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不舒服可能是心病 排除压力让胃“快乐”起来

摘 要

  胃病仅仅是与胃相关吗?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紧张、焦虑等情绪不能及时排解,导致许多人精神出“错”。而精神问题,常常会反映到身体上。精神科专家表示,有些人表现出

胃病仅仅是与胃相关吗?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紧张、焦虑等情绪不能及时排解,导致许多人精神出“错”。而精神问题,常常会反映到身体上。精神科专家表示,有些人表现出来是胃病,其实应该治的是“心病”。

胃疼半年

竟被精神科医生治好了

“陈医生,最近我妈的情绪稳定一些了。”最近,当陈女士再次带着母亲到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就诊时,该院老年精神科大科主任陈斌华明显感觉到,母女两的情绪都舒缓不少。

陈女士的母亲马阿姨10多年前从单位退休,但清福没享多久,身体就出了问题。马阿姨总感觉自己的胃火烧火燎的,有时甚至疼到发脾气。她去当地医院消化科就诊后,医生根据她的描述,配了些治胃病的药。吃了一段时间,马阿姨觉得舒服不少,以为自己的“胃病”治好了。

去年因疫情影响,马阿姨大半年没怎么出家门。到了下半年,她的“老胃病”又犯了,而且更严重了。陈女士说,母亲有时说疼,有时又是说不出的难受,整天在房间里捂着脖子走来走去,口里还念叨着“完了完了,我要完了”。然而,再去医院做了各种检查,始终查不出有什么器质性病变。

原先,马阿姨是围着外孙转,自从她得了“胃病”,也顾不上孩子,家里人都围着她转。老伴因她每天的吵闹不堪其扰,女儿和外孙也被烦得逐渐失去了耐心。

这时,陈女士突然有了个念头:“我妈会不会得的不是胃病?”随后,她开始四处找人打听,母亲这样的症状可能是哪里出了问题。

一天,陈女士跟邻居聊起母亲的事,这位邻居说,之前她家有位亲戚开始也以为是身体出了问题,结果最后找精神科医生治好了。陈女士和父亲商量后,带着母亲来到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就诊。

看了马阿姨之前的一整套检查报告后,陈斌华和马阿姨及其家人“闲聊”起来。这一过程中,他注意到一个细节——马阿姨的外孙说,外婆在算账或专注于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会喊胃疼。

“这就是我们临床上说的躯体症状,也就是说病人在注意力被转移的时候,‘胃疼’这一症状就消失了。”陈斌华有了基本判断。

随后,马阿姨入院接受治疗。在服用相应药物几天后,家人发现她喊胃疼的频率明显降低,情绪也逐渐稳定。

“她其实是因为长期闭塞引发的焦虑,去年疫情期间,许多人因为长时间不与社会接触,产生了一些不良情绪。情绪管理不好,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所谓的胃疼只是发泄的一个出口。”陈斌华说。

“原来我妈这病是闷出来的。”陈女士长长地舒了口气,她说还好找到了病因,一家人不用再提心吊胆了。陈斌华告诉家属,再过半个月左右,马阿姨应该就能出院。

胃是消化器官

也是情绪器官

“胃不仅是消化器官,还是情绪器官。”陈斌华说。在他看来,胃是和情绪关系最紧密的一个器官,其关联度甚至排在心血管之前。胃肠道神经细胞数量仅次于中枢神经,它对外界影响非常敏感。当人出现低落紧张等情绪时,常常会感觉吃东西“变味”。不少精神方面的疾病,都会通过胃肠表现出来,如患抑郁症、焦虑症等,会出现食欲不振、胃肠功能紊乱、便秘、体重下降等症状。

身心疾病还会互相转化。精神疾病没有及时治疗,时间一长就会产生器质性病变,如胃下垂、胃溃疡、浅表性胃炎、胃出血等。

不仅是胃,肠道往往也会被情绪问题“牵连”。比如人们情绪紧张时,会出现腹泻、腹痛等情况。已有研究发现,便秘或肠道菌群失调有引发痴呆的可能,这种相互影响的关系被称为“脑肠轴”。而胃和肠道又是一个共同体,两者相互影响,最终导致身体出现异常。

要健胃

先学会养心

陈斌华说,大脑负责接收来自身体的各类信息,将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后,指挥相应器官行使不同职能。当人处于恐惧、紧张、忧虑的情绪中时,大脑皮层由于其兴奋点集中于情绪,对周围神经的感觉敏感度降低,控制和调节能力就会相应下降。

“因此,要健胃,先学会养心。”陈斌华强调,保持好心情,有助于缓解胃部出现的各种不适症状。

当然,也不是所有胃部不适都是情绪出错,还是要进行相应检查和治疗。

那么,如何判断是真胃病还是伪胃病?陈斌华建议,出现肠胃不适后,首先应到正规医院做相关检查,当确诊没有严重的器质性病变后,再考虑精神方面的因素。目前,不少医院的消化科医生都已开始注重“心病”导致的胃部不适,并与患者进行分流,这也是近年来一些久治不愈的肠胃疾病得到控制的重要因素之一。

1617891599000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