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活动——努力成功实现人

摘 要

  努力成功实现人的社会化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并从事生产劳动的、有意识的生命个体。 “人”这个概念在我们使用的过程中有时指

努力成功实现人的社会化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并从事生产劳动的、有意识的生命个体。

“人”这个概念在我们使用的过程中有时指个人,有时指人群或人类,但现实存在的人总是个人。个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有自身独有特征的人类社会个体。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每一个人都是这两种属性的对立统一。

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基础,人的社会属性是在人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社会属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本质。

(一)个人社会化

1、概念:社会学所表述的社会化,是指个人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来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

2、社会化的意义:

个人的社会化,对于社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从社会整体的角度看,社会要存在和发展下去,如果不能将每一代人所创造的文化积累起来、传递下去,就不能持续地培养好新一代人去接替老一代人留下的社会缺位。

3、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化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凡是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至于各种思想观念都包括在其中。

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导生活技能。

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必须懂得并掌握两方面的技能:

一是衣食技能,即维持生存的能力。襁褓婴儿有衣食需要,但无衣食本领,必须靠成人抚养,接受第一步的社会化。

二是职业技能,即谋求生存的本领。人不能总是依赖他人生活,他要通过劳动自谋生路,这就必须接受第二步教化,掌握职业技能。

在传统社会里,职业技能的习得一般是在家庭内的社会互动中完成的,而在现代社会里,社会成员必须学会各种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因此,单靠传统的家庭教育已经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普及和充实学校教育。

第二,传递社会文化。

它的核心内容包括价值观念体系和社会规范体系。

价值观念体系,指社会、民族或群体中存在的比较一致的共同理想、共同信仰及较为持久的信念。文化价值体系构成社会文化传统的核心。它在社会文化中的核心地位首先表现为社会行为定向作用,其次表现为对社会成员的一种整合作用。

社会规范体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用以调整、控制人们行为的文化手段的总和。它通过习俗、时尚、民风、民俗、道德、法律,以及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纪律等形式表现出来。

第三,完善自我观念。

自我观念的完善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自己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

二是对自我与他人、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第四,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最后成果,是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这个角色要按社会结构中为他规定的规范办事。

社会化的过程

1、社会化过程: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过程。从广义上说,由于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个人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就必须不断学习,因此,人的一生都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2、基本社会化:

从狭义上说,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学习阶段是青少年时期,人的社会化主要是指未成年人的教化过程,这一过程也可以称为基本社会化过程。

之所以说这一过程是基本的,是因为社会化的基本任务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人的个性也是在这一阶段基本形成和定型的。

3、人的社会化可以分为如下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少儿期的社会化

★ 时间:少儿期一般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15岁。这个时期还可以根据人的生理、心理上的差异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初期和学龄中期四个小阶段。

从新生儿到三岁是一个人的婴儿期。

从三岁到六七岁是一个人的幼儿期。

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一个人的学龄初期。

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是一个人的学龄中期,也称少年期。

少年期是人的一生中的一个“危险期”

一方面,他们自身产生了一种较为强烈的自主要求,试图摆脱家庭和学校的监护,自己支配自己,喜欢猎奇、冒险、幻想;

另一方面,他们的知识、经验缺乏,意志不坚定,兴趣多变,自我控制力薄弱。

★特点:尽管少儿期几个阶段各具特殊性,但少儿期社会化过程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是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是一生中的一个“危险期”。

(2)青年期的社会化

★时间:青年期一般是指一个人从少儿期结束到30岁左右。

青年社会化是个人在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开始独立参与社会生活,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青年前期:第二次诞生、心理上的断乳

青年后期:“而立之年”

★这一时期人生面临多种选择:

一是选择配偶;二是选择职业;三是选择生活目标。

青年期是人生一个重要转折期。

这种重大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角色转换,即从被动者、消费者、无责任者、无性意识者转变为主动者、创造者、有责任者、有性意识者。

其次,是环境转换,即从依赖于社会、游戏团体、固定交往转变为自立于社会、互利团体、选择性交往。

再次,是文化转换,即从接受文化、储存文化、继承文化转变为辨别文化、运用文化、更新文化。

4、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的概念

一般认为,社会角色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的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第一,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的、动态的表现形式,而社会地位是社会角色的内在依据。第二,社会角色是一整套行为规范和行为期待。

社会角色就是一套行为期待。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表现出与自己社会地位应有的角色行为。如果他不能满足人们的期望,他们所承担的角色就是不称职的。(中国古代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说,讲的就是社会角色问题)

社会角色的扮演一般要经历角色期待一-角色领悟一-角色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后者与前者往往会产生一些偏差,这些偏差或差距在社会学上被称之为“角色差距”。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角色扮演者必须加强角色学习和角色整合,缩短或消除其角色差距。

由于每个个体都处在复杂的社会联系中,所以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不仅会出现角色差距,而且常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这就是角色扮演的失调现象。

常见的角色失调有以下几种情况:

★角色紧张。

个人在其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中所引起的在时间和精力上的紧张,称之为角色紧张。当一个人同时进行多重角色的扮演时,面对各种不同的角色要求,个人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就会发生矛盾,就会产生角色紧张。

★角色冲突。

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就产生了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角色间的冲突,即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它常常是由于角色期望的不同、角色领悟的差别以及人们没有按角色规范行事等原因引起的。

★角色不清。

它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而引起的角色矛盾。由于社会的急剧变迁,人们常常感到很多角色的行为规范都超出了他们过去所习以为常的范围,很多人不知道这些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

★角色中断。

它是指一个人所承担的前后相继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的矛盾。其根源是由于人们在承担前一角色时,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

★角色失败。

它是指由于多种原因而使角色扮演者无法成功地扮演其角色,从而出现严重的角色失调现象。

角色失败通常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角色的承担者不得不半途退出角色,例如,夫妻双方的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双方无法共同生活,最后以离婚来停止夫妻角色的扮演。属于这类情况的还有干部因失职被罢免、学生中途退学、职工被开除等等。

另一种是角色扮演者虽然还处在某种角色的位置上,但实践证明其角色扮演已经失败。

5、再社会化,

所谓再社会化,就是社会采取强制性的手段,克服个人社会化失败而发生的病态现象的过程。

★再社会化的教化对象:有越轨行为、危害社会秩序的人。

★与再社会化密切相关的一个突出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

6、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就是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全部社会环境。归纳起来,有三个主要方面的影响。

第一,家庭的影响。

第二,学校的影响。

第三,社会的影响。 邻里社会 其施教者 同辈群体 工作单位 大众传播媒介等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