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弗洛伊德

摘 要

  当你要去面试或参加比赛时,你是否因为害怕失败或出丑而极度紧张?当爱人或孩子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时,你是否会生气烦躁?当下属不合作或不能干时,你会不会大发雷霆?当你失去

当你要去面试或参加比赛时,你是否因为害怕失败或出丑而极度紧张?当爱人或孩子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时,你是否会生气烦躁?当下属不合作或不能干时,你会不会大发雷霆?当你失去所爱的人或物时,你是否会郁郁寡欢?是否总有杂七杂八的琐碎事搞得你时而生气,时而焦虑,时而抑郁?

如果你的回答是“是”, 那说明你已受制于人或事。也就是你的情绪和行为,已经被他人和琐事操控和左右了。《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这本书,就是教我们在被人和事牵着鼻子走时,如何意识到自己的非理性思维,如何用最佳之选来应对。

作者阿尔伯特·埃利斯是超越弗洛伊德的著名心理学家,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之父,认知行为疗法的鼻祖。在美国和加拿大,他被公认为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应用心理学家第二名(卡尔·罗杰斯第一,弗洛伊德第三)。在2007年的《今日心理学》杂志上,他被誉为“活着的最伟大的心理学家”。2007年安然辞世,享年93岁,被美国媒体尊称为“心理学巨匠”。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也叫ABC治疗法。

A代表我们日常遇见的具体的人或事(诱发性事件)。诱发性事件(A)有两种。一种是重大危机,如洪水、饥荒、疾病等。在这些重大事件面前,人往往会表现得无所不能。还有一种是指一些日常的烦心事、无可奈何的感觉、担心、麻烦、决定和难相处的人,或者是一系列出了错的事件,它不一定是大事件。而这些日常琐事,反而会让我们六神无主。

C代表在A处发生的具体情形里的感觉和行为。我们总以为是他人或某事A左右了我们的情绪和行为C,总认为是A(诱因)导致C(感受和行为),而忘了B。

B是我们做出选择、感知、决定、分析、判断、审时度势、评价、想象等反应。

我们对具体的人或事的思考方式B决定了我们在C处做出的情感和行为反应,决定了我们是否会被A牵着鼻子走。

所以说,不是人和事A把我们耍得团团转,而是我们的所思所想B。是B我们对这些人和事的思考和反应决定了C我们的心情好坏,决定了我们对具体情况做出的反应和行动。

情绪和行为都随着思维产生。当我们按理性去思考、去行动时,就会感觉愉快的、而行之有效。如果按非理性的思维去思考时,往往被他人或琐事牵着鼻子走,自己总跟自己过不去,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惫。

哪些是非理性思维呢?

非理性思维即病态思维方式,一般有三种:

第一种叫灾难性思维方式。总想到“万一 怎么办”,如果回答是“太可怕了”“死定了” ,把事情恐怖化,以至于在事和人面前因紧张而丢盔卸甲。把事情恐怖化除了把自己弄得惨惨戚戚,还让自己陷入狼狈境地。

第二种被称作绝对论者思维方式。“我必须 ”“我应该 ”“我不得不 ”“你应该 ”“你一定得 ”喜欢把应该化运用到自己和别人身上。不管给自己念“应该”经还是给别人念“应该”经都是不入流的,都是过激反应的一种。

第三种叫合理化思维方式。合理化就是弱反应,也是认知失调,就是给不好的行为贴金或使其合理化。将不合理或不得体的行为合理化,然后骗自己接受自己的行为。表现形式是“谁会当回事?”“无所谓。”“那又怎样?” “如果我事事不投入,只保持若即若离的关注,跟我没关系。” “事情真发生时,定会比我想象的要好。”

非理性信念的特征有哪些?

① 绝对化的要求。比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生活应该是很美好的”“世界应该是公平的”,“人和事都应该总是朝我要的方向发展”,“每个问题都应有完美的解决方法,我必须立即找到这些方法”。

②过分概括化。即以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整个人。过分概括化就好像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一本书的好坏一样。“假如不是 ,我早就 。”“我的过去、小时候、最近恋情和最近工作中发生的所有可怕的事造成了我此时的感觉和行为。”

③糟糕至极。这是一种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将会非常可怕、非常糟糕乃至堪比灾难的想法。“我不能在重要任务上失败,否则太可怕了,我无法忍受。”就是输不起。太在乎别人怎么看待,太在乎结局。因为太在乎所以导致对失败的强烈恐惧。

“如果坏事出现了,结果不像我想的那样好,我受不了,我要找个人骂一顿才痛快!”然后先发泄一下情绪,先追究责任,而忘了想对策和找解决方案。

非理性的思维和非理性信念往往会引起人的过激反应,比如过分烦躁 、过分生气、过分抑郁、过分内疚,如果有了其中一种过激反应,就无法游刃有余地应付局面,结果会把事情搞得一团糟或狼狈不堪。

那有没有更理性的思维、更佳之选来替代非理性思考方式呢?

更理性的思维、更佳之选,最有效的是: “我想要 ”“我更喜欢 ”“如果 就更好了”“我希望 ”。就是我只专注自己的喜好倾向,我“想要”,而不是“不得不”,也不是“应该、必须”。朝更佳之选的方面想,而不是朝要求方面想。

更理性的思维、更佳之选,处在两个危险极端(恐怖化、应该化与合理化)的中间,不是表明一定成功,是试试也无妨。也不走极端满不在乎好不好。

埃利斯给出了理性思维训练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针对当下发生的事情,分辨自己的感受和行动哪些是恰当的?哪些是不恰当的?有没有过分烦躁或担心?有没有过分生气或防备?有没有过分抑郁或倦怠?有没有过分愧疚或自责?有没有任何形式的过激反应及对自己有害的行为?

第二步:我有哪些非理性思考方式致使我过分烦躁 生气、抑郁或愧疚?从自己、他人、当下情形三方面思考。分析有没有把事情恐怖化、应该化、合理化。

第三步:我如何挑战和对抗自己的非理性信条?“事情已够糟糕了,还想为此而痛苦不堪吗?我想让事情和自己更好。”“纠结谁对谁错,能解决问题吗?我希望问题能解决。”

第四步:我可以用何种更佳之选来替代我的非理性思考方式?最有效的是: “我想要 ”“我更喜欢 ”“如果 就更好了”“我希望 ”。

结语:人人都不喜欢痛苦,但得承认这个世界和生活中一直都有痛苦存在,不幸的事情时有发生,并且屡见不鲜。不管遇上什么,我们可以建设性地接受,使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或其他类似的思考方式,积极灵动地坚持去做更佳之选,努力不让自己烦恼,就能够着手应对困境,从而更好地处理问题。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