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导师刘擎: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尼采|哲学家

摘 要

  《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是一本讲解20世纪西方思想家的通俗读物。书中选择了西方不同学科领域的思想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思想家的成就,探讨他们关切的问题,并且阐述了

《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是一本讲解20世纪西方思想家的通俗读物。书中选择了西方不同学科领域的思想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思想家的成就,探讨他们关切的问题,并且阐述了他们的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和反思现代生活的启发意义。

刘擎教授的这本书,题眼在于“现代”这两个字。刘教授认为,我们现代人在精神上所有的迷茫与困惑,都源于现代化的影响。所谓现代化,就是人类社会脱离了之前的蒙昧时代,走入了科学主导的现代世界。由此带来的社会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和社会经济的改善,但与此同时,现代化也带来了精神方面的困局。

现代之前,社会规范和思想形态已经非常稳定,西方人按照基督教的规范指导人生,中国人按照儒家观念走完自己的一生,每个人各安其位、各负其责,不会有其他更多的困惑。但现代之后,随着尼采所说的“上帝已死”,我们每个人都要去探寻自己的人生价值、寻求自己生命的意义,由此才引发了我们在精神层面的一系列困惑。

每一个现代人都听过一句话:成为你自己,做真实的自己。现代人的困惑也正基于此,因为你必须先知道自己是谁,知道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子,才有可能实现这个目标。

但这个问题恰恰是最难解答的。所有的现代思想家,为现代化以后的思想困境提供了各种解释和解答,但本质上而言,没有人能为你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这就是现代人通通迷茫的原因。

刘擎教授的这本书,也没有试图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他只是用笔下对西方思想的解读,引导我们去思考,去认清这个世界。


| 全文共计3669字,预计3-4分钟 |

我们在前文提到,现代性的困境体现在两个不同的领域:个体的心灵生活和公共的社会政治事务。这两大问题彼此关联,但在分析的层面上仍然可以分别予以探讨。

这一章我们将进入心灵生活的领域,着重探讨困扰现代人的一个大问题,也是我们都能感受到的一些现象,比如精神迷茫、情感困感、丧文化、虚无感等。这些现象背后存在一个根本问题,就是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或者“信仰危机”。

“信仰危机”这个说法你可能并不陌生,但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一章的路标,就为你做两个背景提示。第一,常常听人说,人生信仰很重要,但人究竟为什么需要信仰来生活?第二,在现代社会确立信仰为什么要比在传统社会更为困难,这么做又会造成什么后果呢?理解这两个背景提示以后,你会对本章将要出场的三位思想家,尼采、弗洛伊德和萨特,有基本的认知。



01 人为什么需要信仰来生活

人为什么需要信仰来生活呢?1835年8月1日,一个22岁的大学生在日记里写道:

我真正缺少的东西就是要在我内心里弄清楚:我到底要做什么事情?问题在于,要找到一个对我来说确实的真理,找到一个我能够为此而生、为此而死的信念。

写下这段话的大学生是丹麦人克尔凯郭尔,后来他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是西方存在主义思想的源头。

他的这段话是不是会激发你的共鸣,或者让你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也许,在生命的某个时刻,你也会思考类似的问题,关切生命的根本意义,这种关切就是哲学家说的“终极关怀”。

终极关怀不只是哲学家的关怀,而是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内心体验。比如,辛苦工作了一天,筋疲力尽,看着窗外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心里琢磨,“我这么辛苦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不难回答,你可以告诉自己,我是为了成家立业,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有房子、有车子,让自己和家人过上体面的生活,以后让子女能享受更好的教育 ”

确立一个具体的目标并不难。每个人在生活的每个时刻,都会有一个当下的具体目标,但是如果进一步追问这个具体目标的意义,就需要一个更大的目标来回答。如果一直追问下去,最终就会遇到终极关怀的问题:生活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

终极关怀之所以“终极”,是因为它追寻的是所有答案背后的根本答案。回应终极关怀的依据,就是所谓“人生信仰”或者“人生理想”。所以,我们需要信仰来支撑生活的根本意义。



但我猜肯定有人会说,我干吗要不断去追问目标的意义呢?我知道为了能过更好的日子要努力工作,这就足够了。我就到此为止,不会去费神继续追问,去理会什么终极关怀的问题。所以,我也不需要依靠信仰来生活。

这个质疑听上去挺有道理的。许多人并没有什么明确的人生理想,照样能正常地饮食起居,过好每天的日常生活。这样好像就能避开对人生终极性问题的追问,就能摆脱信仰问题的麻烦。

可是,许多哲学家认为:这只是假装解决了信仰问题,实际上你无法真正摆脱。你可以回避这个问题,但信仰问题像幽灵一样,总会在某个时刻与你不期而遇。这是因为,人在精神层面上总会面对两个根本性的人生难题,一个是死亡,一个是贪欲。

我们先来说说死亡。死亡真的是一个问题吗?我们经常听人说”好死不如赖活”,孔子在《论语》中也说“未知生,焉知死”。你可能觉得,西方人对死亡问题可能过于较真,这是因为文化不同,中国人对此就坦然多了。其实,西方也有比较坦然的想法。比如说,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就有过一个消解死亡的说法:只要你还能思考死亡问题,就说明你还活着,那你就不必为死亡而操心。而一旦你死去了,也就不会感到死亡是个问题了。他的意思实际上是说,无论如何死亡不会是人的现实经验。这似乎就消解了死亡的问题。

但这种说法可靠吗?我觉得不太可靠。虽然活着的时候,死亡不是我们现实的生命经验,但人是有意识的存在,我们具有关于死亡的意识。我们知道死亡是一种可能性——意外的天灾人祸、事故或者疾病——随时可能发生。而且死亡这种可能性非常严峻,它是终结其它一切生活可能性的可能性。我们知道,每个人都终有一死,但人的意识中又存在“永恒”这个概念。这会让人对于死亡感到深刻的悲凉,感到一种无可弥补的缺憾。所以我们会哀悼逝者,也会为自己最终的死亡而忧虑或恐惧。



人生面对的另一个问题是“贪欲”。我们知道,人在身体意义上是一个生物性的存在,具有类似动物的欲望。但同时人又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有所谓良知和道德感。我们在道德意识中有“崇高”这个概念,但我们时而会被动物性的欲望左右,难以自拔。在道德的视角下,人对自己的欲望会产生羞耻感,鄙视自己,感到自己生命的卑微。

死亡和贪欲,是每个生命都会面对的困扰,也是终极关怀的两大难题。怎么应对这两大难题呢?依靠信仰,最典型的是宗教信仰。比如基督教所说的灵魂拯救,是说你的肉身会死去,但如果信仰上帝,你的灵魂可以得救,获得永生。你虽然是卑微的有罪之人,但通过信奉宗教,修炼自己的品行,你可以走向道德的崇高境界。于是,信仰的意义在于实现生命的超越,让你超越死亡达到永生,来克服对死亡的恐惧;让你超越卑微达到崇高,从而战胜欲望的羞耻。

其实不只是宗教,终极性的人生理想都具有类似的超越性。比如说,我们小时候学习雷锋的事迹,他有一句名言,“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种理想作为人生信仰也能起到超越的作用:你把自己短暂的生命贡献给了一个无限的崇高事业,你的人生就获得一个永恒的高度,超越了死亡。同样这种信仰也鼓励你追求崇高的道德,做一个高尚的人,也就超越了你卑下的私利。

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其它终极性的人生信仰,都可以为应对死亡和贪欲提供方案。如果我们能够确立一种坚定的人生信念,就能明确地回答终极关怀的困扰,心灵就有了安身立命的根基。所以有哲学家说,信仰是心灵的故乡,让生命的意义有了寄托。



02 现代社会为什么会有信仰危机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方案现成地摆在这里,清楚明白,为什么还会有信仰危机呢?因为存在这样一个难题:信仰需要理由吗?信仰是因为其真实可靠才会被人信奉,还是因为人们信奉才被认为是真实可靠的?在“真实”与“信奉”之间,存在一道裂痕。

就拿宗教信仰来说。在许多传统社会,信奉宗教是一个默认的选择,因为宗教在观念和社会实践中都被广泛接受,宗教代表着神圣和正道。大多数人都信奉宗教,成为社会的主流。人们很容易因为相信宗教的神圣,或者因为遵从主流而信奉宗教。

但在古今之变以后,宗教信仰遭到了理性主义的挑战。现代人在接受一种信仰之前,往往要求确认这个信仰是真实、可靠可信的。但是我们如何才能确认呢?现代人倾向于求证,需要理由来论证确认。



信仰对人生的意义越是重大,论证信仰是真理的要求就越是强烈。只有真实的信仰才能让人真诚与坚定地信奉。于是现代人把“信与真”越来越紧密地关联起来,这样就带来了难以担负的论证负担,因为信与真之间存在逻辑裂痕。

信仰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接受信仰需要做出价值判断,而真假是一个事实问题,辨别真假是一个事实判断。我们在讨论韦伯的那一章讲过,前者不具有客观的理性基础,而后者原则上可以依据科学理性的证据和逻辑。也就是说,在信仰问题上,如果用审核事实判断的标准去审核一个价值判断,就相当于用短跑比赛的快慢标准去评价一幅画美不美,是行不通的。用学术语言说,在信仰与真理之间存在一个逻辑断裂。

克尔凯郭尔为这个问题纠结了一生,最后他发现,你是无法完全依靠逻辑和推理来求证信仰为真、来确证它的可靠性。因此,你不得不勇敢地“纵身一跃”,才有可能越过这道鸿沟。这完全是一种冒险。因为我们并不能知道这纵身一跃的结果是抵达拯救的彼岸还是跌入虚空的深渊。我们甚至无法计算这个风险的概率。信仰需要极大的勇气。



03 应对信仰危机:接受精神的考验

总结起来说,我们会不断追问生命的意义,这种追问会遇到死亡和贪欲这两大难题。应对这种挑战,我们需要确立可靠的人生信仰。在西方的传统社会,人们主要是依靠信奉宗教来应对。但经过了启蒙理性主义的洗礼,接受宗教信仰不再是理所当然的默认选项。现代人倾向于依靠理性来求证和确认信仰的可靠性,这样接受信仰才不是盲从。但是,信仰与理性之间存在着鸿沟,这靠理性论证本身难以弥合,确立信仰在现代世界因此变得非常困难。

如果说信仰是心灵的故乡,那么对于许许多多达不到信仰的现代人来说,就陷入了心灵无家可归的困境。这种困境就是“现代人的精神危机”,也是本章的主题。



如果你也被这个问题困扰,那么你不孤独。人类历史上有一些最了不起的头脑思考过这个问题。后续部分会讲解对这个问题最富洞见的几位思想家,包括尼采、弗洛伊德和萨特。他们的思想见解具有深刻的启发,但我必须坦诚相告一个真相:没有任何人能给出确定无疑的可靠出路,告诉我们如何走出这种困境。尼采说:“一个人能承受多少真相,是对他精神强度的考验。”

这也是一个高能预警:我们这场思想的旅程将要进入一段险峻的路途,将是一场历险,你要准备接受精神的考验。

作者简介



刘擎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东师范大学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知识分子与思想史研究中心主任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政治学博士(2003)。现任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政治学系博士生导师,兼任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知识分子与思想史研究中心主任。曾任职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华东师大历史系、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思想史、政治哲学、世界政治与当代政治思潮。

发表著作包括《声东击西》(2005)、《悬而未决的时刻》(2006)、《中国有多特殊》(2013)、《纷争的年代》(2021)和《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2021)等。

| 版权说明 |

- 素材来源:刘擎 著《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 图片来源:pexels / unsplash

- 内容编辑:泰普洛领导力 Ivana张婷

泰普洛领导力介绍

泰普洛领导力是泰普洛集团旗下在中国的品牌,致力于赋能领导者和唤醒组织潜力,融合人才测评/人才盘点/高管教练/定制化内训等多种辅导形式为一体,为本地和跨国企业提供持续创新的领导力和人才发展解决全案。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