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踏青,养肝要注意这几点|养阳|健脾

摘 要

  清明介于春分和谷雨之间,寓意清洁明净,气温回暖,草木开始繁茂生长;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清明时节雨纷纷”,此时天气易出现忽冷忽热、时晴时雨,早晚温差较大

清明介于春分和谷雨之间,寓意清洁明净,气温回暖,草木开始繁茂生长;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清明时节雨纷纷”,此时天气易出现忽冷忽热、时晴时雨,早晚温差较大,很容易出现感冒。加上清明时节“怀念故人”的气氛,使人消沉愁闷,降低人人体的抵抗力,导致感寒伤风的发生较多。



宋*程颢 郊行即事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那么清明养生有哪些要注意的呢?

“春与肝相应”,清明时节虽是暮春,养生保健方法依然以养肝为主。如果肝功能正常,人的气机就会通畅,气血就会和谐,各个脏腑的功能也能维持正常。



1.养生重在养肝

立春之后,体内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只有肝气不郁不亢,人体气机才会通畅,气血才能调和,各个脏腑的功能才得以保证正常。

但此节气不可对肝脏过于进补,否则木火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还会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清明时节,清明时节饮食当以养肝柔肝为主,兼顾健脾养胃。需要注重五脏和情志的调节,在情志上主要要保持通达舒畅,积极生发的状态。



2、情绪波动不宜太大

《清明》诗云: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

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节,人们采用扫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哀思,但是悲伤情绪很容易传染,尤其是对于独居的老人、中年丧偶等人群来说,会引起过分悲伤,难以走出悲伤情绪。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心情应该保持舒畅,才利于春季养生。长期处于抑郁、悲伤的状态容易伤肝脾,可以通过踏青、散步等来调节心情,让身心得到愉悦。



3、注意防寒保暖。

俗话说“二月乱穿衣”,说的就是乍暖还寒的清明前后,因为气候变化多端,早晚温差大,所以出门前应该准备一件可以随便穿脱的外套。踏青活动时出了汗,不要马上脱衣、摘帽,并尽量避免冷风的直接吹袭。



4、适度运动。

中医讲“动以养阳,静以养阴”,其实阴阳是一个整体,养阳也是养阴,养阴也是养阳。如果缺少运动,阳气就不足,人就会显得没有活力。阳弱则无力运阴,人的体液、血液这些属阴的物质就不能通畅地运行,然后逐渐形成痰湿或瘀血的体质。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平日不运动又气血比较虚弱的人来说,要循序渐进,要避免走极端(要么不运动,要么剧烈运动),要合于天时(夜跑就是不合天时的弊大于利的运动)。对于气血虚弱的人来说,一开始以户外散步,或像太极、八段锦、廿四节气导引功法这类有开有阖的运动为主,效果会更好。



5、饮食注意健脾祛湿。

清明期间雨量大,湿气重,此为外湿。而长期熬夜、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的现代人,脾胃普遍较弱,水湿内聚而成内湿。

湿重则人身体沉重,抑阳又令人困倦,清明时节是胃病的易发期,消除病因要戒烟戒酒,不暴饮暴食,防止饥饿无度,少吃多餐,并停止食用对胃有刺激的食品和药物等。饮食宜温和,不可因为习俗过食寒食。

清明应多食用健脾祛湿的食物,包括赤豆、黑豆、薏仁、山药、豆芽等,也可进食玫瑰花、佛手、陈皮、白术等。

清明前后,适宜食用一些能缓解精神压力和调节情绪的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全谷物等,对改善抑郁症有一定效果。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