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容曾说过:“电影永远是一种尝试,永远不会结束。”
他坚持着“为故事找寻适合的讲述方式”的创作原则,其黑色幽默的颠覆性,总能散发出一种让人无法回避的光芒。因而,有人曾把他比作希区柯克或夏布洛尔的衣钵继承者。
2016年,欧容将德国著名导演恩特斯·刘别谦的经典电影《Broken Lullaby》进行了改编,以女性视角为新的切入口,演绎了一个不一样的战后故事。凭借此片,导演弗朗索瓦·欧容荣获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女主角宝拉·比尔荣获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新人奖。影片的豆瓣评分稳居8.4。
《弗兰兹》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姑娘安娜与法国的里瓦尔,因为弗兰兹的牺牲,由一连串的善意谎言,串起一段关于生死爱恋的真情故事。
欧容将现实主义特点与浪漫主义特点采用特定的手法融合在一起,打造了一部以现实为背景的女性成长故事,艺术性地表现出了女性的坚贞与挣扎;同时这也是一部关于爱的自我救赎,让我们看到生活的希望与勇气。
01以悲剧开始的四次剧情推进,实则是现实背景下的女性成长过程
说起欧容镜头下的女性角色,最具特色的当属《八美图》里的八个女主角,她们性格各异、心机深沉,几乎浓缩了法国影史上的所有女性特点。相比之前女性角色的黑暗性质,《弗兰兹》中的女主角安娜是最特别的。安娜的天真、善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经历了巨大悲痛后的坚强女性,这也是反战片中最易忽视的女性角色。
本片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与法国为社会背景,以悲剧开始,配合四次剧情推进,演绎出了安娜在战后失爱之后的复杂情感变化。
第一次的剧情推进,发生于安娜看到里瓦尔在墓地给弗兰兹献花的时候。这个陌生男人的突然闯入,引起了安娜的好奇心。他带给了安娜有关于弗兰兹的美好回忆,安娜的幸福感油然而生,逐渐替代了悲伤。安娜也因为里瓦尔与弗兰兹的相似性,将对弗兰兹的爱情移情到了里瓦尔身上。
第二次的剧情推进,同样发生在弗兰兹的墓前,在这里,里瓦尔亲手将自己的谎言拆穿。这个突如其来的现实,让安娜渐渐崩溃。她强忍着,压抑着,把这个谎言隐瞒了下来,用另一个谎言,将里瓦尔的美好留给了弗兰兹父母。最终,受到第二次打击的安娜,承受不了这份孤寂和悲痛,选择了自杀。虽然安娜被救了上来,但平静下来的安娜依然没有走出去,只是在试图继续压抑。
第三次的剧情推进,发生在里瓦尔从法国寄来信的时候。安娜经过了由恨到爱再到原谅的过程,鼓起勇气回信。因为没有收到里瓦尔的回信,在弗兰兹父母的支持下,安娜踏上了寻找里瓦尔的道路。一路上的见闻、法国人对于德国人的恨以及寻找过程的曲折,都让安娜深觉这份爱情的不易。这个时候的安娜,是异常勇敢的。因为对爱情的勇气,推动了安娜的跨国寻爱之旅。
第四次的剧情推进,发生在安娜找到弗兰兹的时候。安娜满心欢喜地找到了里瓦尔,却得知里瓦尔已经订婚。异常矛盾的安娜,选择了离开。在最后吻别里瓦尔的时候,安娜就已经明白了这一切都是虚无的争取。最后,安娜再次来到卢浮宫观赏《自杀者》这副画作时,安娜对于“生”和“死”这两个人生命题,产生了新的理解,这个时候的安娜,在成长中得到了自我救赎。
导演欧容通过对女主角安娜的表情和动作的细致刻画,将安娜悲伤-崩溃-勇敢-成长的情感过程,描绘地丝丝入扣。以一战后的现实社会为背景,在温馨故事的背后,悬疑的血液带领着我们一步步深入到这些善意的谎言中,探讨自始至终的人性命题,感叹战后女性的坚强与独立自主。
02诗歌递哀思、乐曲诉悲苦、画作绘人生,艺术性虚幻与现实下女性的坚贞与挣扎
在《弗兰兹》中,欧容镜头下的浪漫主义,不像其他的剧情片,着色于主观情感的梦幻色彩,而是在运用特别的电影色彩,并借用各种文学作品的内涵,呼应影片主题和人物感情,这就是影片的艺术性。
1、影片黑白与彩色的色调转化运用
随着影片色彩的多样化,我们几乎很难在现代电影中看到用黑白作为色彩基调。但是越来越多的导演们发现,有时候,使用黑白色调反而比彩色色调更容易表达影片的内涵,这样表达出的情感也会更纯粹。
黑白色调:残酷的现实。为了突出战后萧瑟忧伤的情景,欧容的御用班底——摄影师帕斯卡·马蒂,决定采用以黑白色调为主的影片基色,来掩盖拍摄地明艳的色彩景致,同时,这种做法打破了欧容惯常的艳丽色彩。因此可以说,这也是欧容的一次大胆尝试。
除了表现环境萧瑟,黑白色调的使用也对应了战后民众忧伤、仇恨的情绪。影片中有两处特别有意思的前后对比。第一处,是法国民众对安娜的仇恨与德国民众对里瓦尔的仇恨之间的对比。第二处,是里瓦尔听到德国民众唱国歌与安娜听到法国民众唱国歌之间的对比。在这两处对比里,安娜与里瓦尔在起初都有所震惊,但后来,里瓦尔选择了逃避,安娜则选择了接受。在面对残酷现实的时候,相比里瓦尔,安娜显然更坚毅。
彩色色调:虚幻的幸福。影片中共有八处镜头出现了黑白向彩色转化的色彩使用。其中有五处发生在想象、回忆和梦境中的,有三处发生在现实的环境中。不论是想象或回忆中的彩色,亦或是现实环境里的彩色,在与黑白色调的场景进行比较后,我们会发现,原来彩色色调下的场景,是真实的残酷与虚幻的幸福。由里瓦尔开始的善意谎言,在真相揭穿的一刻开始,变成了安娜的善意谎言,直到安娜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出现在最后镜头的彩色色调,不再是虚幻的幸福,而是安娜心中重新燃起的生之希望。
有人说,欧容镜头下的安娜,最终没有变成安娜·卡列尼娜。我想,这正是安娜在挣扎中一直保留的那份善良,因为这份善良,安娜放弃了仇恨,把美好留给了身边人,同时也救赎了自己。
影片用色彩将虚幻与现实分隔开,在黑白色的阴郁氛围中,呈现出纯粹而真实的现实社会,像宁静的河水一样,毫无波澜地流淌着,而彩色画面的出现,寓意着安娜心理上的波动起伏,也寓意着虚幻的幸福感,体现出安娜挣扎的矛盾心理,以及最终重燃希望的善良。
2、诗歌、音乐、绘画等文艺作品的应用
除了色彩的运用,影片中的文艺作品的应用也很好地配合了人物情感的发展变化。
诗歌:魏尔伦《秋歌》这是一首法国诗歌,在影片中,却是德国姑娘安娜最喜欢的。诗歌的作者魏尔伦有着“诗王”之称,这首诗,以秋声、秋风、秋叶为“阴影”,用寥寥数语,勾勒出三幅画面:幽咽的提琴、沉闷的钟声、匆匆的行人,以烘托出忧郁的氛围,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悲切忧伤。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德法两国依然有着斩不断的联系,诗歌就是其中一种联系。在弗兰兹的墓前,安娜对里瓦尔念起这首诗,思念着被埋葬于法国的弗兰兹,凄婉哀伤,与安娜孤独、苦闷的心境相呼应。
音乐: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柴可夫斯基可以算是我们最熟悉的俄国音乐家了。这首乐曲是《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取自小亚细亚的民谣,也是他的作品中评价最高的一曲。大文豪托尔斯泰曾为它流下眼泪,感慨通过这首曲子,他“接触到忍受苦难人民的灵魂深处”。
影片中,里瓦尔在用小提琴演奏这首曲子时,忍受不了曲风的痛苦,突然倒地。相较之下,安娜一家人是平静的。这个镜头,很生动地表现出了里瓦尔内心的挣扎和痛苦。那么,安娜一家人的平静就代表了不痛苦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只是,她们更想留住有关于弗兰兹的美好回忆。
绘画:马奈的《自杀者》说马奈,或许你不了解,但要说他深深影响了莫奈、梵高这些著名画家,那么,就可想而知,马奈有多么伟大了。就像著名的法国画家埃德加·德加所说:“马奈要比我们所想象的更伟大。”马奈的绘画技法结合了印象派、学院派和浮世绘的影响,大胆且具有革新精神。
影片中总共出现了三次《自杀者》这幅画。第一次,里瓦尔描述这副画是一个仰躺的男人,在幸福观画的情景铺垫下,这幅画带给了安娜幸福的向往。第二次,当安娜来到卢浮宫找这幅画,看到画的一瞬间,安娜被冲击到了,这是一幅满含绝望的画作。第三次,当安娜离开里瓦尔时,安娜再次来观看这幅画时,她释怀了,她说“是它能够让我活下去”。
事实上,这幅画中的人物,映射了沉浸在痛苦中的安娜和里瓦尔。当里瓦尔拉小提琴倒地后,安娜一家把他扶到了沙发上,这时,里瓦尔的形态像极了画中的人物,痛苦又绝望。而曾想自杀的安娜,也有着和画中人一样的绝望。但安娜最终她明白了,回忆过去、乞求虚幻的幸福,都是徒劳的,不如向死而生,勇敢地活下去。这就是安娜的释怀与重生。
熟悉欧容的人们,都会从欧容的身上看到一些独特的艺术气质,他对于艺术的爱好,隐藏在这些文艺作品中。诗歌递哀思、乐曲诉悲苦、画作绘人生,是这部影片带给大家最直观的感受,让我们看到了女主角安娜的坚贞和挣扎,也是欧容借用文艺作品恰如其分地增色添彩。
03女性视角下讲述反战故事,是对生活希望与勇气的探讨与思考
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雷蒙德·威廉斯提出了“情感结构”理论,他说:“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情感结构是一个时期的文化:它是一般组织中所有因素产生的特殊的现存结果。”
很多人会把欧容的这版电影,拿来与刘别谦版本进行比较,觉得欧容版本比不上刘别谦版本的,缺少了一些反战片中应有的反思。正像雷蒙德·威廉斯所说,因为时代不同,我们不能用固定思维去评判哪一版更优秀。在我看来,刘别谦版本永远是经典,而欧容版本则拾起了反战片中最易被忽视的女性群体。
1、安娜对家人的坚强,是女性独立自主的表现
如果说,女性与男性的区别,或许是女性的细腻柔和感。正是因为这一特性,在女性的心里,家人的重要性远大于事业。为了保留住弗兰兹父母心中的美好愿景,安娜独自承受着内心痛苦,用一个又一个的善意谎言,去掩盖现实的残酷。就像影片中神父所说:“真相能为他们带来什么?只会是更多的伤痛。”我们不知道,安娜的谎言会持续多久,但安娜这份对待家人的坚强,让我们看到了安娜的善良和独立自主。
现实中,不乏如安娜一样的女性。她们或许没有什么事业可言,为了生活辛苦打拼,她们都是最普通的女性,也是社会上最普遍的女性缩影。而她们是最坚强、最独立自主的女性,操持着家里的一切,兼顾家人在外的安顺,还要忙于自己的工作。在我看来,只要是像安娜一样,为了家人的幸福而付出的女性,就是坚强又独立的女性。
2、安娜对生死的思考,是战后苦难女性的勇敢成长
从历史上的所有大小战争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道理:战争事关千家万户。也许,女性们不会直接参与战争,但战争带给女性的苦难,并不比男性少。
影片中,德法战场看似距离安娜很远,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战争,弗兰兹牺牲了;因为战争,德法民众满是仇恨;也是因为战争,以安娜为代表的女性们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
安娜是当时社会中女性的缩影,是千万个失去亲人却勇敢活下去的女性代表。像安娜一样,她们对生死的思考,并非是因为某个人或者某幅画,她们也曾经沉浸在绝望中,而求生的勇气,支撑着她们去生活,去成长,去独自面对。当生的希望强大到抑制住死的绝望时,她们便得到了自我救赎,继续勇敢地成长下去。
3、从女性视角讲述战争,少了战争的刺痛感,多了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起初,在接到电影重拍任务时,欧容退缩了,如何能将这部经典电影拍出水平,欧容的心里没底了。后来,擅长描写女性角色的欧容,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拍摄方式,那就是以女性视角来讲述故事。
虽然,欧容版本中少了刘别谦版本的一些镜头。比如在刘别谦版本开头,镜头从断腿下延伸到道路上,视线里是行进的军队。再比如,在酒馆里弗兰兹父亲的经典台词后,一个断腿拄着双拐的士兵走上前去与弗兰兹父亲握手的瞬间。这些镜头都会给人一种震慑人心的复杂情感,也表现出战争带给士兵和普通民众的刺痛感。
而欧容将这些镜头进行了裁剪,感觉上缺了心灵的震慑感,但这恰恰说明,处在战争后方的女性,对于死亡的不理解。因为这种不理解,才会有安娜自杀的镜头。通过对死亡的递进式感悟,安娜的心里渐渐充满了阳光,满是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结语:
《弗兰兹》通过改变视角,以女性角度为新切入口,在一战的现实背景下,讲述了战后女性的成长故事。导演欧容将故事与艺术相结合,在虚幻与现实的对比下,衬托出女性的坚贞与挣扎。这是一部被现实与谎言包裹着的浪漫故事,也是一部在悬念下直戳人心的人生命题。
虽然欧容版不能与刘别谦版相提并论,但欧容版所表现出来女性坚强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勇气。这部影片给予了人活下去的勇气,让我们心里充满阳光,满怀对美好生活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