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当地时间6月22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发布会上表示,21日全球新增确诊病例超183000例,是疫情暴发以来增加最多的一天。
面对海外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蔓延态势,中国留学生的安全时刻牵动着国人的心。在防范疫情的同时,海外学子的心理健康也备受关注。如何才能缓解自身焦虑、守护身心健康?
心理问题 不可小觑
疫情持续升级,多国仍处于“居家令”的限制之中,不少中国留学生的紧张与焦虑情绪也在逐渐升级。这段日子,成为许多平日积攒下的负面情绪与矛盾集中爆发的出口。
“留学生平常就有的负面情绪,在疫情期间更容易表现出来。出国读书,感到孤单是最正常不过的事。”在英留学生思萝对此深有感触。“如果独自居住、没有室友,那么与其他人的日常交流就会很少;就算有室友,也会产生包括生活习惯差异在内的不少问题,并由此带来心理上的压力负担。”
较长时间内的紧张情绪如果无法倾诉,难以排解,很容易就会让留学生陷入亚健康心理状态,个别学生还会有轻生的念头。在较为极端的案例中,有留学生因消极心理情绪诱发身体疾病,甚至在一段时间内丧失了行为能力。
留学于意大利的姬妮表示,大家关爱疫情中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好事,但这种关心也需适度,不然很可能适得其反地给学子带去更大压力。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看来,这次疫情对于海外留学生而言也是面向心理的一场测试。41年前,钟南山赴英国留学时学业与工作压力非常重,他也有过孤独、压抑的苦恼。正因如此,他特别能理解留学生们如今的感受。钟南山提醒,留学生们不仅要做好身体防护,更要做好心理防护,这也是锤炼意志力的机会。
正视焦虑 自我疏导
国家卫健委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党委书记乔志宏认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生活的基本秩序,让人对原有生活失去了控制感,出现心理不适是很正常的。专业的心理援助,对个体稳定情绪、恢复正常认知、形成能够应对挑战的行为模式从而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中的心理援助不同于平时的心理咨询,并不过多触及求助者深层次的心理问题,而是针对本次疫情引发的情绪问题、躯体化症状和行为问题做短暂而有效的处理,避免引发更为严重的问题。乔志宏表示,这种类别的心理咨询所起到的作用类似于战地医院的止血、包扎工作。例如,求助者因害怕感染新冠病毒而陷入恐慌,手脚冰凉、呼吸急促、无法平静,这就需要通过心理干预来缓解。
承认负性情绪的存在,是身体自动开启的保护机制,也是一个建议自身主动做出调整的信号。觉察到消极的情绪以及剥离情绪,这都需要时间,千万不要拒绝承认,更不要太过急于摆脱,重回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梁宗安表示,面对疫情时产生紧张焦虑担心等情绪很自然,但如果这种情绪在一定时间内没有得到疏解,就很可能会产生抑郁表现。对于如何守护好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梁宗安建议,首先要科学认识新冠肺炎。其次,如果产生了抑郁状态,要尽可能寻求帮助,倾诉自己的感受。留学生自己也要有信心,相信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基础上感染几率会大幅降低,从防疫角度排解心理压力。
融入集体 打开自我
来到英国后,思萝就在学校里的不少社团报了名,为的就是丰富日常活动,多交朋友,尽量保持与国内相近的社交状态。在留学国拥有稳定的朋友圈,会有效抵消异乡生活中的孤独感。
“有些学生担心自己语言交流有障碍,碍于面子不愿参与社团。其实多参与集体活动,在认识许多有趣朋友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口语水平,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不错的选择。留学生涯中,独自生活与学会分享同等重要。”思萝说。
疫情期间,国内不少高校与社会团体都面向海外留学生开设了公益的心理咨询服务,引导和帮助留学生主动疏解几个月内多种因素下积累的负面情绪,鼓励留学生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情绪调节方法。除了专业的心理咨询,网络上还有许多海外学子自发建立的心理互助小组,彼此加油,保持良好心态。
除了焦虑、烦闷、抑郁等较为典型的心理不适,一些留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为隐蔽。其实,像是居家学习迟迟无法进入状态、疫情期间“拖延”严重……这些问题的背后也都是或大或小的心理亚健康在作祟,需要留学生引起足够重视。
专家建议,留学生若是在网课学习中遇到了困难,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心理上的,都要及时向授课教师反映或与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联系,不可轻视。同时,疫情期间学子的生活作息也应与疫情前尽量保持一致——规律的生活不单是提高免疫力的手段,也是保持良好心态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