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中国人心情最复杂的一天!|张国荣|烈士

摘 要

  本来想加一个“可能”,但又想了一下,应该都不需要“可能”。 4月1日,就是中国人心情最复杂的一天。 这一天,在西方,是愚人节,是苹果公司的诞生日;在中国,这一天,让人格


本来想加一个“可能”,但又想了一下,应该都不需要“可能”。

4月1日,就是中国人心情最复杂的一天。

这一天,在西方,是愚人节,是苹果公司的诞生日;在中国,这一天,让人格外沉重,想起很多往事。

一大早,就看到有朋友传来的图片,王伟烈士的墓前,今年除了鲜花,除了“歼20”,还有一架“歼15”和航母模型。

一晃,整整20年过去了。

20年前,2001年4月1日,烈士牺牲在南海,时年33岁。

81192,收到请回话,收到请回话,我奉命接替你执行巡航任务,请返航,祖国和人民在等你回家。收到请回答,完毕!
这里是81192,我已无法返航,你们继续前进!重复,你们继续前进!

有朋友说,这段对白,每听一次,总让人热泪盈眶一次。

生死之间,中国军人大义凛然、从容不迫。

银河号事件、炸馆事件、南海撞机事件,是改革开放后最让中国人屈辱和痛心的三件大事。

尤其是后两件,中国人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往事不堪,但正是这种悲愤和呐喊,刺激了这个国家卧薪尝胆、发愤图强;20年过去了,尽管仍有着种种的不足,但中国已不是当年的中国了。

所以,在王伟烈士的墓前,我们看到了人们送来的鲜花,还有“歼20”、“歼15”和航母模型。

王伟已经离去,但王伟烈士,永远在中国南海。


4月1日,对很多中国人来说,还无法忘却。因为这一天,也是张国荣的忌日。

如果他活着,现在也已是64岁老者了。

但2003年4月1日,张国荣从24楼的纵身一跃,却让人知晓了他无限精彩人生的另一面,无奈、彷徨、抑郁

生命就是这么复杂,生命就是这么脆弱,不管你贫穷还是富有,名满天下还是默默无闻。

斯人已逝,金曲永远流传。人生总有缺憾,这就是人生吧。

哦,知道并还怀念张国荣的人,也都渐渐老了吧。

4月1日,对中国人来说,并不仅仅有悲情,还有憧憬和激动。

这一天,一个新的春天故事,有位领导人在北京南边画了一个圈

2017年4月1日,一个震撼性的消息横空出世:雄安新区成立,这是中央决定的一件影响千年的事情。

正所谓“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千年是什么概念?

上推1000年,中原正处于北宋鼎盛时期,人口过亿,经济空前发达,文化极度繁荣;北京所在的燕云十六州,处于北方辽王朝统辖下,北京提升为幽都府,又称南京,成为辽的陪都

记得当时人民日报评论:建设雄安新区是一项历史性工程,是我们这代人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

过去几年,雄安静悄悄;但去过雄安几次,每一次,都看到进展。建设还在火热进行中,用领导人的话说,这里“最高标准就是生态好”,“将来这里一定是最宜居的地方”。

稍安勿躁,给雄安多一点时间。

或许,也不用多长时间,我们就会看到一个让世界惊艳的雄安,一个改写中国北方布局的雄安,这也将是中国新时代里最充满想象力的一个新城。


4月1日,其实也是普通的一天,但对中国人来说,这是永远无法忘却的日子,有着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情绪波动。

我总觉得,对世界来说,或许也有某种特殊的意义。

当然,纯粹是个人观点。

昨天,看有朋友在感叹:

美国经常欺负联合国,哪怕一些联合国工作人员,也经常被美国拒之国门外。没办法,联合国总部就在纽约,寄美国人篱下,看美国人脸色,骨头硬不起来

美国发起疯来,全世界都发憷。

过去几年,我们已充分见证了一点。说退群就退群,说制裁就制裁,指指戳戳更是家常便饭。哪一天,惹恼了美国,美国限制联合国人员进出,逼着联合国搬走,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联合国,有备无患,你也做好最坏打算吧。实在不行,你们看看雄安还有没有地方呢?

延伸阅读

“81992,请返航”!王伟牺牲20周年 独家专访英雄父母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朱丽珍

84岁的王明,常常想起那一年去儿子部队所在的海南过年。

王伟带着父亲在驻地周边走走,突然警报响起,转个身的功夫,王伟就不见了,跑去出任务了

“部队其实离我们还很远,警报声音那么轻,我根本听不见,他听见了。”王明后来才回过味,虽说儿子才陪自己散心,但他心里一直记挂着部队的事。

作为军人,这是他的天职。但王明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儿子会成为一尊雕像、一块牌匾、一篇篇英雄事迹的报道



2020年4月1日,今天,“海空卫士”王伟牺牲20周年。斯人已去,有关他的事迹,仍不断被人提起,“81992”这个数字,更成了国家英雄的象征。

每年,都有很多人来烈士墓前祭奠,献上鲜花,摆上各种战斗机、航空母舰模型。不久前,上海交通大学学子章原在墓前留下一封手写书信刷屏网络。真诚走心的文字,让人感动之余,也看到了跨越20年的爱国使命的传承。

不曾遗忘,英雄就未离开。我们记住英雄,也记挂他的父母,这些年他们还好吗?



郑阳/摄

2001年,一个打不通的电话

在湖州吴兴区一个安静的老小区,王明和王月琴过着退休生活。如果不是客厅里挂着一块“湖州人民的好儿子”的褐色牌匾,这个家庭,看不出和其他家庭有什么不同。

即将到来的4月1日,让两老又忙碌起来。采访当天上午,他们刚刚去区里开了缅怀英烈的座谈会。4月1日当天,还要来一趟杭州安贤陵园,给儿子王伟扫墓。

忙碌,是他们忘记悲伤的方式。



20年,7300多个日夜,并不足以稀释对至爱之人的记忆。

每年一到3月,78岁的王月琴心情就开始变得沉重,到了4月更要一夜夜地失眠。只要躺在床上闭上眼,脑海中,都是关于儿子王伟的成长片段,以及那年连续几天都打不通的电话。那种担心和着急,让她感到压抑。



2001年4月2日,王明和往常一样出门遛弯,有个邻居告诉他,从收音机里听到南海出事了。

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王月琴正在家里包粽子,老伴急匆匆推门而入,焦急喊到:“讨厌了讨厌了,南海撞机了,王伟可能出事了。”

前几天,儿子才打过电话,说周末要值班。难道是他值班的时候出了事?虽然心里砰砰砰一直跳,但王月琴还是假装镇定,继续低头包粽子。

应该不会吧?她想。

每个周末,王伟都会给父母打电话,可那个周末,电话一直没来。电视里、收音机里,都是关于南海事件的报道,王明和王月琴再也坐不住了。

可不管是王伟的电话,还是单位的电话,都打不通。到4月3日,王月琴急得打了110。她甚至有些埋怨儿子,怎么都不知道来一个电话呢?直到那天半夜,有人来到他们家里看望,而中央电视台的报道里,出现了他们再熟悉不过的名字和照片。



真的是他,他们的儿子。

2001年4月1日,飞行员王伟对非法进入我国领空的美军用侦察机跟踪监视,美侦察机不仅多次无视中方发出的警告,还在飞行中突然大转向,撞毁中国战机,王伟跳伞落海 14个昼夜,近10万人不间断搜寻,依然没能找到他。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王明和王月琴走不出痛苦的阴霾。他们不能听到儿子的名字,王月琴走在街上,看到有个身影像王伟,都会流下眼泪。



从不后悔的选择

王明很清楚,想当飞行员,飞上蓝天,是儿子王伟从小的梦想。

在父母眼里,王伟从小是个脾气温和的孩子,他从不与人吵架,却喜欢在土堆上玩打仗游戏。一到夏天,在家里的时间多了,就缠着母亲,要听《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这些英雄故事。成为一个战斗英雄,是从小埋在他心里的一颗火种。在王月琴的家族里,她的哥哥姐姐每家都出了军人,“有十几个人当过兵”,家族的传统,也让王伟深受影响。



儿时王伟和他的家人

到了高中,参军报国的种子开始萌芽。学校招飞时,他想着偷偷报名。

“老师说这么严肃的事,一定要父母签字同意。”王伟这才回家说服父亲。

“我就跟他说,你既然要干,那就要好好干,拿出勇气,坚持到底。”王明尊重儿子的选择。倒是王伟的奶奶,需要全家人出动劝说,老人舍不得孙子离家太远。

“大家都知道招飞要求很高,飞行员啊,有几个能选中的?先让他报名了再说。”他们就这么劝奶奶。谁曾想,当年湖州30名学员到杭州参加考试、体检,经过层层选拔,最终只留下两人,王伟就是其中之一。



从1985年送儿子进入军营开始,王明和王月琴就像见证了一只雏鹰展翅翱翔的整个过程。

那时候王伟回家,王明的第一句话,总是“干得怎么样”。儿子话不多,成绩有目共睹:在军校时,第一个当班长、区队长,第一批入党;在部队改装歼七飞机时,飞行学院同期学员中他第一个放单飞;在同一批飞行员中,他驾驶最先进的中国国产歼击机,第一个飞满1000小时,成为能飞四种气象的“全天候”一级飞行员



在部队里,王伟的报国热情更加炽烈。“他本来可以留校做教官,却说 南大门要紧 ,觉得自己一身好本领,就要去开战斗机报效祖国。”王伟父母家中,一只大大的盒子,里面装着王伟从小到大的照片,其中有一张,王伟剃了光头,“他是班长,带头让全班一起剃光头,立志要一辈子留在部队。”



王明为了离儿子更近,曾到广东打工。王伟三次来劝他回家。

“有一次来,他说想买个电脑,我就让公司一个专家帮他组装了一台5000块钱的,他拆了带回去,自己再学着组装起来。”在电脑上,王伟试着搞三维军事对战,还画出了想象中国产航母的三维模型。

回忆起来,似乎还能感受到儿子年轻时的血气方刚,无奈一切都定格在了相片中。

“有一次我在电话里问他,最近干得怎么样?他没有回答我,不久后就寄回家一张照片,是参加一次活动飞行员们的合影。”这些照片,王明一张张都塑封好,一尘不染,仔细保存。



20年了,我们都很好

沉溺于悲伤不前,这并不是纪念一个人的最好方式。20年来,王明和王月琴也尝试着从沉痛中走出。

王伟离开的最初几年,在伤心时刻,他们选择外出旅行,云南、四川,五台山、峨眉山 到处走走逛逛,可以暂时忘记丧子之痛。



家人、朋友,给了他们暖心的照顾。比王伟大5岁的亲姐姐,每到4月弟弟生日,就会买上一只蛋糕,送到湖州烈士陵园王伟墓前。“年三十肯定不会让我们两个老人单独过,全家人一起吃,很热闹。”天气好的时日,朋友也会约他们到周边走走看看。

而街道、社区、志愿者 各界的关爱,也让两老备感欣慰。

“现在社区每周还会派人来打扫两次卫生,有些民间组织志愿者也会上门陪我们聊聊天,对我们都很敬重。”就连楼上楼下的邻居,如果碰见二老拎着很多东西,也会帮忙拿回家,“尽量不去想儿子的事情,慢慢地也算走出来了。”



王月琴喜欢太极拳,最近十几年,她又上老年大学会了弹琵琶,跟着老姐妹们外出学习、演出,用充实的业余生活调解心情;王明也有自己的朋友圈,平时能聚在一起喝喝茶,说说话。



又到了4月1日,回想当初,如果不在王伟招飞的报名表上签字,一切是不是会不一样?

“一个国家没人当兵行吗?没有人保家卫国行吗?”面对类似的提问,王明和王月琴的回答,都是语气坚定。



传承:20年来,王伟家中又出了好几位军人

20年,人民军队走向深蓝,向海图强。而在王伟牺牲后,家里又出了好几个军人,强我国防,卫我海疆。

“我们的孙子当兵了,外孙女也去当过兵,表现都很好,这就是一种传承。”王明和王月琴也希望看到这种传承,“保家卫国是好事,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才不会受欺负。”而如果王伟能够成为年轻一代的领路人,对于二老来说,更是莫大的安慰。



算一算,20年,如果王伟还活着,今年已经53岁。王明和王月琴也会想象,儿子像一个普通中年人一样,推开门,回到湖州老家看望父母。

“最近干得怎么样?”王明的第一个问题,一定还会这么问。他也相信儿子给出的答案,不会让他失望。

相比父亲的严格,母亲总是表现温柔慈祥的一面。

“我们过得挺好的,你放心吧。”王月琴会这么说,“你是英雄,我佩服你,没给我们家丢脸。”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