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对未知的恐惧,正在吞噬我们的生活

摘 要

  成熟就是一种对“未知”的接纳。 Maturity has everything to do with the acceptance of “not knowing”. —— Mark Z. Danielewski, House of Leaves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焦虑”。 从十几年前到近几年,在各种社

成熟就是一种对“未知”的接纳。

Maturity has everything to do with the acceptance of “not knowing”.
—— Mark Z. Danielewski, House of Leaves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焦虑”。

从十几年前到近几年,在各种社会调查中,“焦虑”已成为大众生活每天感受的情绪。

2006年 中国青年报

早在2006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就做了一项相关调查,在参与调查的2134人中,34.0%的人表示经常产生焦虑情绪;62.9%的人表示偶尔焦虑;0.8%的人表示从没有焦虑过,不足被调查人数的百分之一。

2017年 年度关键词

生活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每天似乎都有许多事情能让我们感到焦虑不安,甚至在2017年中国白领的年度关键词中,“焦虑”排行第一。

结婚年龄了还没对象,整天被催婚;

结婚的了,房子、车子、孩子要养;

年近30了似乎一事无成,前途迷茫;

好不容易体检一次,身体又发现了新问题... ...

2019 Know Yourself

Know Yourself在2019年对青年人群进行的调研发现:28.01%的人处于高焦虑水平,65.35%的人处于中等焦虑水平。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导致的一系列压力,让许多人处于或高或低的焦虑中。

01.揭开焦虑的面纱

“焦虑”是一种情绪,它是对未知危险的担心和恐惧。

一位资深心理咨询师说:

“焦虑的本质是对现实的抗拒。

焦虑的本质是对未来的恐惧。

焦虑的本质是没有活在当下。

焦虑的本质是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不信任。

焦虑的本质是我们害怕搞砸了自己的人生。”


“焦虑”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体验的情绪之一,是一种消极情绪,意指由于情绪或心理上产生内在冲突。早期来源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焦虑理论。焦虑理论开辟了精神分析学术圈研究焦虑的热潮。从此,人们才开始真正认识“焦虑”。

焦虑的一个特点是“未来倾向”,人们常常担心未来有一些不好的事会发生。时常感到焦虑的人,一般都不会活在当下,总是未来导向,所以不能够做到对于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百分之百投入。有很多专家认为,焦虑的来源,大多是担心情况悬而未定。

在很多情况下,轻微的焦虑是一种正常反应,协助我们应付一些困难或危险。

学生有考试焦虑:考前担心没复习好,考不好;进入考场,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考完试后,担心成绩不佳,如热锅上的蚂蚁,备受煎熬。

年轻人有恋爱焦虑:谈恋爱,两个差异的个体不断磨合,担心对方出轨,中间互相猜疑,谈个恋爱也是让人焦虑不已。

父母的育儿焦虑:婴幼儿时期担心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上学后又担心孩子的人际关系、作业、考试、升学,有家长因为辅导孩子作业竟然奔溃到跳河。


中年危机的焦虑:上有父母要照顾,下有孩子要抚养,工作中不断有年轻人的超越和挑战,这种危机四伏的状态让中年人焦虑不断。

电视剧《我是余欢水》中的主角余欢水也经历了可怕的中年危机焦虑:老婆闹离婚,好兄弟的“欺骗”,被同事笑话,上司的羞辱,被儿子嫌弃;老家的父亲要钱。这一系列的压力让他在街头忍不住嚎啕大哭。


偶尔产生的焦虑是生活中正常的部分,当你工作中面临问题、在考试之前、考虑做一个重要决定的时候,都会产生焦虑感。

适度、短暂的焦虑可以让人达到做事更加积极的效果,但慢性、过度的焦虑,则可能对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导致人格迟滞发展的潜在因素,他还强调焦虑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治病原因。长期的焦虑会带来心身疾病,如抑郁症、疑病症、神经症等。焦虑正在吞噬我们的生活,最后甚至以死亡为终结。

2017年12月10日,中兴42岁程序员跳楼身亡。


02.深层理解焦虑的分类

根据弗洛伊德在1926《抑制、症状与焦虑》书中的焦虑理论,看看弗洛伊德对焦虑的分类:

(1)现实性焦虑:是对于现实的、客观的威胁、灾难及危险所表现出的焦虑。一般的反应有惊慌、躲避及恐惧、愤怒与攻击。它来源于人们对外部世界中真实的、客观的危险的感受,只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或行动,就可以从客观方面解决这种焦虑。例如,将要上考场的学生,会出现紧张、心跳加速的反应,这是焦虑的表现,但考生可以采取深呼吸、自我鼓劲让自己平复下来,一旦投入考试到考试结束后,这种焦虑感就会消失,整个人得到放松。

(2)神经性焦虑:有时候我们感到莫名其妙的焦虑,但客观威胁没有那么大,个人主观缺感到受到了巨大的威胁。我们经常找不到这种焦虑的源头,但焦虑感又挥之不去。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本能可能导致某种危险时,便会产生某种神经性焦虑。这种焦虑往往是和客观情景不符合的,是压抑在无意识里的焦虑,造成焦虑的威胁来于人格内在的冲突。也就是说阻碍个人使用自己的力量的,不是客观上的脆弱,而是他内在的心理模式和冲突。

神经性焦虑的三种形式:

“游离型”忧虑:容易发生在神经质人身上,经常杞人忧天,害怕本我,易陷入无能为力的境地;

“恐怖症”:非理性的恐惧,害怕程度完全超出了实际危险程度,例如:老鼠、虫子、人群等等。

“恐慌”反应或近似恐慌的反应:恐慌等这些反应突如其来,而且没有明显的刺激原因,例如:一个人突然感到极度不安和紧张,变得极度狂躁,便拿刀乱砍人。

(3)道德性焦虑:是自我对羞耻感和罪恶感的体验,其产生的原因是自我意识到了来自良心的危险。这种焦虑来源于道德、法律和自我理想。如果自我的行为不符合超我的要求,超我就会对自我进行惩罚,从而产生道德上的焦虑。父母的惩罚使儿童在心中产生恐惧,这种原生的恐惧又衍生出道德性焦虑。

03.化焦虑为动力,提升幸福感

现代医学和案例证实,焦虑是“心身疾病”的直接杀手。

世界卫生组织( WHO)早在1948年成立之出的《宪章》中,给“健康”下了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且使身体、心理、社会功能三方面的完满状态。"

为了避免心身疾病,做一个健康的人,我们要适当调节自己的焦虑情绪。

接纳现状和焦虑

苦难是最好的老师,《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说:“在任何情况下,人的生命都不会没有意义,而且生命的无限意义就包含着苦难,剥夺和死亡。”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会出现不同的苦难,尤其是处在正是爬坡阶段的中年人。我们要接受每个阶段的必须面临的苦难。相信苦难总会过去的,阳光总在风雨后。

同时,我们要学会不刁难自己,正常地看待自己。学会正面解决问题,告诉自己焦虑是人之常情。

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里说: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就不再是原来那个人。

发泄情绪,转移焦虑

常见的宣泄方式大致有攻击型、自虐型、转移型三种类型,建议采取转移型较为健康。转移型是指采用倾诉、运动、唱歌等活动来转移自己注意力的方法,来达到发泄心里不良情绪的目的。

所以可以有:

1、找人倾诉

经常与家人和朋友接触,保持良好的关系,在苦闷的时候寻求他们的物质与精神上的安慰与帮助。

还可以选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服务。若已经产生抑郁症、焦虑症、神经症等病症则还要去看心理医生。配合专业人士的服务,会帮助你度过难关,逐渐恢复健康的心理。

2、大哭一场

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曾说:“必须直面所有的苦难,不能软弱,眼泪是无用的,但也不必讳言流泪,因为眼泪见证了人们承受痛苦的巨大勇气。”

如果实在是焦虑、抑郁,不妨大哭一场,将自身的阴霾哭出来,清空自己,擦干眼泪又是一条好汉。

3、运动

建议可以选择一项喜爱的运动,坚持每周锻炼2-3次,运动可以出汗排毒,呼吸顺畅,释放压力。运动让你感受到快乐,还能提高身体素质,促进睡眠。

4、正念冥想

正念冥想,能让你专注当下,缓解压力和焦虑。

大量研究显示:正念冥想的练习和体验会改变人的大脑结构,这种情况被称为「神经元可塑性」(Neuroplasticity),从而提高专注力,更有助于增强脑认知的控制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心理耐受能力等)。

可以增加大脑左前额部分的活动,更多地连系积极情绪,减少压力及焦虑且功效显著持久。

增强记忆力和创造力,还有效加强脑部转念能力,令我们勇往直前面对挑战。

规律生活,心身健康

在生理上,规律的生活是预防焦虑情绪的良好办法之一。压力如果影响睡眠,就容易造成恶性循环。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的运动,营养的饮食结构,都是面对压力与焦虑情绪的良好基石。

化为焦虑为动力

化焦虑情绪为向前的动力。在心理上,面对焦虑最好的办法并不是降低对于未来的期待,而是把这种期待向积极的方向引导,并且增强自己对于坏结果的承受能力。

《当幸福来敲门》的男主角,经历了老婆逃离,交不起房租,带着年幼的儿子流离失所。他也一度焦虑奔溃在厕所痛哭,但他奋发向上成为股市交易员,最后成为知名的金融投资家。


“焦虑”已成为我们每个人都要接触的情绪,期望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调节负面情绪的方法,让焦虑成为我们前进的能量。

然而,若陷入长期、过度的焦虑,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也请记得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愿你的生活不再被焦虑拖累。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