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全媒体记者 蔡长春
“防疫过程中,长期坚守一线岗位很少回家,这样容易被家人不理解,甚至不配合,自己心里很不是滋味,请问如何解决?以便更好地投入到防疫工作中去。”视频那头,陕西安康白柳镇综治中心一位工作人员问道。
“这个问题很有意义。建议和家人深入沟通,讲明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和光荣性所在,让家人理解‘一人抗疫,全家光荣’,进而增强理解……”视频这头,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心理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杨凤池教授回答。
3月9日15时,杨凤池带来主题为《阳光心理·驱散毒霾》的直播讲座。
这是由法制日报社联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视联动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腾讯云等机构,面向全国联合推出的抗击疫情远程心理健康培训系列讲座第二期直播活动。
此次直播覆盖全国约2万多个视联网点位,来自全国范围内的广大基层干部、医务工作人员、社区网格员等约180万人线上参与了直播活动。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心理健康状态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时值全国疫情防控关键时期,一线抗疫工作者在承受巨大工作压力的同时,同样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杨凤池的讲座旨在进一步帮助大家疏导心理压力,增强“战疫”信心。
“我所在的小区,很多同志都夜以继日地坚守在各自岗位上,工作十分辛苦,本来身体压力就很大,再加上一些群众不理解甚至不配合工作,肯定会给大家带来很多不良情绪。”直播中,杨凤池从亲眼所见所闻娓娓道来,列出了包括焦虑、抑郁、恐惧在内的三种压力导致的不良情绪。
杨凤池告诉大家,即使有焦虑,也不一定就是焦虑症,即使有抑郁,也不一定就是抑郁症,压力来自于不合理的想象、不恰当的比较和不善于换位思考。他建议大家,面对压力,可以先试着了解压力的来源,再反思自己对压力的想法,进而改变自己对压力的想法,通过换位思考,逐步达到减压效果。
讲座直播前半部分,杨凤池理论结合实际,耐心细致地向大家讲解了很多切实有效的减压方法。此次讲座直播还设置了互动问答环节,有针对性地解答“战疫”期间大家普遍存在的担忧、焦虑、恐慌等问题,通过个案分析,以点带面,为一线工作人员驱散疑云,帮助其减轻压力。
“长时间抗击疫情,大家情绪都到了临界点,综治工作者、网格员在做工作时担心没有照顾到大家的情绪,引起不理解不认同,有什么心理学上的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做好沟通工作吗?”湖北恩施州委政法委办公室主任谭鹤玲通过视频连线提出了第一个问题。
杨凤池首先向恩施当地的“战疫”工作者致敬,然后宽慰道,疫情如此严重,一些工作难免存在纰漏,及时发现及时弥补是可以理解的,建议大家将这种过度担忧转为正常担忧,别再过于紧张,轻松上阵可能效果更好。
“医院职工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时候,为减少院内交叉感染,预防性对其医学留观,留观数天后,情绪不稳,可能有过激行为,该如何心理疏导?”湖北省黄石妇幼医院一位医生紧接着提问说。
杨凤池建议大家尝试改变自己对压力的想法,逐步达到减压效果,并介绍说,他的两个学生目前已经赶赴湖北当地,对于一些特别过激的行为,需要专业技能应对,可以考虑让他们这样前来进行心理干预的专业人员进行处理。
“在做群众工作时,如何既让群众感受到关心关怀,又能够把疫情防控工作做好?”“当前逐步复工生产,有些人并不注意防护,有些人则过于担忧被传染,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有些群众不理解防疫工作,该怎么办?”……长达一个多小时的互动环节中,杨凤池耐心细致地回答了近30个问题,全力为大家支招减压。
“听了这场讲座,我把之前积郁了那么多天的负面情绪全都释放出来了,也会像杨教授说的那样,敞开心扉,以更饱满的工作态度投入到接下来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去,争当防疫战线标兵!”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洋口镇水北居干部、网格员程春凤告诉《法制日报》记者。
“这场直播课程对长时间抗疫产生的厌战情绪具有很好的疏导作用,对打赢抗疫攻坚战意义非凡。”湖北恩施州委政法委基层社会治理科科长邹杰认为,特别是心理辅导专家在线答疑解惑,给基层一线防疫人员释放心理压力和做好防疫工作指明了方向,效果非常好,希望在疫情结束后,能再次通过在线远程培训的方式为大家进行心理辅导。
观看课程直播后,广大一线抗疫人员纷纷点赞,大家均认为受益匪浅,将运用课程讲授的方式方法努力调节好情绪和心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抗击疫情。
责任编辑:冀春雨8138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