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焙面娃娃—来自娘家的礼物,娘家与亲家之

摘 要

  阳城的焙面娃娃是由母亲送给刚出嫁的女儿,由于古代女性地位低,在嫁出去后不能常回娘家,于是娘家借着送面塑的理由多与女儿相见,有助于维持彼此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是娘家与

阳城的焙面娃娃是由母亲送给刚出嫁的女儿,由于古代女性地位低,在嫁出去后不能常回娘家,于是娘家借着送面塑的理由多与女儿相见,有助于维持彼此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是娘家与亲家之间情感的维系。

关于七月十五送面塑的习俗的产生,在各地都有相关的传说故事,分别有以下几种。

羊羔跪乳说

这种说法在山西广为流传,但是河南汤阴、河北邯郸等地也有流传,故事内容基本一致,讲的是有一户人家生下一个儿子,但是由于从小娇生惯养,长到十几岁还是顽劣任性,不服管教,后来母亲把他送到舅舅家,帮舅舅放羊,后来她发现小羊羔喝奶时总是跪着,感到非常疑惑,就问舅舅,舅舅说因为小羊羔对自己母亲孝敬,儿子听了后立志回去要听母亲的话,对母亲孝敬,懂得报恩。后来每年舅舅去看外甥时都送一只羊过去,提醒他好好长进,慢慢的有人改送面羊,沿袭成俗。这个故事有着很强的教育意义,“孝”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人们普遍尊崇和恪守的理念,在对后代的教育中也十分注重孝道的传播,把羊羔跪乳的孝道思想贯穿于送羊的习俗之上,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祝福了。

目莲救母说

这种说法也比较普遍,目莲救母是佛教的一个传说故事,目莲是古印度贵族,但其母亲却宰杀牲畜,大肆烹嚼,于是死后入了地狱,饱受折磨,目莲为了救母入佛教,听从佛陀旨意在七月十五设盂兰盆会,供养四方僧人以超度亡魂,最终母亲解救,后来逐渐形成了七月十五祭祀亡故亲人的习俗,但当时官方祭祀都用的真羊,百姓用不起便用捏的面羊来替代,祭祀后分食亲人,后来逐渐形成风俗。这种的说法的流行本质上也是对孝心的尊崇和推广,虽然最早是在佛教中传播,但因为孝道的思想与我国儒家思想相一致,于是也渐渐在民间普遍流传,并与七月十五的习俗相融合。

农民起义说

这种说法流传于山西的岚县、代县以及陕西的神木、府谷等地。相传元末时,由于汉人常受鞑人的欺凌,于是准备起义反抗,人们利用送“面人”来互相传递信号,以联合反抗,慢慢的就形成了这一习俗。现在这些地区还有“七月十五捏面人,八月十五杀鞑子”的说法。元朝时期的主要统治区域位于现在的蒙古国和我国的内蒙古地区,陕西和山西都与其相邻,但作为汉人,地位较低,深受剥削和压制,所以这种说法的流传也反映出人民大众对元朝统治的极度不满。

介子推送信说

这种说法主要在定襄地区,传说当年介子推协助晋文公返回晋国时,曾路过定襄,想偷送信件出去,当时正好是农历七月十五,定襄也早有此日送面人的习俗,于是就让送信的假扮送面人的来传送消息,而后人继续沿袭这个习俗也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是春秋时期的晋国人,也就是现在的介休,与定襄相距不远,介子推因为当年割骨奉君,后又隐居山林的故事流芳千古,也深受百姓爱戴,人们不仅建立专门的节日来纪念他,还把他的事迹转化成民间故事,与地方民俗活动相融合,表达出人们对忠君爱国的精神的歌颂和发扬。

灾难说

与“送十五”习俗相关的灾难说有两种,一种是阳城焙面娃的旱灾说,还有一种是陕北神木、府谷的“面人人”的瘟灾说,相传很久以前,民间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瘟疫,瘟神说要人间一般人的性命,真武祖师为了救人,来到人间叫人们捏面人,并传旨说“七月初一人捏人,七月十五人吃人”,于是人们一到七月就开始捏面人,到七月十五这一天吃,而瘟神看到人间人吃人的惨状后,便不再要人性命了,人们才躲过了这场瘟灾。

阳城焙面娃娃从造型上来讲是独一无二的,但其背后的民俗文化内涵却与整个山西省以及周边地区“送十五”习俗相呼应,既包含了文化的同源性,又显示出独特的地方个性。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