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同事一朋友,和我抱怨,“养娃太难了,一旦不合他意,就发脾气,乱扔玩具,他这么一闹,我脾气也跟着上来了,动手打了他,打完我又后悔了。”
相信这样的场景,家长们经常会碰到,大人情绪失控,答案千篇一律。
我们的做法一般是:
跟孩子讲道理,他根本听不进;
不去搭理,让他自己呆着,孩子哭得更伤心;
对孩子妥协,又怕纵容了他,怕他今后还是老样子。
其实啊,不用太担心,孩子发脾气很正常,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处理。
01.我们要认识到发脾气本身是正常的,阻止发脾气才有问题。
在一档育儿节目里,孩子吃饭时突然来了情绪,把碗筷乱扔地上,继而躺在地上打起滚来。
妈妈见状,把孩子拉到沙发边上,对孩子说的第一句话是:“你这个孩子,不能不讲理的。”
“不讲理”三个字,是在给孩子贴标签!
孩子听了,哭得更大声,任凭妈妈怎么说,就是哭闹不止了。
紧接着,爸爸来了,上前第一句话是:“该吃就吃、该玩就玩,好不?”
这句话是在试图讲道理!
孩子毫不犹豫地拒绝:“我就不要!”
最后爸爸没耐心了,扯开嗓门大声呵斥:“再不听话,就用戒尺伺候”。这才使孩子暂时停止了哭泣。
事实上,这样简单粗暴地用威胁的方式压制脾气,只是表面上解决了问题,却为孩子日后的行为埋下了后患。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理智脑比情绪脑发育落后。6岁以前的孩子,更容易陷入情绪的绑架中,无法抽离。
也就是说,孩子在没有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以前,理智脑是不能发挥作用的。
比起讲道理和强行压制,和孩子一起面对情绪,先接纳情绪,是关键。
02.孩子爱发脾气,是因为大脑处于特殊阶段。
孩子发脾气,其实是孩子生理和心理逐渐发育的表现。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2-5岁的孩子,正处于道德发展的“自我中心阶段”。
这个阶段的孩子,独立意识开始萌芽。
他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但是能力又暂时跟不上,当他们的愿望无法实现时,心理就会产生挫败感和无力感。愿望和实际能力的错位,使他们更加容易发脾气。
科学家们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出两堆牌,每堆牌中都有中奖牌和惩罚牌。
分别让正常人和情绪脑受损的人随即抽取,然后猜测哪堆牌中抽到中奖牌的概率更大。
结果显示:情绪脑受损的人猜中的概率比正常人低。
这说明,人类理智做出的决策,需要情绪脑和理智脑同时参与,而不是“没有情绪,会更理智”。
而当孩子发脾气时,掌管大脑情绪的区域和掌管理智的区域会产生强烈连接,情绪脑和理智脑同时参与工作。此时,就是促进孩子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机。而家长要做的关键是:促进理智脑和情绪脑间的连接,加强理智脑的工作。
03.想要缓解孩子发脾气,第一句要这么说
第一步,就是理解和接纳。
面对孩子发脾气,我们常常说的第一句是“别哭了”或 “别闹了”或“你不该发脾气” “本来就是你不对”,而理解和接纳,应该如何说呢?
“我知道你很难过”
“你是不是很生气”
“如果是我,也会像你一样很伤心的”
这样告诉孩子,孩子的情绪一下子会缓和很多。
那么如何真正做到理智脑和情绪脑的连接呢?
1)引导孩子说出情绪
家长先帮助孩子确认自己的情绪,然后站在孩子的角度同理孩子。
比如,孩子因为积木倒了而哭闹,我们可以这样问:“是不是积木倒了,让你很难过?妈妈小时候遇到积木塌了,也跟你一样感到难过的。”
“很难过”是帮孩子确认情绪。“妈妈会和你一样难过。”是站在孩子角度进行同理。
当孩子的情绪被确认出来,理智脑开始慢慢恢复工作。这时,理智脑就和情绪脑就开始产生连接了。
2)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比如,可以询问小宝:“妈妈以前遇到积木倒了,我会先深吸一口气,然后告诉自己,我可以重新搭一个,并且注意搭的时候,身体不要碰到。小宝是不是也能做到呢?”
妈妈用自己的经验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孩子明白了遇到困难可以积极想办法,而不是发脾气。
有耐心的父母,才能教育出有耐心的孩子。
父母平和、稳定的态度,才是孩子逐渐了解情绪的明灯。
吃一堑长一智!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在父母的接纳和理解中,获得成长的最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