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许多人都期待“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许多人还期待留下自己的“血脉”、让他她们继续在人间展开形形色色各类活动;
另还有一些人,期待着能够获得一种“养孩子的经验”。
这些人,一般就都会去养育一个或更多个孩子;有条件的会自己生,没有条件的则会去“抱”一个来养。
○
但养孩子,目前因为需要个人承担费用的缘故,所以就必须要以当事人“自愿”作为前提,方才能够成行。
一般来说,得益于众多生物、似乎源自先天的一种“意识设置”,人们通常对于“养育自己所生出来的孩子”,纵然抱怨并不会少,但也都能够忍受坚持担负下来。
但如果换成另一个、非自身生育出来的孩子的话,许多的父母、家长,就难以承受日复一日的辛劳付出,不出意外抱怨会变得更多,甚至将这种养育培育照料过程“半途而废”、“弃之不顾”也不是没有可能。
○
2020年上半年时候,央视就爆出这样一则有趣的事情。两位产妇同时在一家医院生产,而后双方家庭“抱错”了婴儿;直到28年以后,因为一个孩子生病住院需要匹配血型,才发现血型跟父母不匹配、非“亲生”子。
○
到2021年初时候,这则持续受到媒体关注跟进的新闻,又不断有了最新报导。
江西九江那一家(依托上一辈军区高官安置到岗位的)公务员父母,不仅起诉了医院,成功索赔100万左右的补偿金,而且几乎非常“果断”地、跟养育了28年的孩子“断绝关系”(当前正处于分割房产进程当中)。
其实,河南驻马店那一家农民父母,养育一个孩子,难道就没有付出吗?这一双父母,他们怎么就无怨无悔、没有去起诉医院获得补偿呢(如果起诉,预期他们也能得到金额相当的补偿金)。
○
的确让人有些“意外”。一个屋檐下生活了28年的一家人,怎能就因为一个“血缘”这样的政治概念,瞬时就翻脸、几乎变成仇敌一般地要开始着手分割房产了。于情于理,但凡有点感情、念点旧情的人,也不应该表现如此冷血。
○
意味着对为数不少(乃至当了几十年公务员、经受反复教育,也难以改变这一点)的生物而言,在没有血缘联系条件下,跟他人还根本无法、根本不可能建立起付出任何(触达财产赠与层面的)“真情实感”意味着除了“家族”这种组织之外,他她们可能无法和平地在公司、学校、社会组织等各类其他组织当中“负责任地敬业地存在”。
对现代文明来说,这样一种“意识上的局面”,不得不说,是一件遗憾中的遗憾:它意味着,对为数不少的生物来说,卓有成效地构建各类高效现代生产组织、有序分工协作,建立“服务他人即服务自己”的先进理念,根本还是个遥不可及的奢望。
○
而且我们要注意到,姚策养母许敏的父辈(也即姚策的“外公”)是位军区高官,而许敏夫妇的公务员岗位、富裕的生活,也都是那位军区高官的父亲(对其丈夫而言则是岳父)“安置”而来。
换言之,他们都是“吃公家饭”生活的一家人,一切财产也都是“从公家那里得来”。
在这个意义上看,姚策、作为养子,得到的那些个相对郭威好一些的物质条件,又其实不应该遭到任何非议。
就即使我们福利院的孩子,政府照顾得比那些在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更好一些更周到一些,又能哪里应该产生一丝一毫的非议?
这也正是我们许多“吃公家饭”的家庭,愿意去收养领养孩子的一个重要原因——本身他们从公务岗位上面得来的一切,一经常与其付出并不对等,二的确一丝一毫都来自公共财政、人民的供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