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pics6.baidu.com/feed/10dfa9ec8a13632705c6358d8bd348ea09fac7cc.jpeg)
我一直觉得,中国人是一个过度追求付出、缺乏自我认同感的群体。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着,人不应该自私,要无私奉献,爱他人爱集体,人要在集体中才能体现价值。这是一种典型的集体主义思维,当然,无私奉献的人的确应该得到赞扬,西方那种极端利己的个人主义我们也不喜欢。
![](https://pics4.baidu.com/feed/3bf33a87e950352ade7d7929a58813f4b3118bc1.jpeg)
但是,这种思维也让我们形成一种观念:我们总要在别人身上体现自己的价值。这样的人,一辈子都活在别人和社会的评价之中。自己的喜好跟别人不一样,那我就是不合群,要改;到年龄了就要结婚生娃啊,没有家庭哪像正常人,那些说单身好的,我看就是怪人,想全人类都灭绝。
![](https://pics0.baidu.com/feed/79f0f736afc37931845f3fbc1c0f5f4342a91146.jpeg)
我要对伴侣好,对孩子好,他们开心了,我就会开心,自己吃点苦没什么,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不,我都付出这么多了,从小到大供书教学,孩子结婚买房,我又出钱又出力的,现在跟孩子一起住怎么了,我看你们就是嫌弃我,想让我孤独终老。我们总要从别处获得认同感,一旦别人不需要我,不认可我,我的天就塌了。这也是很多人活得别扭的原因。
![](https://pics4.baidu.com/feed/7e3e6709c93d70cf7649150ff8103906bba12b57.jpeg)
所谓的自我认同感,就是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价值。人不需要用牺牲来体现自己的价值,也无需强求别人一定要对自己怎么样。在对别人好的时候,请先令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https://pics7.baidu.com/feed/96dda144ad345982d099fc91f43fd9abcaef84f0.jpeg)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我最喜欢的作家汪曾祺先生,汪曾祺先生在他的散文中,曾经介绍过自己的父亲。我们印象中的旧时代父亲都是严肃、古板、一本正经地,加上汪曾祺先生很小的时候便失去了母亲,他的父亲应该对他更关切、严厉才对。
![](https://pics7.baidu.com/feed/72f082025aafa40ff3f1a0e85dafeb4978f01926.jpeg)
但他的父亲是怎样做的呢?“我母亲死后,他带着我睡。他说我半夜醒来就笑。”“我父亲手很巧,而且总是活得很有兴致……秋天,买来拉秧的小西瓜,把瓜瓤掏空,在瓜皮上镂刻出很细致的图案,做成几盏西瓜灯,西瓜灯里点了蜡烛,撒下一片绿光,父亲鼓捣半天,就为让孩子高兴一晚上。我的童年是很美的。”
![](https://pics0.baidu.com/feed/a686c9177f3e6709ae4e08c1cd0c773bf9dc5590.jpeg)
“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我初中时爱唱戏,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17岁初恋,在家里写情书,父亲在旁边跟着瞎出主意。”
![](https://pics1.baidu.com/feed/8326cffc1e178a82cfe5e3640dc89b8bab77e868.jpeg)
关心,但不干涉;付出,但不偏执。他的父亲尊重了孩子的天性,不用世俗的规范约束孩子,同时也不被父亲的身份所累,养娃的同时自己也活成了有趣的人。
在这种教育下,汪曾祺先生也成为了跟他父亲一样的天真、幸福、有才有趣的人。
![](https://pics1.baidu.com/feed/9213b07eca80653817b7ff0660164942ac34829c.jpeg)
爱从来都不是卑微,价值也不等同于牺牲。我奉献是因为我喜欢,而不是为了得到认同;同样的,别人不必为我的爱,而感到压抑。最重要的是,你要真心爱子女,爱伴侣,爱父母,爱工作,更爱自己,而不是因为这么做对自己有利。
![](https://pics1.baidu.com/feed/d62a6059252dd42a5b013403f4f0b3b3c8eab864.jpeg)
愿每个人,都能为自己,好好活一回。
#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