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文章发了以后,来了这样一条消息。
心里咯噔一下,寻思自己是否真的偏离轨道了,是否为了怼和不服去写文章?
她所言的轨道,又是什么?
每天都有人取关,其实我不在意,合则来不合则去。但偶尔会有类似的言论出现,我在思考她们真实的想法是什么。
恰好,有位取关我很久的“朋友”,重新联系了我。
大约在5年前,我写了一篇文章,不知为何她看了很生气,同样甩下“取关了”的留言。我这人向来只向前看,道不同不相为谋,删就删吧。在那一刻,我们就不是朋友了。
作为博主,我有自己的写作风格和想法,更不可能是完美的圣人。我看了那么多教育乱象,看到一些不平之事,意气用事,怒火中烧,写一写,发泄发泄,是不是也可以?是不是我一定要按照某些人想的那样去写文章,才算是在轨道上呢?
况且,君子和而不同。大家如果是真朋友,就应该开诚布公地讨论,求同存异。现在说得好像我错了,却不告诉我错在哪里,怎么改进?
也有读者看了我的文章,却是不同的反馈,甚至有211大学的教授也表示赞同,那我该听谁的好?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我并非想吐槽,而是联想到了很多家长日常在对待孩子问题上的情绪化和不理性。这样的态度,不能解决孩子的问题。
先看伟人的观点。
非常乖巧伶俐的孩子,什么都让家长称心如意的孩子,有吗?我想是极少的,大多数孩子都有这样或者这样的问题让家长心烦。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我经常看到一些家长,以“自驱力”、“天赋”、“耐心”、“成绩”、“认真”、“专注”、“听话”等标签,来给孩子定性。只要是不符合家长标准的,就是孩子的问题。从没想过,自己可能才是制造问题的那个人。
然后,为了扭转这些问题,家长想当然地制定了一些“解决方案”。假如孩子没能按照原定计划转变过来,或者排斥改变,家长就会焦虑、暴躁,甚至要放弃孩子。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将心比心,家长如果自己要进步,要做一个不同的人,安排一个不切实际、难以接受的方案,又能执行得多好呢?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达于人。许多家长在同理心上面,做得都非常差。与其说是在教育孩子,倒不如说是在控制孩子。通过情绪化的表达,来强迫孩子朝自己想要的方向前进,去做那些心不甘情不愿的事情。
我知道,通过情绪去控制别人,去达成自己的目标,是非常直接的反应,每个人都会做。但请小心点,这种快速解决问题的方式,迟早会失效。当孩子越来越大,这种方式就会越来越没用。而且,家长越情绪化,孩子就越不听话。
还有,不要着急给自己或孩子定性。只要有意愿,任何人都可以进步,改变。我就是这么过来的,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进。
我在Q群里举了个早起的例子。
我将一件困难的事情,分割成容易完成的小目标。这是我的做事风格,有位群友称之为“温水煮青蛙”的反面,确实没错,做事情需要方法和步骤。不是仅凭一腔热血,就能实现目标的。要动脑子,要思考人性,冷静下来,才能想出好办法。
特别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不要去想能不能坚持。先给自己定高标准,其实是给往后的失败 或不坚持,提前找个台阶下。
这是一事无成者的基本特征,未做先打退堂鼓。
一定要重视小事情,重视小细节。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承认自己现在做得不好,意识到自己就算努力也不可能一步登天,才不会好高骛远。能做到这样,无论是什么基础,都能不断提高。
现在外面,有很多的牛娃或牛妈、牛爸,影响很大。对周围的人,都是莫大的威胁。海淀鸡娃和其它虚邪贼风牵连的范围太广了,树欲静而风不止。
我理解诸位家长面对这种压力,不可能不焦虑、不急躁。但是,焦虑就像坐在摇椅上,虽然在动,却哪里都去不了。
这不是鸡汤,而是现实。只有立足现实,才能摆脱困境。
我不是没有焦虑的人,但我选择将焦虑的时间用来思考,用来做事情,用来突破难关。我一向有四个做事、解决问题的步骤:
一、分析问题:冷静下来,思考是什么导致了如今的困境,务必要找到源头。如果自己想不明白,就找别人帮忙。明确了问题,才开始下一步。
二、制定计划:要有时间节点,要有目标,要具体到每天做什么、做多少。也要有最低的标准,不能要求过高。在过程中,不断修正计划。
三、实施方案:根据既定计划执行方案,观察、记录过程中的细节,尽量达成目标。如不能完成,要明确相应的理由。
四、总结提高:思考分析、计划和实施各阶段存在的不足,予以改进,争取下次做得更好。
这就是一个大致的解决问题的框架,不管是什么事情,都可以应用。大家执行能力的差别,其实主要就是这个流程的差别。有些人可能只做了其中的一到三个步骤,所以解决问题,总有力不从心之感,更得不到提高。
基础的底层逻辑,一定要打通,教育才会得心应手。
我特别推荐两本书,是英特尔创始人安迪·格鲁夫写的。虽然写的主要是企业管理的内容,但其中的思想,同样对教育有极大的帮助。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畅销版)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他运用这些管理思想和方法,缔造了一个伟大的半导体企业。如果家长能从中汲取一二,那教育好一个孩子又有何难呢?
当你跳出自己有限的舒适圈,从更高的层次去看待孩子的时候,一定会看到完全不同的情景,也会做出更好的判断,结果当然也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