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幼儿发展心理学的分享后,好多父母的反应是:我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偏偏,明明连话都还不会说的孩子,对父母的情绪观察却是极致的入微,在探索这个世界、建构人际关系的同时,父母给予的反应就是最直接的学习榜样。
这个道理在经历过孩子撞到头(但不严重)之后,很多父母都可以理解了
=>心疼颤抖惊慌失措跑过去抱起孩子>孩子就哭到宏亮。
=>觉得撞一下而已又不会怎样,抬头看了一眼就继续做自己的事>孩子就顶多闷闷的唉一下,继续玩。
有人臆测孩子是看依赖对象而决定怎么哭,其实就对了一半,全貌应是看依赖对象的当下情绪而决定情绪反应。如果依赖对象的表情是‘情况都在我的掌握之中,我都理解,你自便’并且演示了这种程度的疼痛就是要这样让它淡然而过,那么孩子察觉了依赖对象的沉稳,得到了安全感,也学习了对应方式。
绝不是因为刚好爸爸正在某个游戏任务抽不开身,态度敷衍检查随便,所以哭也没用使然,这是世人对父亲育儿的误会。
孩子在试探各种情境或者底线,就是学习架构将来为人处事的,举个例子来说,孩子学习自己用餐。这是我们理想的用餐,孩子乖乖的一口接一口。但现实层面的用餐通常会发生如此状况,孩子遇到了不喜欢的食物,用直接移除的方法让不喜欢的食物消失,或者用手指来好好的认识一下,探索一下五感。或者不想吃感冒药,用打翻药浆或者大哭大叫的情绪来逃避。
此情此景,热脸贴到冷屁股的父母,面对孩子的情绪反应,也可以好好的面对自己的情绪课题。
温和与坚定 vs 讲也讲不听,我受不了了
其实这两者只有情绪反应上的不同,但都是认真负责,坚定于教育的父母,不应该苛责自己的失控反应,心中已经有了坚定,只要继续学习掌握温和(情绪),那么对于掌控温和教养其实已经不远了,而且能保持耐心看到这里,证明您已经就很强了!
你知道温和要花多少时间吗?
同前段所述,父母的情绪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也用以架构将来为人处世的脉络。今天用情绪来压迫孩子快速服从父母的决定,丧失安全感的同时必然得到孩子的哭闹,结果有效沟通往往是发生在大的气过小的哭过而冷静下来的当下,在冲突发生>沟通失败>情绪爆发>目的达成>重新给予安全感的轮回中,本身就是一种很浪费时间的行为。个人经验上,温和或暴怒两种手段,距离抵达目的所花的时间其实差不多,因为大家往往忽略重新修复安全感所需要的时间。
就讲不听啊!
而孩子从父母遇到关系冲突之后的反应,也会学习到不同的处世面。幼儿园老师惊叹三岁的女儿在收到点心时,会说‘谢谢老师’然后被融化,这背后源自我们父母在收到她给的东西后,都不会忘记对她说一声谢谢。
那么,假设以后她上小学后因为学拼音而生气大哭、破坏文具书本,会不会就是因为我遇到教养挫折时,选择用愤怒与无视,而非耐心与尝试呢?为了矫正这个问题,家长还要花多少的时间?而且愤怒会导致真相被掩埋,用询问与好奇来挖掘孩子为何这么做,才能找出折衷方案。
那么就让孩子试试看自然后果吧!不吃饭就会肚子饿,饿了就可以学习到食物的重要性。 自然后果也可以是家长的规则底线。
为了不让孩子走歪,家长指引正确的道路固然没错,但为了培养真正的对自己负责,让孩子认识自然后果也是重要的一环。只要不是不可逆的坏结果,让孩子们在立下规则底线的安全环境下探索学习何谓‘不好的事’,就是一种教育,并非放任。
例如孩子会玩饭,问了才知道是因为里面有她不喜欢吃的青葱,那么当孩子能够说出‘葱,不要’的时候,我会同意以后不发生同样的情况,并且给予第二种食物解决问题,但是玩饭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人觉得你不饿,而失去得到第二种食物的机会。至于挑食造成的自然后果,则留到下次来解决,太多的要求会造成学习上的混乱。
从功利的角度来看,坚定温和的教养其实很划算,父母只要把守住大原则,不用耳提面命,由巨观角度来看—孩子何时能够自主独立负责,还有一套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心智,就是大赚。
你说的我都信了,但我真的温和不起来…
过去的生养模式充满了情绪与权力,家长要有威严,孩子要学会看脸色但不该有脸色,所以我们失去了接纳自己情绪的能力,也习惯了用情绪控制家人行为的套路,我们需要多一点的练习。
练习当情绪的主人三步骤
1.冲突发生时,察觉自己的情绪变化:你有没有发现自己正在生气?
2.接受自己已经在生气,不需要急着否定/羞赧/沮丧,因为真正的努力是从现在开始。
3.情绪转移,可以深呼吸,试着挺胸,自我提醒,情况允许的话可以抽离环境,让情绪过去。
各位想像一下画面,有没有看过一种大爷,他已经脸红脖子粗的大声指责别人,旁人劝他不要生气,他却大吼‘我现在没有在生气!我哪有生气?’
如果不去主动察觉造成你情绪涌上的真正原因,不知道自己生气的目的,是为了想用情绪控制状况而生气,或是为了想用情绪改变他人想法而生气?情绪就是这么的速效,产生长久以来被情绪教养下的反应。
所以为了阻断自己的情绪,有科学家建议一边想像几何图形,一边想像颜色,例如白色的八角形,因为人脑无法接受如此多的程序,情绪反应就会马上因为记忆体不足而被洗掉,你会发现自己跟刚走到新环境的婴儿一样,忘了自己刚刚吵着要买那台玩具车。
要排除情绪不是那么容易
我们还是会常常吐出充满情绪的字眼。‘你不吃,好啊,那么全部都没有了,你就饿肚子吧。’讲完很爽,但孩子被吓哭了,不是被即将到来的饿肚子吓哭,小孩根本没有所谓风险概念,而是察觉到当下父母的情绪。
建议以询问与好奇来代替,找出解决方案。‘哦?这里面有什么东西你不吃呢?下次我会拿掉,你下午吃了别的东西了吗?不饿吗?’
你是否还在坚持上下关系?
‘父母这样的要求是为你好’这句话,绑架了多少亲子关系。为了控制孩子想法与改变孩子想法,情绪就是一个利器,为了让孩子照着剧本走,只好制造恐惧,结果失去了安全感。只需要在能力范围掌握全局把握底线,创造一个可以安心探索的环境,你会发现可以跟孩子不带情绪的自在沟通甚至讨论,放下情绪。
有网友形容这就是当孩子的损友,眼睁睁看他犯错后再捞他一把,学得快又记得牢。
为何要当作孩子什么都该会?
跟半杯水的故事一样,孩子那一个个讲不听的犯错,是否频率越来越低,变成日常积累的一点微小的进步?看事情的角度不同,心情也会完全不一样。
以上是育儿三年来的情绪控制心得,祝福大家在育儿路上都能够成为唐僧一样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