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示:家长情绪稳定,是缓解考生压力的前

摘 要

  漫画/余宁山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彭放 通讯员 石荣 今年受疫情影响,考生经过了漫长的在家上网课,复习节奏被打乱,随后又面临考试延期,持久战让他们承受了更大的心理压力。 随

漫画/余宁山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彭放 通讯员 石荣 今年受疫情影响,考生经过了漫长的在家上网课,复习节奏被打乱,随后又面临考试延期,持久战让他们承受了更大的心理压力。 随着高考、中考临近,一些考生出现烦躁、焦虑、情绪低落或容易激动等现象,家长也随之着急上火。近日,记者在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湖南省脑科医院)采访发现,前来进行心理咨询的家长往往比考生更焦虑。该院儿少心理科主任马静副主任医师提醒,越是在特殊时期,孩子越需要家长的理解、尊重和陪伴,家长首先应该摆正自己的心态,给予孩子更多积极、正向的暗示和影响,帮助他们变压力为动力,减少不必要的情绪消耗,以良好的心态迎接大考。 引导孩子把目光放长远,变压力为动力 高三学生小易(考生均为化名),听到高考延期的消息,让他有些心烦意乱,虽然多出了一个月的复习时间,却总感觉冲劲不足,可想到同学们都在努力,心理压力莫名加大,每天不知不觉熬到很晚,学习效率却不高。看着小易的状态不佳,父母不知道该怎么帮他,免不了唠叨。 “首先,最重要一步是帮助孩子树立希望和信心,变压力为动力。”马静表示,很多中学生还没有明确的人生理想,对未来的专业和职业选择缺乏独立思考,只知道要好好考,却看不到奋斗的目标,这样使得高考对于他们只有压力没有动力。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天赋特长,帮助其选择合适的专业,选择一些不同档次的学校,便能“进可攻退可守”。同时,可以引导孩子把人生的目光放长远些,万一高考不如意,可以将来继续考研,只要不放弃,就会获得成功。让孩子对未来充满信心,是帮助他们抵抗压力的先决条件。 其次,应帮助孩子塑造稳定感。保持良好的学习和生活节奏,忙而不乱。紧张焦虑的感受会让考生总怀疑自己做得不够,而疲于熬夜、不运动、不娱乐、不与他人交流,打乱整个生活节奏,学习效果反而不好。家长应引导孩子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不熬夜,坚持运动,保持原有业余爱好,休息时放松,学习时才能专注投入。 马静建议家长和孩子保持朋友般的交流,这会让孩子感受到支持与鼓励。作为倾听者,家长不一定要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来倾听,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抱着感受他(她)的感受而来倾听,当倾诉者体验到这种与他人产生共鸣,被理解的感受后,情绪会得到很好的缓解。 稳定家长的情绪并帮孩子正确认识焦虑 近日,在湖南省脑科医院儿少心理科,王女士诉说,她的儿儿晓桦成绩一向很好,铆足劲要在高三下学期冲刺一把,争取在学校选择上能理想。谁知,疫情打乱了晓桦的计划,他总觉得上网课耽误了复习冲刺,心理压力较大。王女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常睡不着觉。她担心自己的情绪会影响儿子的心态,于是求助于心理专家。 “家长作为孩子的坚实后盾,此时的稳定状态非常重要。”马静表示,当孩子心理压力大时,家长往往会变得更焦虑。如果家长不重视调整,反倒可能给孩子带来新的压力。所以,家长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把高考的压力当成孩子成长中必然的过程去看待,心态就会平和很多。 家长还应该帮助孩子正确认识紧张焦虑。研究表明,中等水平的焦虑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考生要做的不是消除紧张,而是缓解过分的紧张。紧张是正常的,也是一个善意的提醒,说明事情很重要,提醒我们集中力量做这件事。而且由于疫情、考试难度、时间紧迫所产生的焦虑是每个考生都在经历的,不是针对某个人,大家都一样,这样想就没那么慌张了。 家长温和而坚定的陪伴对于孩子十分重要,每天一起运动、一起吃饭,这种默默陪伴会让孩子觉得被支持。当孩子在模考中遇到挫折时,家长可以引导其转移注意力,去做些让自己有成就感的事情,而不是一直陷在让自己觉得挫败的事情中。此外,还可让孩子通过唱歌、听歌、大声哭出来、运动等方式发泄。 识别孩子的隐形焦虑,进行科学引导 小丹是一名初三学生,成绩不是很稳定。妈妈余女士认为小丹很聪明,就是学习不如同事的女儿自觉,于是每天督促他的学习,这让小丹有些反感。更让余女士焦虑的是,她最近经常发现儿子关灯后躺在床上玩手机,为了这事,母子几次争吵。“别的孩子起码知道临时抱佛脚,为啥他就紧张不起来呢?”余女士把小丹的行为归咎于“不懂事”。 “要重视孩子隐形的焦虑表现。”马静说,有的孩子在临考前突然沉迷于玩手机,家长认为这是成绩下降的根源,简单粗暴地进行阻止。实际上,这很可能是孩子感到压力过大,进行宣泄的一种行为,家长应科学疏导,而不是强行指责、制止。 马静建议,家长给孩子自主安排时间的自由,允许孩子有小部分放松的时间,例如每天半小时的游戏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要一直唠叨或不断强调时间。游戏时间结束时,家长如果用着急的、担心的语气说“快点啊,时间到了,要开始学习了”,这会增加孩子的烦躁感。家长可换种方式,比如洗一个水果,说:“来,时间到了”,或者“没关系,只要你自己安排好,可以再玩5分钟。”这样做,会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关注的是他,而不是只关注他的学习。 “2020健康迎战中高考”系列报道之四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