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以家庭情感为主题的电影作品,呈现出黑马之势成为电影市场上的高光影片类型。
有数据为佐:从2021年元旦档开始,由易烊千玺主演的《送你一朵小红花》票房将近15亿元;贾玲导演的《你好,李焕英》在春节档上映后票房已超过54亿元,跻身华语电影票房榜第二名;张子枫主演的电影《我的姐姐》上映20天,票房突破7.9亿。从剧情、情感主题再到涉及到家庭关系议题,这几部电影持续输送着居高不下的流量与热度。
回顾电影发展史可以发现,家庭情感为主题的电影向来是市场的稳定审美偏好。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表示,家庭情感主题电影受到观众追捧原因,首先是此类型片以情感取胜,引发观众共鸣;其次,中国电影新力量不断崛起,为电影注入新鲜元素,让影片更接地气;再有这一类型的电影永远不会过时。
本期文章,华谊兄弟研究院(ID:HBresearch)试图通过盘点家庭电影题材的起源与发展,透视其内容特点,分析为何能受到观众和市场青睐,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展望。
▲ 《你好,李焕英》 来源:豆瓣
家庭伦理关系的反光镜
往前回溯,家庭亲情电影最早脱胎于家庭伦理片。东亚在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里,形成了一个最为稳定且核心的结构——家庭。因此在这个久远且稳定的架构,亲子、夫妻等这些情感关系的展现也成为了中国电影最为坚固的内容来源。
总体来看,家庭电影经历的流变本质上是社会变迁下家庭结构里各个关系的折射与反映。1989年,中国台湾伦理悲剧片《妈妈再爱我一次》上映,这部影片改编自台湾民间故事《疯女十八年》,以倒叙方式进行,描写精神病医生林志强寻找失踪18年的母亲秋霞的故事。该片以悲剧性质的剧情打动了两岸观众,也成就了一代人的催泪记忆。这一时期,家庭类型的电影还是聚焦于母子关系,情感关系倾向于强调母亲。
直到1991年到1993年,李安的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刻画了更加复杂、冲突性更强的新式家庭关系。在这三部曲里,因为背景被放在了美国纽约,文化冲突与代际关系在一种杂糅的体系里,被赋予了很强的戏剧张力。家庭电影,也是自从开始将目光转向更为复杂、糅合的场域。
▲ 《饮食男女》 来源:网络
进入21世纪,家庭电影在题材内容与情感关系开始越加丰富,添加的元素也更为多样,探讨的主题也从传统的代际传承、情感联结转向更为深层的社会议题讨论。
例如2005年张艺谋执导的《千里走单骑》在云南傩戏的文化传统里,用两对父子关系探讨父子亲情的守候;2008年周星驰的《长江一号》在一个奇幻故事的外壳下,讲述了一对父子的相守相助;2009年蒋雯丽的《我们天上见》讲述了姥爷与外孙女之间关于童年与爱的故事,2010年《海洋天堂》则是在父子关系的基础上,呼吁关爱自闭症孩子。
社会经济的兴起,新式家庭结构也在不断涌现,这使得家庭电影的内容外延不断扩大。除了家庭内部亲情的展现,代际传承,家庭电影探讨与展现的东西也越来越复杂。
家庭亲情电影为何总能获得观众青睐?
作为市场主流,家庭电影受青睐似乎很容易理解。一方面,题材内容的大众性就决定了这是典型的老少咸宜,是任何时候一家人看电影最为稳妥且适合的选择,受众面广。另一方面,情感的大众性也是家庭电影受此青睐的关键。
在爱情、剧情、科幻等一众大品类下,家庭这一类型能够精准戳中所有年纪阶层的人,无论是怎样的教育背景、成长背景还是认知世界的角度,都能在家庭电影里找到情感共鸣。亲情是一种“戒不掉的爱”,表面波澜不惊但流淌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与此同时,随着原生家庭与教育成长这几年呼声逐渐变高,家庭电影在更古不变的亲子关系里,折射出社会情绪的变化与思潮的变迁。家庭电影也在从展现亲情的柔软温暖,变得更加包容复杂。近年来,电影创作者也针对这一题材,进行了不同主题的创作。
一类是通过展现青少年成长,反思家庭教育,如《狗十三》;一类则通过展现特殊家庭的境遇,直指严肃议题,诸如讲述寻找被拐儿童的《亲爱的》、呈现职业女性难题的《找到你》;还有一类则是通过小家庭的境遇变化折射时代的变更,诸如张艾嘉的《相爱相亲》、王小帅的《地久天长》。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家庭电影都能做到叫好又叫座,比如《狗十三》与《地久天长》当时的票房成绩都平平无奇。
综合来看,有口碑且票房卖座的家庭电影,在故事叙述上会更加大众化,接近普通人的视角。故事核心都是小人物,情节设定都避免了夸张的戏剧性冲突,以免落入“狗血”的窠臼;人物关系虽然都围绕在家庭内部,设定上都会有新意。例如《桃姐》的人物关系是设定在没有血缘关系但胜似亲人的主仆关系上,《你好,李焕英》加入了穿越因素,回到过去见到去世的母亲;在《我的姐姐》里,不仅讲述了在父母车祸离世后,姐姐面临是 抚养 弟弟还是追求个人生活这一艰难抉择,也聚焦了女性困境,这样的故事强烈地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 《我的姐姐》 来源:网络
另外,在创作层面都会避免传统伦理片的过分煽情,叙事节奏上也做了处理,传递情绪的同时故事的张力也要卡准每一个节点。家庭电影在发展过程中,以温情的情感主核包裹了更多辽阔的可能性与更加复杂的社会关系展现。2021年两部家庭电影的成功,似乎也在映证,除了温情治愈之外,家庭电影也在向更为深刻的层次延展自己的内核。
总结
整体而言,当下的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观众所需的情感慰藉仍处在一个活跃的时期。未来,家庭情感电影作品将能在情感慰藉之外,承担起更多对于社会关系、社会议题的讨论。当然,治愈还将会是这类型电影的主流趋势。
温馨提示:将华谊兄弟研究院公众号设为星标或点击文章右下方在看,即可第一时间接收到华谊兄弟研究院的最新消息~
转载须知
本文系华谊兄弟研究院出品。转载须在文首署名华谊兄弟研究院(微信公众号:HBresearch)。如有侵权,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保留采取相应行动的权利。
那个,就“ 在看 ”一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