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坏情绪会传染,警惕“踢猫效应”,别让

摘 要

  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一些坏脾气的小朋友,要么在公众场合对父母大喊大叫,甚至拳打脚踢;要么会欺负其他同伴,常与别人发生冲突。许多家长对此感到十分焦虑,然而,如果我们去

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一些坏脾气的小朋友,要么在公众场合对父母大喊大叫,甚至拳打脚踢;要么会欺负其他同伴,常与别人发生冲突。许多家长对此感到十分焦虑,然而,如果我们去追寻孩子坏脾气的根源,往往可以发现:每一个坏脾气孩子背后,都有一个脾气暴躁的父母。这也就是心理学上经常提到的“踢猫效应”。

王女士是电商的客服人员,每天都要处理许多顾客的售后和咨询服务。也时常会遇到一些不太讲道理的人,但是为了工作,害怕被顾客投诉,也只好默默忍下,强撑着笑脸。

618购物节的时候,由于一位顾客收到商品时,发现快递箱子破裂,物品缺失。所以在沟通售后的时候态度很不友好,而且对王女士进行了投诉,这让王女士心里憋了一股火。怎么也无法平复。

下班回到家中,三岁的女儿开心地迎了上来,并没有发现妈妈阴沉的脸色,而是大声喊道:“妈妈,说好了今天给我买蛋糕的,你买了吗?”

工作不顺的王女士早就忘了买蛋糕的事情,此时面对孩子的质疑,一天积攒下来的火气仿佛找到了发泄口,大声喊道:“你就知道买蛋糕,一个蛋糕要多少钱?你怎么不知道多背几首古诗呢?”

女儿一下子愣住了,不知道自己那句话说错了,惹得妈妈大发雷霆,只好用眼泪来表达自己的委屈。

王女士的这种行为,其实正是踢猫效应的一种的表现,是一种负面情绪的传染,容易引发更深层次的悲观情绪效果,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

什么是“踢猫效应”

所谓踢猫效应,是指把心中的负面情绪,向弱于自己的、无法反抗的对象进行发泄,造成负面情绪的传染,形成了一个悲剧的连环。

这个定义来自于一位人到中年的父亲,由于工作不顺,在公司中受到了挫折,所以回到家中对自己的儿子发了脾气。儿子不能反抗父亲,只好把这种无缘无故受的委屈,发泄给了家中的小猫,狠狠的踢了猫咪一脚。猫咪受到伤害跑了出去,司机为了避免撞伤猫咪扭转方向盘,结果撞上了追上来的孩子,引发了一系列的悲剧。由此被定义为心理学上的“踢猫效应”。

在亲子教育当中,孩子无疑就是弱势的一方,无论是在生理条件和情绪掌控上都不如成年人。很多时候,父母容易把自己在生活和职场上受到的不顺心,发泄到孩子身上,而孩子没有办法进行合理的排解,很有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负面问题。

情绪暴躁的父母,容易养出什么样的娃

1,模仿父母的“暴躁娃”。

孩子经常与情绪暴躁的父母在一起共同生活,自然而然的就会在行为上去模仿父母暴躁。把这种情绪带到自己的社交当中,在与同伴相处的时候,没有办法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刻意的去欺负弱于自己的小朋友。

“暴躁娃”在社交当中,很难得到他人的认同和信任,没有办法与别人建立平等真诚的社交关系,也不会拥有真正的朋友,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2,缺乏认同的“自卑娃”。

父母情绪暴躁,经常对孩子发火,批评孩子的行为,很有可能会让孩子的心中产生许多自卑。由于父母的不认同而感到不自信,没有办法拥有真正的自我。

自卑感将会导致孩子没有办法拥有自主性,潜意识里觉得自己不配拥有优秀的成绩和美好的事物。对自己产生深深的怀疑。不会努力去争取渴望中的成就。

3,忐忑不安的“恐慌娃”。

父母的情绪化表现,会让孩子感到非常的忐忑不安,不知道哪一句话就会引发父母的怒火,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平息父母的暴躁。

在这种生活的环境下,孩子就会变成一个容易恐慌的性格,内心缺乏安全感,害怕失去。所以很容易会在社交关系当中变得卑微,故意讨好他人,丢失了自我。

父母如何做,才能让孩子远离“踢猫效应”

1,保持情绪理智,学会及时喊停。

合格的父母,应该能够保持自己情绪上的理智,不要把自己在工作上的负面情绪带回到家里。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即使情绪不好,也要学会及时喊停。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对孩子进行负面表达,以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出现了失控的现象,应该及时的对孩子表达歉意,真诚的寻求孩子的谅解。

2,做好行为示范,合理表达情绪。

家长应该在生活中做好正面的示范,教会孩子如何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因为幼儿无论是语言能力,还是情绪控制,都还没有发展完善,所以很多时候并不能够妥善的进行表达。

家长在以身作则的同时,还应该带孩子多参加户外运动,为孩子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提供情绪发泄的渠道,帮助孩子缓解心中的负面情感。

3,培养共情能力,善于换位思考。

家长可以刻意的去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比如可以带孩子去参加一些微小的公益活动,或者是通过绘本动画片来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让孩子在与同伴相处的时候,能够多为他人着想,不要把自己的负面情绪传递给其他人,避免“踢猫效应”的发生。

达尔文认为:“脾气暴躁,是人类卑劣天性的一种,人要是发脾气,就等于在进步的阶梯上后退了一步。”

脾气暴躁,既无法建立良性社交关系,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更会对幼儿的性格塑造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我们应该警惕“踢猫效应”,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把孩子当成发泄口。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合理表达自我,纠正孩子的坏脾气,帮孩子树立换位思考的共情思维模式。

您的家庭存在“踢猫效应”吗?您是如何帮助孩子远离这种效应的?欢迎各位家长分享自己的经验,我们一起讨论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