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欣赏 情绪舒展|美学

摘 要

  ▌郝洁 《与情绪讲和》 郝洁 清华大学出版社 本书围绕情绪识别和管理,在自我沟通的基底上以新的视角引领大家感性且理性的重新认识自己。主要内容是以美国心理学家艾伦·考恩和

▌郝洁

《与情绪讲和》 郝洁 清华大学出版社

本书围绕情绪识别和管理,在自我沟通的基底上以新的视角引领大家感性且理性的重新认识自己。主要内容是以美国心理学家艾伦·考恩和达彻尔·凯尔特纳2017年的论文研究结果为基础,将27类常见情绪融汇至中华文化中,并融入大量的案例和艺术家画作,帮助大家识别自己及他人的情绪,最终疏导情绪困惑。

在现代信息化越来越发达的社会中,人们逐渐回归更加关注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看一场电影、听一场音乐会、搭上早班飞机去寻找不曾触及的风景,美好的事物为我们带来审美上的欣赏,而审美欣赏则是让我们的精神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源泉。同时,在强调人的个性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审美价值发生分异,拥有相近审美倾向的人自发形成新的共同体,审美欣赏能力已逐渐成为区别个体、社交圈乃至阶层的重要标志,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味”概念,将个体的审美情绪上升到了集体的审美价值观,是现代人际关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审美过程中,我们往往会自然地将关注点落在欣赏对象上,而作为人与美好事物间的沟通桥梁,“欣赏”这种情绪本身其实同样值得我们探讨与把握。

面对疲惫与孤独,审美欣赏是拯救情绪的一剂良药。幸运的是和其他大多数情绪不同,欣赏并不一定由外界刺激被动产生,通过主动创造适宜的条件,我们可以提升获得审美体验的频率与强度。一方面,审美欣赏的产生与主体心态,以及基础情绪密切相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从审美角度去理解,这意味着我们能否从现实美中获得审美欣赏、能够获得怎样的审美欣赏与我们当时的情绪状态密切相关,文艺美亦是如此。当愤怒、恐惧等强烈的消极情绪占据主导地位时,我们对美的感知自然会变得迟钝,也难以从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欣赏体验。因此,保持平和的积极的心态是审美欣赏产生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审美欣赏的前提是客体的审美价值与主体需求相符,因此,“敏锐的感知”与“准确判断事物审美价值的能力”是帮助我们获得更丰富的审美欣赏体验的重要推力。通俗地说就是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尤其是应尝试从生活方式、社会现象等非常规但又常见的审美客体中提炼美学特征,从而增加获得审美欣赏情绪的机会。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每天会在俗不可耐的环境里活的乐此不疲。

“审美欣赏”是一种情绪也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它可以用来对抗一些不良情绪,同时能为他人创造一种审美欣赏的愉悦感同时也在人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毕竟人对真、善、美的追求是基本统一的。就个人层面的表述而言,在言语表述方面,可以大方表述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但尽可能具体,如:“这幅画的线条好优美,机理很丰富……”或“这首曲子好有力量,作词和作曲肯定下了不少功夫……”抑或是“他脸上的轮廓好清晰,非常立体,真好看……”非言语方面,尽可能做到在着装、气质和生活情趣上的升华,从而提升审美“品味”。举例,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托衬自己魅力的着装,注重细节、品质和穿戴妥当性,适当在应用上有些新颖的小变化。此外,在日常工作扮演的角色之外,可以尝试完全不同的高质量着装风格,或适当培养一些有趣的爱好,让自己和他人都暂时脱离那个“熟悉”的印象,感受到自己更加立体的生活情趣。

简单来说,多看美人、美景、美好事物,定期洗洗眼睛,多学习丰富多元的人文艺术,定期看展、读书、拓展审美的宽度和深度都是提升整体审美鉴赏力的途径。毕竟审美和知识不直接联系,没有恰当的审美,生活则露出最务实粗俗的一面,而极致追求实用的背后,生活也将无趣枯萎。如木心先生所说:“没有审美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

依照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思潮,美不可能从非美中产生或逐步完善,只能是自我完成且无可比拟,美是不生不灭的永恒。换句话说,在某种程度上美就是美,不美就是不美,丑就是丑。而如钱钟书在《围城》里写到的那样,“对于丑人,细看是一种残忍”!审美情绪有它的客观性,因为人心和基本情感是相通的,所以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向往也是相同的。大多数时候,不是不愿意选择美的人或事,只是贫穷、无知、狭隘和懦弱限制了追求美的步伐。

当然审美也有一定主观性,教育、文化、成长背景和价值观都会影响审美判断,从而影响审美情绪。长期工作生活的环境和习性更是直接影响着人的审美,而当一个人习惯了身边常见事物和人的模样,再叠加其他情绪或事件的刺激,就会容易出现‘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状况。丑不自知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就好像傻子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傻,没有审美的人则永远不知道自己病得有多重。面对快速发展的多元社会文化,不固执于陈旧的思想,不拒绝新兴事物和文化,用宽广的胸怀去接受、去追求、去尝试必然会帮助拓展自己的审美判断,活出更高境界的自我。

大千世界中美丑自有人去评判,抱着一颗纯净的心,不断用美好的事物去清洗自己的双眼,才能发现、看到、体会更多的美。即便不同的文化、背景、鉴赏能力对美有些许不同的观点,但整体方向大致是一样。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