的时间,临时调整了讲课的内容,带着学生们回顾了曾经学过的若干首送别诗,又补充了若干首有名的送别诗。又详细地讲了在交通通讯方面的古今差异。
在古代交通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离别意味着可能今生不能再相见。这也正是为什么古代的送别诗那么发达,古人送别的情感那么浓烈的原因。
这些外围的功课做好了,再体会《送别》这首歌的意境,就很容易理解了。理解了,自然就动情了,是真正的情动于衷而发于外。
其实,朗读和唱歌在这一点上完全相通,理解到什么程度,才能表现出什么程度的情感来。从一般的喜怒哀乐,到更深层次的复杂情感,都需要理解,情感越复杂,需要理解得越深入。
理解需要一步步地来,一点点积累,这个没有什么终南捷径。对于学生来说,不同年龄段,不同学业水平,理解的程度也必然有所不同,所以不能在“有感情”这一点上做过高的要求。
二、模仿不能完全代替理解
在教学生朗读的时候,老师会做范读,也会找来各种名家的朗诵,播放给学生听,希望通过让学生模仿的方式来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应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途径。
但是,一方面固然模仿有助于促进理解,但另外一方面,模仿又不能完全代替理解。这里面有一个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声音已经表现出来的状态学生可以听得到,可以模仿得到,但是声音为什么那样表现,则需要做更多的解释,才能真正知其所以然。
这里也有一个例子。是我课堂教学中遇到一件好玩儿的事情。
在讲《岳阳楼记》时,让学生做了一些自主预习之后,我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朗诵的录音。
这个录音是童自荣先生朗诵的,童自荣为译制片《佐罗》中的主人公佐罗配的配音,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人。这个《岳阳楼记》的朗诵也非常好,大家可以听一听。(录音以及后面视频可以参见同名公号,这里怕因为版权的问题,不方便转发。或者也可以自行网上搜索)
在播放完了录音之后,我让学生说一说,你听了这个之后有什么感觉。班里一个平时读书很多,思想比同龄人更为深刻的女孩说,听了这个朗诵之后想流泪。她说这个话的时候,都有一些哽咽了,她的话于我心有戚戚焉。
然而,她旁边的一个同学,忽然凑过来用双手摇晃着她说:“快说说,快说说,你咋会听到想哭呢,我听了不但不想哭,我反而想笑,这个朗诵的音调实在是太奇怪了。”
这位同学的这个反应奇怪吗?一点儿也不奇怪,因为这位想笑的同学并不理解为什么童自荣会这样朗诵,其背后传递的情感是什么,不但这位同学想笑,一定也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想笑,只不过他们没有那么激烈地表达出来而已。
用了三四节课学完《岳阳楼记》,学生真正体会了范仲淹为什么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什么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之后,再重新听童自荣先生的这个朗诵,大多数人就沉浸其中,就不再有人会觉得特别可笑了。
这样一个经历告诉我,只是模仿并不能代替理解。当下的中小学生朗诵中,有一种不好的趋势,就是非要选择名家名篇,而且,非要往成人化的方向靠拢。
小小年纪,真的很难深入理解《满江红》中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朗诵于是就变成了嘶吼。也很难深入理解《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于是朗诵又变成了故作深沉。
东汉诗人梁鸿所作的《五噫歌》只有短短的30个字,“兮”重复了五遍,“噫”重复了五遍,但显然这“兮”和“噫”不能都读得一模一样,非有极为深刻的理解,就做不到用不同的音调音长等传递这种复杂的情感。
五噫歌梁鸿陟彼北芒兮,噫!顾览帝京兮,噫!宫室崔嵬兮,噫!人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
不必举更多的例子,我要说的是在朗读材料的选择上,要慎之又慎,要选择那些自己真的有一定理解的材料,不是模仿了名家就行,模仿不能完全代替理解。一味模仿,而不是深入理解,那更大的可能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三、不要过度追求所谓技巧
一说到朗读,好像很多人的第一想法就是想要学习朗读的技术问题,甚至是技巧问题。可以说,那些不是不重要,但是那只是达成一个好的朗读的一方面而已。那只是一个手段,一个方式而已,并不能,也不应该将其作为追求的终极目标。
真正有用的还是理解。理解不是停留在对所朗读的材料字面意思之上,而是字面之后更深层次的东西。
比如,《琵琶行》中的“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这句话,字面上没什么特别难于理解的,无非就是在描述琵琶女弹琴的动作,所弹奏的曲子而已。但是,如果你听孙道临先生的朗诵,就会忽然发现,原来每一个汉字都是有形象的,通过声音,就可以传达“拢”“捻”“抹”“挑”,而且,通过声音让你感受什么是“轻”,什么是“慢”,什么是“复”。
当然,这还只是一个浅显的例子,毕竟只是对汉字,对动作的本身的认识,还有更深入的,那就是对人心,对人性的感知。
朗读不只是要用嘴巴读出声来给别人听,更要用心读出来给自己听。当我们真正深入理解了所读的内容,打动了自己,然后才能打动别人,这时候,技巧就变成了末事。
不信,你听听诗人余光中朗诵自己的名作《乡愁》,余先生没有什么太多的朗诵技巧,甚至连最基本的普通话也算不上标准,但是,他的朗诵却无比动人。为什么?因为他把他的一生,他的情感全都注入了这首诗的朗诵之中。
简单总结一下本文的主要观点,学生朗读,要有底线意识,那就是“正确,流利”,可以有意识地往“有感情”这个更高的目标前进,但是,不能只是学技巧,更要注重理解。要有意识地把朗读和朗诵区别开来,朗读要更自然、更本色、更生活,而少一些朗诵要求的表演色彩,少一些朗诵的“拿腔拿调”在里面。
毕竟,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表演,需要朗诵。朗读更多是读给自己听,而不是读给别人听。与其只有“声动”,不如更多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