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信念是宗教活动的行为驱力,但不会永

摘 要

  每年秋天,全美国及加拿大南部的帝王蝶都会成群结队地飞往墨西哥的越冬地,在当地的树林里冬眠,来年三月再返程; 塞伦盖蒂平原上的非洲大羚羊则会浩浩荡荡地进行环行“大迁徙

每年秋天,全美国及加拿大南部的帝王蝶都会成群结队地飞往墨西哥的越冬地,在当地的树林里冬眠,来年三月再返程;

塞伦盖蒂平原上的非洲大羚羊则会浩浩荡荡地进行环行“大迁徙”,永不停歇地追寻郁郁葱葱的牧场;

圣诞岛上的红蟹几乎一年到头都待在岛内的森林里。但是,每年10月,它们便会横冲直撞地涌向沙滩交配、产卵。由于蟹群过于庞大,所以,在此期间,海滨公路全线禁行,以免在海滨公路上留下横七竖八的螃蟹尸体。

信仰、社群、同步效应

无疑,动物迁徙是地球上最为壮观也是最具戏剧性的自然景象。但是,还有一种我们在大自然纪录片里难得一见的史诗般的迁徙——麦加朝圣。


每年的麦加朝圣都聚集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麦加朝圣为期5天。在这5天里,来自世界各地的数以百万计的穆斯林云集麦加。

麦加位于阿拉伯沙漠的狭窄山谷里,看一个神圣之处。朝圣者们会在这里举行一系列的仪式,顺逆时针方向围绕天房行走七圈。

麦加天房是一座黑色的方形石殿,位于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的正中央,这座寺庙则位于两座小山之间。朝圣者们会在两座小山之间来回奔走,从正午站到黄昏时分;喝渗渗井里的圣水;在穆兹达利法平原上露营;献祭羔羊、山羊、奶牛或骆驼等牲畜。

朝圣背后的驱动力量并非普通的生物动机,朝圣者和帝王蝶并不相同,他们的目的不在于寻求更为宜人的气候;朝圣者也不像非洲大羚羊一样为了寻求食物;他们更不像圣诞岛的红蟹一样为了交配。


其次,朝圣期间是严禁一切性行为的。

想一想,一个人从旧金山来这里参加朝圣,他首先得请一个星期的假,然后还得购置一张飞往沙特阿拉伯的高价机票。

那么,这个人为什么要专门从一个微风徐徐、气候宜人的城市来到这个烈日炎炎的沙漠露营朝圣呢?

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宗教、信仰。除此以外,没有什么能够更好地解释我们脑中的这只大象了。

信仰

全球范围之内,不少敬神者们通过斋戒献祭健康的动物、禁止某些性行为,通过穿洞、自我牺牲、自残和割礼这样一些仪式性行为来克制个人的一已之私。


比方说,基督教信仰疗法者(Christian Scientis)严禁输血,摩门教徒会花上两年的青春岁月驻扎在穷乡僻壤传播福音许多人会将10%的收入捐献给教会。

而即便是每个星期来做礼拜这样种最为平常的宗教仪式也像是一场小型的朝圣: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齐于天地之一隅,一起下跪、鞠躬、祈祷、歌唱、吟诵和舞蹈,以示虔诚。

为了探究宗教之谜,我们得先对一些奇特的宗教信仰中所聚集的神灵及现象做出解释。

粗略浏览一下就有诸神、天使、幽灵、魔鬼、会说话的动物以及童贞女之子等神灵,还有像预言未来、鬼魂缠身、驱邪、人世间所有的转世、上帝的启示、再生、圣餐的变体以及水下穿行等现象。

这里只是列举了其中的一些例子而已,甚至都还没有涉及奇特信仰之中的“丰富宝藏”—创世神话。


所以,这些超自然之信仰究竟源自何方呢?

信仰可否解释行为?

一旦假定是奇特的超自然信念导致了这些奇特的行为,我们就可以将这两大谜团整合为一了。这看起来似乎是一目了然的:因为信上帝, 所以我们去教堂;因为害怕地狱,所以我们祷告。

那么接下来我们只需要解释这些信念到底来自哪里。让我们姑且将其称为宗教行为里的”信念优先模型”。

虽然大多数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并不支持这一模型,但它仍颇受欢迎,可能因为这一观点要更为直观一些。

你可别忘了,正是我们的信念导致了生活里的许多行为。“牛奶喝完了”这样一种信念会促使你去超市。

事实上,信仰者和非信仰者对“信念优先模型”的看法是一致的,在西方国家尤为如此。


打个比方来说吧:

著名的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之间的争论焦点一般都是这世上究竟存不存在上帝,而这些争论恰恰证明了信仰是参与宗教活动的主要原因。

但是,贯穿于全文的一个理念是:信念并非永远处于“驱使者”的位置。

我们总是用信念来预示一些我们的潜在动因,这些潜在动因通常都是指社会层面上的,而非精神层面上的。

而这就是我们脑中的宗教“大象”:我们崇拜宗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拥有宗教信仰,更是因为它使我们成了一种社会性动物。

在讨论宗教如何发挥其作用之前,我们首先要看一看何为“信念优先模型”?

首先,并不是所有宗教都看重教条。只要信教者公开接受该宗教,大多数宗教对于私人信仰问题一般是比较宽松的。


但像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样以信念为基础的宗教则是例外。

其次,像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那些宗教就不太关心教条主张,像什么“宙斯在奥林匹斯山统治众神”等。

他们更关心宗教仪式,比如在公共假日是否可以外出庆祝等。而这样一些行为模式是如此的一致,甚至在缺乏超自然信念的情况下也能够达到如此繁盛的程度,

这恰好有力地证明了信念只是一种次要的因素。

最后,我们需要你们拥有宽容以及谦逊的态度(特别是那些无神论的读者们)。

无神论者总是会嘲笑超自然信念,认为它们是一种“错觉或是一种有害的迷信行为”。在他们看来,信仰者是被洗脑了才会做一些他们本不会做的事。


事实上,每周坚持上教堂的大多数信众在社交时的适应性都更强,在很多方面也更成功。

相对于世俗之人,信教者较少抽烟,捐及志愿活动的参与程度更高、社交面更广结婚率更高、婚姻更稳定,而且孩子也更多。

他们的寿命通常更长,挣的钱更多,心态更乐观,生活也过得更快乐、充实。而这是因为,信教者的身体状况本身就要比世俗之人更好,他们也更懂得自我调节。

就这样来看的话,“宗教于信教者有害”这种观点很难令人信服。如果宗教信仰是一种谬见的话,那也似乎是一种特别有用的谬见。

若想要好好理解这一点,除了研究超自然信念和那些看似不良的行为外,我们还得研究一些其他内容,如果宗教信仰是一种缪见的话,那也是一种特别有用的缪见。

文 | 心理君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