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身边的每一位亲人,别让亲情成了世上最伤人的匕首。
影片《我们俩》是由马俪文执导,2005年在东京电影节上展映,2006年在中国上映的一部电影,影片算上搬家工人在内仅仅用了9名演员。
饰演老太太的金雅琴在出演时因听力不好,多半是通过读唇语和比手势的方式完成整部影片的拍摄工作的,期间在四合院内还不小心摔了一跤……
而主演小马的宫哲,是导演马俪文在中央美术学院食堂门口蹲守才找到的,当时还是一名大三学生。
即便如此,也不妨碍该片在上映后三年内接连斩获十项大奖!
![](https://pics7.baidu.com/feed/0dd7912397dda144c99ad11e3c0222a40ef486c3.jpeg)
影片主要讲述:一位独自生活在北京四合院里的老人,和一位来北京念书的学生小马之间,从租房开始,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一个寒冷的冬天小马来到老太太的住处租房子,最终,老太太心怀善意的和邻居说:“租价不能太高,穷学生”,而后又倔强地一口价甩给小马,最终小马因为离学校近还是决定租下。
故事就此开始,两人的关系正如影片隐喻的四季变化一样,从冰冷(冬天)到温暖(春天),再到亲密无间的炙热(夏天),最后别离(秋季)。
小马和老太太之间的生活摩擦,让老太太觉得这院子“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两人逐渐成了这个小世界里彼此的依靠。
有一天,小马的搬离,让老太太的精神世界,瞬间塌陷,从此一病不起。
![](https://pics0.baidu.com/feed/f9dcd100baa1cd11e0e7f62e29a73afac2ce2da3.jpeg)
影片中用了大量的矛盾冲突来凸显的是两代人和两个阶层的冲突对立又互相依存的现实关系,结合了季节变换巧妙地隐喻了主人公之间的情感变化。
而在这部电影中,我所看到的是故事背后所表达的:人与人之间在面对亲密情感时内心的爱恨挣扎与纠缠。
接下来我就从亲情之间的反伤式表达和含蓄式表达这两个方面切入,分析和诠释影片是如何呈现出现实生活中,我们在面对身边人的情感表达时,内心深处的爱恨矛盾和无尽的挣扎。
最后部分再一起聊聊,如何才能避免对于亲情的伤害和摧残,远离彼此伤害的死循环。
![](https://pics1.baidu.com/feed/b21bb051f819861867cce0b6c558dc758ad4e6b1.jpeg)
01、反伤式表达:老太太内心的孤独和爱意,选择用反伤式表达去传递。
老太太每天都很早起床,总是一个人孤独地坐在门口,小马总起的晚。也许是担心小马迟到,也许是因为觉得孤独,想要找个人吵一吵,让院子热闹起来。不甘寂寞的老太太便用自己的拐杖不停地敲击地板,故意想把小马吵醒。见小马一脸不高兴的出来洗漱,老太太却暗自心生欢喜,嘴角露出一抹笑容。
老太太想要叫醒小马,却不愿直接表达,而是选择用敲击地板的方式去吵醒小马。明明带着关心和善意,最后的行为却让人生厌。这像极了生活中亲人之间的情感表达方式,我们总把最深沉的爱意埋在心底。
影片中老太太内心爱意的反伤式表达,也表现在开头那一幕:想要把房子租给小马这个“穷学生”,但又不忍心宰客。老太太对邻居说:“穷学生,不能太高!”可老太太明知道小马会来讨价还价,却强硬一口价,绝不退让,“爱租不租”。
这非但没有让小马感受到老太太的善意,反而觉得老太太不近人情,欺负人。但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习以为常的情感表达方式,我们不愿意太温和,我们总是习惯用“反伤式表达”去对待身边的人。
![](https://pics3.baidu.com/feed/3b292df5e0fe9925d5bcf30cbb1dacd98cb17172.jpeg)
02、含蓄式表达:误会之后宁愿选择用行动默默做事,也不愿说对不起。
小马有一天气呼呼地拿着高额话费单去找老太太理论,并且查出有一条长途通话,小马和老太太都说自己没有乱打。由此产生的矛盾逐渐升级,两个人彻底吵翻了,老太太把小马在院子里辛苦装扮起来的新年红灯笼,一个一个敲下来,扯碎。
后来,老太太才得知是孙子打的,老太太知道自己说的话太重了。大年三十的晚上,准备了一桌子的菜,在饭桌前等了小马很久才回家,老太太慢慢踱着步走到小马门口,叫了几声,小马一直没有答应,老太太最后还是一个人吃完了年夜饭。
![](https://pics0.baidu.com/feed/f3d3572c11dfa9ec26769f09ed650505908fc195.jpeg)
老太太知道了自己错怪了小马,言语和行为也都有些重了。即便如此,老太太依然含蓄地用一桌年夜饭去表达对小马的歉意,始终没有说对不声起。
好比父母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即便错了,也很难对孩子说声对不起,却常常理直气壮地要求孩子做错了,一定要说对不起。含蓄式的情感表达方式,在国人的心里根深蒂固,我们不善于直接表达,含蓄甚至成了一种文化。
比如,在公司同事之间,我们不会直接表达情感,也不会直接指出对方的缺点,如有必要的时候,也更多是委婉含蓄的蜻蜓点水式的一句带过。
再比如,在家里和亲人之间表达情感时,你会发现自己貌似很久都没有直接真诚地夸对方一句了,更不要提热恋时常常说起的三个字,恐怕早已被“不好意思”遮盖了踪影。
含蓄式表达,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我们潜意识认知里认为某种程度来说,直接表达是对他人的一种伤害,另一种角度又暗示着自己是弱者的心理,所以我们更偏向含蓄表达;二是,含蓄会让自己的形象在外人看来很不错,不至于失态或者做错什么,我们内心往往更在意的是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https://pics2.baidu.com/feed/a5c27d1ed21b0ef48f646dd55371a3dc83cb3eed.jpeg)
03、老太太和小马之间,彼此伤害的有多深,最后的爱就有多深。
老太太和小马从住在一起的那一天,就心有灵犀的开始彼此伤害,互相看不顺眼。老太太一边欢喜这来之不易的热闹,一边用刀子嘴给年轻的小马无尽的打击和奚落。
小马像斗鸡一样,为了维护自己的一点点自尊和基本的权利,与老太太展开互相拉锯的较量,对立的关系僵持了一整个冬天,伤害也伴随了一整个冬天。
为什么我们总是伤害身边最亲的人?在《为什么总是伤害最亲的人》一书中,给出了相应的答案,我总结提炼出以下三个主要的原因所在:
![](https://pics6.baidu.com/feed/32fa828ba61ea8d3a3e4931907bfc248241f5821.jpeg)
1、忽视了深层次的尊重,而自尊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心理需求
我们总习惯性地对着亲人口无遮拦,随心所欲,却唯独忽视了对亲人的尊重。但是为什么对一个陌生人,我们能够做到基本的尊重呢?在我们自己的潜意识里早已经认定:亲人就是永远不会离开自己的人。所以无论怎样伤害亲人,你都觉得他们不会离开自己。
很多人醒悟的时刻,就是亲人离开的那一刻。就像影片中一样,当老太太得知小马搬离的那刻,眼神里透出的凉意,让她的精神世界轰然倒塌。
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自尊是我们最深层的心理需求,获得尊重,也是我们时时刻刻所追求的心理状态。
![](https://pics1.baidu.com/feed/cf1b9d16fdfaaf5114059d1c02e166e8f21f7aef.jpeg)
比如,你在路上开始,莫名被前车恶意变道干扰,你会心生怒火;遭遇他人言语攻击时,本能的反应就是回击他。
这些都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自尊水平,自尊水平越高的人也越容易获得幸福和安宁,换句话说,那些易怒易暴躁的人自尊水平反而更低,因此他们会更加需要寻求他人对自己的认同和尊重,以此来增加自己对自身的认同感,提升自己的自尊水平,从而满足自我尊重的这一心理需求层次。
![](https://pics5.baidu.com/feed/f31fbe096b63f624308e67a508f119fe184ca385.jpeg)
2、自卑感,让你不能给自己足够的认同,向外寻求却也不得满足
生活中,我们总是有意和无意地与亲人争吵,互不相让,直至彼此精疲力尽,战争才能得以缓和,然后在一段时期沉默中慢慢消散。
表面上看似来自对于彼此的言语攻击和贬损,其实,回到自己内心深处觉察,你会发现,都是源自于自己内心深深地自卑感作祟。
我们无法肯定自己,就不自觉地向外求得认同,当他人不能给予及时充分的认同感时,自身就会认为期望没有得到反馈和满足,不满情绪和怨恨、指责、攻击、辱骂等伤害式行为也就随之而来。
![](https://pics1.baidu.com/feed/7af40ad162d9f2d39435f35e265978156227cc9c.jpeg)
3、有逆反心理的“反控制”和“对抗”心理,更容易引起亲人的怒火
即你要求他这样做,他偏要那样做,而这种情形最容易引起亲人的恼火。而亲人越是恼火,对他(她)就会越发训斥,使他(她)更加反感,直接影响到与亲人间的正常关系。以至于把逆反心理推向了极端,导致人格和行为的不健康,为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
影片中小马为了给老太太装饰房间,花了一番心思准备海报,但老太太看着不习惯,不同意。逆反和对抗的心理促使小马偏要去做,最后老太太也无法适应新潮的海报,还是向小马要回了自己的老旧贴画,小马最终妥协,但两人的对立关系在稍微缓和的环境里又生危机。
![](https://pics4.baidu.com/feed/6d81800a19d8bc3eb57f1a7f0c3e5418a9d3454f.jpeg)
03、我们怎样才能给予亲人最直白的爱意,远离彼此伤害的死循环?
1、别再陷入“皮格马利翁效应”,尝试降低对亲人的期望值。
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名为“期望效应”。
是指一个人期望对自己或他人的一种判断,希望自己或他人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行为预期,由此期望而产生的行为结果就称作期望效应。
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标准和要求,我们总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也随之对别人产生一定的期待,期待对方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达标。如果对方达标了,那是刚好符合自己的心理期望的底线;如果对方没有达标,低于期望值,自己就会产生心理落差,进而发生各种负面行为,最终导致亲情间的彼此伤害。
适度降低自己对他人的期望,关系就可以轻松很多。要明白,即便亲人之间都是有个体差异的,你在意的东西,对方也许觉得无所谓。类似这样对他人的过高期望,就是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根本原因之一。
![](https://pics2.baidu.com/feed/caef76094b36acafc659afa2ec6c7f1600e99c6b.jpeg)
2、学会延迟满足,避免互相伤害,亲情更需要耐心去承载和传递
培根曾说过:“耐心是高尚的秉性,坚韧是伟大的气质。无论何人,若是失去耐心,便失去了灵魂”。而人天生缺乏耐心,这背后是因为我们天生就不喜欢延迟满足。
什么是延迟满足?
简单地说就是“忍耐、耐心”。为了追求更远大的目标,更加美妙的享受体验,暂时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当下的诱惑。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压制欲望,更不是让我们只经历风雨,不见彩虹。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下困难,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一种能力。
面对亲人,我们要克服的困难是我们因为焦急而失去的理性,不能让自己的急躁焦虑控制着自己,学会延迟满足,是为了我们可以获得更加长远的利益,这利益就是赢得和睦的亲情。
![](https://pics7.baidu.com/feed/810a19d8bc3eb13534a8a5ec28ab5ad5fc1f44b1.jpeg)
3、掌控情绪,从区分这两个概念做起:由情绪表达,转换至表达情绪
情绪,与生俱来。我们因积极的情绪而感到高兴、快乐、幸福,因负面的情绪感到愤怒、沮丧、气愤等等。积极的情绪会帮助我们更加积极面对生活,提升幸福感,而负面情绪会让我们效率低下、争吵对抗。
在生活中,我们大多都把负面的情绪传递给了最亲近的人,由负面情绪产生的负面行为,会给身边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如果你细细觉察,就会发现:当我们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往往自己的行为是不受自己控制的,即便你不想言语攻击或者作出伤害行为,但你还是因为带着负面情绪而最终被迫做了。
这些说到底就是情绪在表达情绪本身,由情绪做主控制了我们自己,我把这叫做情绪表达。而我们想要掌控情绪,掌控自己的行为不受情绪干扰,那么就需要做情绪的主人,做到:表达情绪。情绪表达和表达情绪,区别在于这是两个不同的主体在掌控对方。
在你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只要我们能够觉察区分出,此刻是你在表达情绪,还是情绪在表达,那么就能够快速帮助自己掌控自己的行为,掌控情绪。
结语:
影片的妙处还在于没有把故事交代的特别清晰,而是留有更多的想象空间给观众,让观众们用自己的思考和视角参与其中,融入到电影的故事情节中,想法设法的自我合理化我们看到的画面故事。这给就了每位观众不同的观看感受和人生感悟。我所看到的面对身边亲人之间,反伤式和含蓄式两种情感表达方式,对于我们生活中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们都在用自以为好的方式去对待他人,却没有顾忌他人的自尊,让给出去的爱,无意间变成了伤人的匕首。
“我们俩”来过这世界,走了不留痕迹,却刻在心底。珍惜身边每一位亲人,别把亲情变成世上最伤人的匕首。亲情之间,亦爱亦恨,我们总是无意间彼此伤害,却总以为那是对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