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撒谎就是道德品质有问题吗?
问答题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不是。
诚诚上幼儿园中班,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有一天妈妈下班回家,看到诚诚已经在家里画画了,妈妈摸摸诚诚的头说,“诚诚真乖,继续画”,接着走进厨房,打开冰箱准备做晚餐。这时,敏锐的妈妈发现冰箱里少了两瓶牛奶,心里想,“咦,我不是告诉诚诚每天白天只喝一瓶吗,难道孩子多喝了?”
妈妈探头问诚诚:“宝宝,今天喝牛奶了吗?”
诚诚一边画画一边回答:“喝啦”。
“喝了几瓶呀?”
“一瓶呀。”
妈妈心里嘀咕,为什么会少了两瓶呢。是不是孩子多喝了一瓶,但是害怕妈妈批评不说实话。小小年纪就撒谎,这可是严重的品德问题。于是,妈妈来到诚诚身边,循循善诱地耐心询问孩子白天什么时候喝的牛奶,怎么喝的,是不是自己多喝了一瓶忘了。问到后来,诚诚也有点不太确定了,是不是自己真的什么时候喝了第二瓶但是不记得了呢?
妈妈始终没有问出第二瓶牛奶去哪里了,心里越来越焦躁,家里的气氛也变得紧张起来。
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是孩子忘了,还是在撒谎?忽然,妈妈想到可以问问白天来帮忙照顾孩子的姥姥,妈妈立即拿起了手机,听到妈妈通话,诚诚也凑到旁边听。
“诚诚今天喝了几瓶牛奶呀?”
姥姥说:“一瓶呀。”
“那冰箱里好像少了两瓶?”
“噢,我拿了一瓶做面包啊。”
听到这里,诚诚哇的一声哭了。妈妈才意识到,自己的逼问给了孩子那么大的压力。
诚诚妈妈之所以对家里少了一瓶牛奶如此在意,是因为她在意的并不是牛奶去哪儿了,而是孩子有没有说谎。而她之所以如此在意小孩有没有说谎,是因为她认为极小的孩子说谎意味着品德出现了问题,需要及早注意。然而,这可能是由于对孩子正常发展的规律不够了解造成的。
判断一个孩子的行为是不是正常的,需要考虑到他的年龄。以说谎为例,在六岁左右,儿童说谎的发生率大约是50%,也就是说一半的孩子都会出现这样的行为,这种普遍行为大多不是因为心理异常,而是因为儿童在这个发展阶段开始具备了撒谎所需要的“能力”。
为什么说撒谎是一种能力呢?因为要想撒谎,你首先需要明白你所知道的事情别人可能不知道,因为那个人不在现场或者无法掌握相关信息,所以你并不会被拆穿;还有,你知道如何给出错误的信息,引导别人对事实形成错误的认识。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观察和推理过程,通过观察外界环境、情境和他人的行为,猜测出他人的心态、意向,并预测对方下一步的行为。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只有到达一定年龄的人和极少数具备社会行为的动物才可以做到,如黑猩猩。通常孩子刚开始具备说谎能力的时候,他的道德发展水平也处在相对早期的阶段,不能充分理解说谎的危害。所以,低龄的儿童撒谎其实与品德无关。
到达青春期后,孩子说谎的发生率会降低到10%以下,意味着说谎在这个年龄段不是一种普遍现象了,但仍不能把说谎简单地等同于道德败坏。有时候孩子说谎是为了回避某种不良后果,比如不让妈妈生气;或者为了满足某种心理需要,显示自己是很特别的。如果孩子比较容易向家长说谎,那么家长则应该反思,是不是因为自己不具备听真话的能力。
但是在上幼儿园的低龄儿童中,即使家长看到说谎,也可能不是孩子有意欺骗或隐瞒。因为在这个年龄段,很多孩子对于什么是现实中真正发生的,什么是自己脑海中幻想和希望的分不清楚,所以有时候孩子说出与现在情况不相符的描述,也许只是在表达他的想象或者他的愿望,并非刻意要误导别人或者歪曲真相。小婴儿出生后成长在自己主观幻想的世界里,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越来越能够意识到还有一个现实世界,也越来越能够遵从现实世界。
如果过于严苛地用道德来判断低龄孩子的各种行为,可能对幼儿的“撒谎”小题大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现场活动扫码报名:
线上观看
京东直播:
B站直播:
快手直播:
《日常生活心理健康50问》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团队执笔
张侃院士、李松蔚老师强力推荐
以全国大规模心理健康素养调研为依托
50问覆盖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困难情境和误区
中国家庭的心理健康科普读本
内容简介
本书是依托2018年全国大规模学术调研,经过题库编撰、专家审核和多轮编写讨论形成的科普手册。该手册面向普通大众,通过故事引入和专家解说的方式向读者呈现,涉及心理疾病、心身健康、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儿童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与原理,覆盖大众群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困难情境或误区,通过了解背后的知识及应对方法,能有效帮助大众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从而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提高工作与生活的幸福水平。
作者简介
陈祉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负责人,教授,硕士生导师,担任心理健康蓝皮书系列《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的副主编。主编《中国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报告》《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报告》等书籍;译有《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史》《理解之谬 改变之谜》《心理咨询面谈技术》等著作。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类似,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从日常生活中逐步提升。首先就需要解决什么是心理健康的问题。陈祉妍团队新著《日常生活心理健康50问》非常好地满足了这个迫切的需求,是到目前为止让民众认识和提高心理健康素养最好的指导书。
——张侃院士
《日常生活心理健康50问》是心理学大家为非专业读者撰写的一本心理健康普及读物。以成年人和儿童两条线索,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需的心理健康常识给予了清晰详尽的说明。用语通俗,说理透彻,同时贴近实际,在具体的知识、方法、生活建议方面都极具指导性。对于常见的误解,也有正本清源之效。相信这些内容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趋利避害,培养更健康有益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李松蔚
目 录
日常生活心理健康50问
成人篇
心理疾病的预防
1 .适当运动可以减轻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吗?
2.焦虑不安等消极情绪有害无利吗?
3.比起突然的创伤打击,日常持续的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小吗?
4 .大部分心理异常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于遗传吗?
5. 一般来说,一个人不记得的事情对于他的心理影响就很小吗?
6.看车祸、灾难现场的照片,或听当事人讲述灾难,可能造成心理创伤吗?
7.老年人加强社交活动有助于减缓大脑功能衰退吗?
8.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症吗?
心理疾病的识别
1.一个人有没有心理疾病,是很容易看出来的吗?
2.使用网上的心理问卷,可以判断自己有无心理疾病吗?
3.心理疾病患者的暴力倾向更强吗?
4.情绪不好就是抑郁症吗?
5.有洁癖就是强迫症吗?
6.产妇经常出现情绪失控、易怒等状态,可能是患了产后抑郁症吗?
7.医学检查正常却总怀疑自己有病,这可能是一种心理疾病吗?
8.为了减肥吃完东西又催吐,这可能是一种心理疾病吗?
心理疾病的治疗
1.如果患上心理疾病,只要服药就可以有效治疗吗?
2.轻度的心理疾病不及时治疗,容易发展成精神病吗?
3.抑郁一定要用药物治疗,心理咨询解决不了问题吗?
4 .在没有得到治疗的情况下,抑郁症也能够自发缓解吗?
5.抑郁症服药好转后,可以自己一边逐渐减少药量,一边观察吗?
6.尽量避免接触引发焦虑的事物或环境,是治疗病态焦虑的有效方法吗?
7.患强迫症的人只要自己想停止,就能摆脱自己的强迫行为吗?
8.家庭暴力的施暴方,只要诚心悔过,就不会再犯了吗?
心身健康
1 .少量喝酒有助于促进睡眠质量吗?
2 .晚上容易失眠的人,白天应该多补觉吗?
3.不良情绪可能引发生理疾病吗?
4.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都属于心身疾病吗?
自杀预防
1.自杀的人都有心理疾病吗?
2. 如果一个人自杀没有成功,他通常就不会再自杀了吗?
3.真正要自杀的人是不会说出来的吗?
4.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较高的自杀风险吗?
5.自杀行为会传染吗?
儿童篇
儿童教育
1.幼儿撒谎就是道德品质有问题吗?
2.从长远来说,为了减少孩子的哭闹,要忽略孩子轻微的哭闹,只处理严重的哭闹,这样做对吗?
3.一旦发现孩子有口吃问题,大人就应该立刻纠正吗?
4.培养孩子的关键阶段是在小学一、二年级吗?
5.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应经常表扬孩子聪明,对吗?
6.要加强孩子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应该对孩子的好成绩多多奖励,对吗?
儿童保护
1.儿童被性侵犯的主要危险是来自于陌生人吗?
2.用难听的话刺激孩子,很可能带来长久的心理伤害吗?
3.打完孩子之后,好好哄一哄就不会留下心理阴影了吗?
4.婚姻出现问题时,生个孩子有助于改善婚姻质量吗?
5.不管怎么说,维持婚姻总比离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好一些,真是这样吗?
6.儿童缺乏运动,不利于大脑发育吗?
7.儿童的心理压力过大会影响大脑发育吗?
心理疾病
1.儿童不会患抑郁症吗?
2.父母教养不良会导致孩子患自闭症吗?
3.自闭症的孩子都表现得安静沉默吗?
4.在青少年阶段,随着年龄增长,心理健康问题会越来越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