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关于青少年网瘾的报道络绎不绝,很多家庭以为网瘾不过是和“孩子爱玩”一样的劣习,真正被网瘾控制的家庭痛苦不堪。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4%。
“游戏成瘾”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精神疾病的行列。
对于很多家庭,是不是病已经不重要了,他们更想知道自己的孩子什么时候能恢复正常。
01
网络成瘾门诊的一天
小霞是北京某医院网络成瘾门诊的医生。开设网络成瘾门诊以来,她接诊了很多“网瘾少年”。
小强,16岁,高瘦、白净,戴着眼镜。当家长说话的时候,他就默默地坐在诊室里,不插话,也不会主动说话。
站在一旁的父母,眉头的沟壑填满了忧愁。反应的问题也很常见,孩子沉迷手机游戏,不爱上学。
可以说,每一个走进这个诊室的青少年,都是相似的问题。
他们来自外省,父母在其他城市工作,小强在家由奶奶照看,父母到周末才回家看望小强。
平时,父母与孩子几乎没有交流,难得休息的时间,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候也聊不上几句话。
从高一开始,小强沉迷手机游戏,并有情绪问题。在父母讲述的时候,小强就一直保持着固沉默的状态,不给出任何反应。
问诊开始,确认了姓名,小霞开始提问:“你玩什么游戏啊?”
“王者。”小强抬了一下头。
“玩得好吗?”
“还行。”小强开始一点一点打开话匣子。
“你们学习压力大吗?一周休息几天?”
慢慢地,小强的话匣子被打开了,他说学校除了文化课,没有体育课、没有美术课,也没有音乐课;每天早上5点半,学校开始早读;晚上10点半,晚自习下课
“你现在每次玩王者多长时间啊?”
“现在玩得很少,感觉没有什么意思。”
“我看网上视频,有学校的学生,连食堂打饭排队的时候,都在抱着书高声朗读,是真的吗?”
“就是我们学校。”说到这句,小强第一次主动抬起头,眼睛盯着小霞。
聊了一小时,小霞给小强开单了相关的量表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判断孩子有情绪问题,开了治疗情绪问题的药物和半个月的假条。
小霞说,像是小强这样的情况还是轻的、可控的。孩子还愿意沟通,就已经很不错了。
02
网瘾背后的“真相”
很多家长一进门,说起孩子的情况,只认为他们是爱玩手机、不想上学。
他们来到医院,却时不时地问:“孩子应该不是精神问题吧?”
多数家长也没有意识到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游戏、手机、赌博等非物质成瘾,是没有特效治疗药物,主要靠心理治疗和行为训练。”
医生说,很多的“网瘾少年”,都来自缺乏父母陪伴和有效沟通的家庭。
小亮每天晚上放学回家,躺床上已经11点了,再玩一个小时手机,家长受不了。
他其实已经经历了一段紧张的高中生活,逐渐习惯了住校的节奏。
疫情的来临,让学生们只能在家上网课,强度突然降低。原本紧绷的神经,松了。空余时间一下子变得空白,只能把注意力投放在手机上。
疫情告一段落之后,孩子又回到学校,课程突然紧张了起来,压力也猛地然变大,情绪就不可控地出现了波动。
有时候,当老师发现小亮的问题出现,就在家长的微信群里点了出来。
家长看到群里的信息,开始责怪小亮,这进一步导致小亮情绪低落,不愿与家长沟通。
“以前,没有微信群,哪个孩子在学校学习不好、表现不佳,最多单独约家长去学校。这实际上保护了孩子和家长的隐私。
不像现在,在微信群里可以了解别人家的孩子。我们看病,都注意保护患者隐私。更何况,小小的微信群里,一个家长是面对几十个家庭的目光和质疑,隐私问题根本是瞎谈。”
03
家长需要反思
其实大多家庭都无法接受一个事实:孩子的网瘾和家庭有很大关系。
很多孩子都把网络当成一个藏身之处,沉迷游戏的孩子更是将游戏作为逃避现实的去处。
他们不是不知道学习重要,甚至他们比家长还着急学习。
这种情况下,游戏更是他们释放压力的出口,但是家长却觉得,他们是沉迷游戏、是不热爱学习。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可以说,网瘾像是一个迷幻的梦境,孩子沉迷,家长也迷乱了,仿佛这个巨大的借口可以堵住他们“不了解孩子”的漏洞。
以爱为名的伤害,才是最严重的问题。
来源:深圳泊恩临床心理专科门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