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情绪ABC理论”后,我终于学会了控制自己

摘 要

  本章是《父母情绪管理训练》第9章,能否有效控制情绪是教育好孩子的基本前提,本专栏通过理论和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指导父母有效控制情绪。 根据我们的情绪理论模型和前几章的

本章是《父母情绪管理训练》第9章,能否有效控制情绪是教育好孩子的基本前提,本专栏通过理论和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指导父母有效控制情绪。

根据我们的情绪理论模型和前几章的分析,我们应该明白了,父母情绪的来源于孩子的问题。

无论我们是从孩子的角度还是信息传输的角度还是父母自身控制力的角度,所有控制情绪的方法,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孩子问题本身。孩子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我们所学的各种情绪控制技巧只能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终有一天还会爆发。

就拿孩子写作业这个问题来说,我们可以中断作业问题的信息传输,假装看不见;也可以提高父母自身的情绪控制能力,抑制住情绪爆发;还可以加强父母的沟通能力,跟孩子做到良好沟通……但这所有的一切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作业这个问题本身。如果孩子的作业问题解决不了,我们最终还是会发现孩子的作业没写完,也最终会有压制不住情绪的时候,也总会有沟通不畅的时候。所以,父母要从根本上控制问题,最重要的还是要解决孩子的问题。

但是我们要反思一个问题:孩子的问题真的是问题吗?

或者换种方式表达:你认为的问题真的是问题吗?

孩子的问题真的是问题吗?

是不是有点不理解我提的这个问题?

别急,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爸爸带着孩子去小区的小公园里玩耍。因为刚下过雨,地上又很多小水洼,出于孩子喜欢水的天性,孩子穿着鞋子在水洼里跳来跳去。大大咧咧的爸爸没当回事,反而鼓励孩子在水洼里玩耍。这时妈妈来了,看到孩子在水洼里跳来跳去,衣服鞋子都湿了,还浑身都是泥,一下子就变得暴跳如雷。对着爸爸和孩子大吼大叫。

这种类似的场景是不是经常遇到?父母双方是不是经常因为教育问题产生分歧?一个人觉得是个问题,要通过某某某方法教育,而另一个却不认为是问题,根本不当回事。

同一个行为,有的人觉得是个问题,而有的人却觉得不是问题。

现在理解我的提问了吗?孩子的问题真的是问题吗?你要说上面的孩子水洼里玩是个问题,那为什么爸爸不觉得是个问题呢?不仅不制止,还鼓励孩子玩?你要说不是问题,那么妈妈为什么又因为孩子水洼里玩大发雷霆呢?

所以,孩子的行为到底是不是一个问题,不是由孩子的行为决定的,而是由父母的主观判断决定的。这才是令父母容易着急上火的问题根源。

我们的认知方式决定了我们眼中的世界

我们眼中的世界并不是客观的世界,而是经过我们主观认知加工后的世界。不同的认知方式决定了我们看到什么样的世界,这样的世界认知又反过来强化我们已有的认知。

一个老人坐在一个城门前,这时从上一个城镇过来一个游客,他问老人:“这个城镇的人怎么样?”老人思考了一下,回问道:“你从上一个城镇过来,你觉那个城镇的人怎样呢?”这个游客说:“别提了,上一个城镇的人尖酸刻薄,买双鞋子才给让了1块钱。”老人点点头说:“这个城镇的人也一样。”第二天,又过来一个游客,也问了同样的问题,而老人也反问了同样的问题。这个游客说:“上一个城镇的人太热情了,我买一双鞋竟然让了我1块钱!”老人又说了同样的回答:“这个城镇的人也一样。”

两个游客都是从同一个城镇来,都经历了同样的事,但是结论却截然不同,为什么?不是他们有人说谎,而是他们的心境不一样。对于乐观积极的人来说,他更多的会从乐观积极的方向看待问题;而对于消极悲观的人来说,他们更多的是看到消极悲观的事情。同一个世界,在不同的人眼中是不一样的。

理解了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我们就能理解我们情绪的起源了。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在我们这种认知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情绪ABC理论”: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发C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产生的信念B。

人不是为事情而困扰着,而是被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埃利斯

所以,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不是问题,会不会导致父母的情绪失控,关键还是在于父母自身,在于父母过往经历产生的主观认知,在于这种这种对于孩子行为的看法。很多时候,你以为的问题或许只是建立在你过去错误认知的基础上,因此建立这种问题上的生气发火就毫无意义。

如何判断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不是真的问题

说到这里,可能父母们应该知道自己情绪的真正起源了。孩子的问题只是,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父母对孩子问题的看法。

当我们在遇到孩子的问题时,我们就应该反思:这到底是真的孩子问题,还是我的错误主观认知产生的问题?又该如何判断呢?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