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片《宝莲灯》形象设计,商业运作烙印太重

摘 要

  《宝莲灯》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1999年推出的第五部大型影院动画片,这部动画片借鉴了国际电影运作惯例和程序: 1、采用先期录音的方式,强大明星阵容为动画配音和插曲; 2、

《宝莲灯》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1999年推出的第五部大型影院动画片,这部动画片借鉴了国际电影运作惯例和程序:

1、采用先期录音的方式,强大明星阵容为动画配音和插曲;

2、为实现电影商业价值,借鉴国外的电影包装和宣传方式。

这部电影在商业上还是取得一定的成绩的,可是在情感上却没能成功感染观众。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在形象设计上。

动画片《宝莲灯》里面的角色缺少人性的挖掘,只有好人和坏人之分。因不同身份的角色设计没有体现出真实性和独特性,很难达到观众的共鸣,以致于无法移情于某个角色。


1、中国传统动画元素

沉香是故事中的男主角,可是影片从外形塑造上和性格塑造上,都没能体现出孩子成长过程中由稚嫩到成熟的转变共性。单调不变的造型让他在片中只是承担着一个大义救母的符号。



而且在造型的设计上,你会发现,幼年时的沉香跟葫芦娃非常的相似。他们一家三口的服装都接近宋代的造型。



还有孙悟空和土地神仙,完全照搬了《大闹天宫》里面的原型。



大家可以对比一下,相似度是不是百分之九十?这就是中国动画的传统元素。

可是,这部动画片又不乐于完全遵循传统,不知是因为传统太过于落后,还是商业价值低,非得去找点外国的东西拼凑上去。


2、《宝莲灯》的异域元素

《宝莲灯》中的嘎妹和她的族人,你看到以后是否觉得似曾相识?



迪士尼动画片《风中奇缘》里面的印第安人形象与之相似度简直了,这让人不禁怀疑,这讲的真的是中国的神话故事吗?

这一群现代的原始人与沉香这一派的人根本就不是一个体系的,巨大的反差对比,造成了角色的混乱。

把不在同一造型逻辑下的形象拼凑在影片中,破坏了角色表演环境的整体感。使角色塑造缺少真切的情感基础和合理的视觉环境。

动画角色不是照搬以往成功的造型和表演,就能再次显现其魅力,也不是借鉴国外好的范例就能成功创新。角色设计要体现角色心理和故事情景的需求,优秀的创作是来自艺术家真挚的内心和对生活的感悟。

对比动画片《哪吒闹海》,哪吒两个阶段的成长过程,分为初为人子和再生为神。

在这两个阶段中,哪吒的造型有着巨大的变化。


白衫、蓝裤、红肚兜表现了哪吒作为凡人的顽皮形象。


重生后,荷花与荷叶的装束是莲花身的象征。

在《宝莲灯》里面的沉香,他也经历了两个阶段的成长,然而作者并没有在他的形象设计上下太多的功夫。

幼年时的沉香只是简单地用了葫芦娃的形象进行复制,只是稍微换了衣服颜色而已。成年以后,除了身材瘦长了一些,服装依然是一成不变。

角色造型是角色内心世界的外化,而这个沉香的形象,很明显是无法体现出角色情感的。

体现角色性格和心理特征的造型设计是引发观众移情的基本条件。

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谈道:

真正的艺术品是艺术家长久以来内心深处的一种表达;它所产生的后果是把一种新的思想情感带到人们的生活中来;它所传达的情感应当能够为每一个人理解;这种情感的激发是鉴赏艺术的标准。

中国人在动画片的创作上也在考虑商业元素,无可否认,作为一部动画片电影,盈利是一定要有的,所以没有办法单纯地考虑艺术元素。

可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引起观众共鸣的影片,往往更能打开票房的大门哦。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