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天灾”
——兼忆创作《“天灾不由人”与“抗灾不由天”》经过
昨日拙文《“天灾不由人”与“抗灾不由天”》在“公众号”发布后,引起读者的兴趣,要求谈谈写作经过。恰好我在2005年曾经参加《新闻战线》“我的得意之作”征文,内容正是昨文“创作谈”。有趣的是,此“征文”曾经获奖。今日晒出,但愿能给新闻评论爱好者以借鉴——
印度洋海啸后,“如何面对天灾”成了热门话题。有人说“天灾不可抗拒,就像人类无法逃脱死亡一样,没必要再抗灾”;有人说“敬畏大自然是科学常识,否认这个常识就是反科学”;有人说“天灾”要“抗”,要在“同天灾斗争中捍卫人类的根本利益……”我作为县(市)报年龄偏老的“新兵”,既不愿引经据典找根据,又没有吓人的头衔下断决。就用8年前的一篇拙文写作经过赶热闹,顺充南郭“创作谈”。
1998年夏秋之交,百年罕见的水灾席卷我国南北,几乎条条江河堤岸告急。那时,我刚去副镇长职进入仙桃日报社,较熟农村工作的我便赴“天河垸”抗洪。我出生水乡,然而,“天河垸”外的天上雨和长江水筑成的洪涛连我都感到惊骇。人在垸堤上向外伸腿,就可洗脚。垸堤内丰收在望的农作物同垸堤外洪水的落差都有三、五十米,一旦垸堤被水冲垮,不但农田房屋被淹,而且人畜性命难保。然而,“土夫子”(全身是泥的抗洪人自称“土夫子”)却将“天河垸”的险处严严实实地分段把守。每当风起云涌,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时,巨浪便溅过弱小的垸堤。为了垸堤不被摧垮,“土夫子”手拉手挡在垸堤边的水里,让浪渣冲击赤裸的身体。在水中冷得受不了时,他们便高喊:“水涨一寸,堤高一尺!保护家园,人在堤在!”
洪水长时不退,上级唯恐泡溶的垸堤坍塌,就布置“天河垸”的村民搬家,以防不测。然而,“天河垸”的“土夫子”舍不得田园的被淹,坚持抗洪不搬家,他们反驳做工作的干部:“水来土堵,兵来将挡,只有苕(傻子)才搬家等死!”还有人叫道:“涨水由不得我们,抗灾就由不得大小菩萨!”有次一个段面出现了垸堤渗水的险情:水往垸堤内翻着“鼓花”,随时都有溃口的危险。一个年轻人跳下垸堤外的渗(进)水处,要用身体堵住进水口。该组组长将他拉起,骂道:“水火无情,你怕水不敢吞你?你想老婆当寡妇?我们要拚命守,没有要你用命守!”他一抹脸上的泥浆,吼了起来:“我家以下的二十户全都回去把大门卸下来,搬到这里挡水,二十分钟不到的,捅他祖宗!”他老婆一边垒土一边责备他乱指挥。他说:“我要他们把灾水喝干、把‘天眼’堵住是乱指挥,要你这下生个娃是乱指挥,舍两块破门救万亩大垸,总比等死强!”不上一刻钟,门板全部到位,立刻插进险段,掩土埋进垸堤。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张老汉一家三代守块段面。防汛抗灾的人都知道,给垸堤加高最好到垸外去挖土。当时垸堤外大水浩荡,但是张老汉却摇一只小木船,带着儿孙到茫茫水中去潜水掏土。原来他知晓离垸堤不远处有座被淹的废窑。他把船摇到“窑”边,就让孙子下水拉着船,自己和儿子到水中掏土和砖,待到船载不动了,就转回到段面上垒补垸堤,就这样干了十天。张老汉对我说:“燕口衔泥都能垒个窝,爷孙们一个抠坨泥也能堵个窟窿!”
“土夫子”抗灾护垸,并非思想境界高,而是舍不得家园。他们说粗话,却不蛮干。和他们在一起,我也成了“土夫子”。我淌水到“指挥部”,用“摇把子”电话向报社编辑部口述了《水涨一寸 堤高一尺》、《燕口衔泥垒垸堤》等新闻稿。带队的市委领导要我起草“战斗口号”时,我也由反感在水中呼口号,浮想联翩地编了“涨水不由人,抗洪不由天”等十句话,由镇广播站孙站长在机船上架起高音喇巴,日夜沿着“天河垸”呼喊。
在“天河垸”半个多月没有睡过囫囵觉,身处那种氛围,要我休息也睡不着。我是看不惯也不适应“官场”才转行的,但是在抗灾前线,即使有思想情绪的人,也会被洪水洗涤私心杂念。洪水见退,报社派人换我回家。本来脚崴手烂的我可以休息,但耳边仍然响着惊涛骇浪,就写起了抗洪文字。初用名《涨水不由人,抗洪不由天》,写着写着就产生了“大禹治水”、“唐山地震”等等联想,最后写成了言论稿,题为《“天灾不由人”与“抗灾不由天”》。
文稿第二天交编辑部后,自我感觉不错。“自养土鸡作凤看”,我索性把稿件寄给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很快在8月31日的“人民论坛”栏登出。顿时,我先后接到全国各地许多来电来信。一位市委书记来信说:“……感谢你给了我们一篇很好的精神食粮,仅文章的题目也是动员抗灾的法宝和鼓舞抗灾的动力!”有位大学教师说:“……哲理贯穿其中,如何对付天灾,读完文章可受教益。”年末,我报所发的《“天灾不由人”与“抗灾不由天”》获得“1998年度湖北省县市报研究会一等奖”。意外的是,浙江教育出版社从1998年起,就将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此文作为初中语文教材,一直用到现在!
前面说过,我要用8年前的拙文赶热闹。不能食言了,但我还要哆嗦两点:一、抗“天灾”不是夸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而是坚持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面对“非典”,钟南山退缩了吗?二、如果作为记者的我不去抗灾前线,就不可能在洪水中捉到这条上了教材,乃至众多人士鉴赏、评品的“活鱼”!
(原载《新闻战线》<北京>2005年第4期,《新闻记者》<上海>2005年第4期)
黄团元,高级编辑(记者)。发表各类作品约400万字,文章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瞭望》和《博览群书》等报刊。其《“天灾不由人”与“抗灾不由天”》等文,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教辅、高考习题及试卷。公开出版《说黑道白》、《民族瑰宝马寅初》、《胡适的谦和雅量》、《梁启超之路》、《文人有行》、《诸葛亮用兵》和《刘邦用人》等多部长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