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浅说诗歌的“善”“恶”标准
我们通常从深度、张力、思想、格律、结构、技法、意境等角度对一首诗进行解剖,以体现各自的理解,但是一个人的说法很容易就被另一个人否定。所谓诗无达诂,即是说我们对一首诗并无一致的理解,既如此,评判诗的好坏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但是,诗歌里面总有一样东西激发读者内心的情绪,让读者的情感随之波动,便又有了优与劣、高与下之分。
![](https://pics4.baidu.com/feed/b8389b504fc2d562b61a634490fec6e977c66c7a.jpeg)
这不是标准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刘梦芙对此颇有见地,他说:“诗词格律的宽严、语言的新旧、风格的典雅或通俗,都不是检验作品的绝对标准,唯有情性之真、品德之善和声律辞采之美一体浑融的作品,才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其中‘善’为核心因素,起统驭作用。”这段话实质上给诗歌的好坏定了一个普遍的标准:善。“善”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基因,无论儒家、佛家还是道家,都离不开这个字,儒家早有性善性恶之论,佛家见人也相互尊称善知识,道家更有上善若水之说。倘若社会可以良性发展,那一定是善多于恶,反之则是恶多于善,对应到诗歌的发展上,也是同样的道理。毕竟,传统诗词一直以来都蕴含着中国人的人文精神,所以用“善”来衡量诗歌,是较为贴切的。
![](https://pics1.baidu.com/feed/42a98226cffc1e1706871ebf327fa005728de97e.jpeg)
那么什么才是“善”呢?《新华字典》解释为“心地仁爱,品质醇厚;好的行为、品质;高明的,良好的;友好,和好;办好,弄好;擅长,长于;赞许;好好地;容易,易于”等,对应到诗歌的出发点上,就是求真、求善、求美。所谓求真便是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所谓求善便是要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所谓求美便是要做到赏心悦目。唯其求真,方能淳朴自然,也才会揭露假的丑的恶的;唯其求善,方能照见人的本心,故能分辨是非黑白;唯其求美,方能构建心灵净土,为梦出发。
从某个层面来说,真、善、美实际是相通的,亦即三者之间有着交集,此时时候“真”即是“美”,即是“善”。我们说有爱心就是善,期待美好生活就是善,希望别人过得好也是善,美丽漂亮也是善,好的方法也叫善,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核心思想也是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浓缩起来也就是一个“善”字。所以那些能够激起内心波澜的句子,能够促使人们向往美好的字词,以及那些对假、丑、恶的揭露批判等都是善。至于有些诗作文章,满篇都在叙述丑恶,他不是揭露而是倡导,这样的作品便只能是“恶”作品了。
![](https://pics1.baidu.com/feed/d000baa1cd11728b34c83fe7bf1395c8c1fd2c07.jpeg)
在诗歌之中,刘梦芙将真、善、美对应为“情性之真、品德之善和声律辞采之美”,这应该只是一个侧面,而他说的“‘善’为核心因素,起统驭作用”,当为共识。只是“善”的分量不同、类型不同、对象不同,造就了纷繁多彩的诗歌世界。我们可以用“善”衡量一首诗的好坏,至于好到什么程度,亦或坏到什么程度,那就只能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了。某次与好友卢华论及学生诗词作品,都认为学生诗歌里面总能看到一些干净、纯洁的文字,让人耳目一新、心情怡然,这其实便是“思无邪”的本来面目,这样的诗歌是“善”的,也就可以说是好诗歌。
到最后,有一点需要说明,我认为诗品并不永久代表人品,写《悯农》的李绅在晚年时期生活奢侈到无以复加,这和他诗中的精神、情感完全违背。所以,一时的“善”并不代表永久的“善”,而一时的恶也不代表永久的“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