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8.6的《万箭穿心》,是根据作家方方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影片自2012年上映后,不仅在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上以四项提名大放异彩,而且还在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上把“优秀故事片”的大奖收入囊中,这部上映8年的作品,时至今日都被无数人称为当年最好的华语片。
故事以李宝莉一家搬入一栋在风水上被称为“万箭穿心”的房子为连接点,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女人悲惨的一生,先是把自己的丈夫马学武逼至出轨、后又跳江自杀的境地,后又被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儿子小宝赶出家门的故事。
![](https://pics1.baidu.com/feed/d833c895d143ad4bf5825e4947c08ca9a60f06d7.jpeg)
很多人在观影后都认为,马学武的出轨以及自杀,的确跟李宝莉强悍刻薄、泼辣固执的性格有关,但儿子小宝最终跟妈妈断绝关系并把她赶出家门实在让人费解。
因为李宝莉为他操劳了大半辈子,往日的光鲜亮丽也因要承担家庭重任而变成一个面容黝黑满头白发的市井妇人。她这半生都是为了儿子而活,按理说,与妈妈相依为命的小宝应该跟她有着很深的感情,可是呢,小宝不仅不懂感恩,反而在金榜题名的当天便迫不及待的把妈妈赶出了家门。
而这个问题,我在重刷电影后得出了结论:说到底,是因为李宝莉总是用“过山车式育儿”,所以才导致了她跟儿子之间的亲子悲剧。
“过山车式育儿”是孩子的噩梦、教育的灾难
“过山车式育儿”典型的表现就是:高兴时跟孩子又搂又抱,为了庆祝自己的好心情能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而稍不顺心就开始大吼大叫,甚至直接开打,但当情绪平复后,则后悔自己发火的行为,于是对孩子又宠溺到不行。
一句话概括就是:情绪全自动,育儿看心情!
很多父母都在不自觉的践行着这种“过山车式育儿”方式,就如剧中的李宝莉,影片开场的一场饭桌戏,就把李宝利这种错误的育儿方式刻画的淋漓尽致。
马学武单位分了新房,李宝莉开心的做了一大桌子饭菜来庆祝,等大家就座,李宝莉突然想让小宝背诗助兴,小宝抬头看了爸爸一眼,见爸爸没有要听的意思,于是开口反驳妈妈:
爸爸不想听,我不背!
小宝的一句话直接破坏了妈妈刚才的好心情,于是放下碗筷,揪着小宝的耳朵生气地说:
你还真是姓马的啊?妈妈一个人想听行不行?
小宝吓得惊慌失措,妈妈见状松开手说:
算了,吃饭,我今天高兴,不跟你计较!
![](https://pics5.baidu.com/feed/95eef01f3a292df57965fc897ff38a6636a873d5.jpeg)
李宝莉的行为就是典型的“过山车式育儿”,她揪小宝的耳朵是因为小宝的行为让她不高兴了,而后又松开手是因为自己“今天高兴”,她育儿的本质完全是看自己心情,跟小宝的行为没有太大关系。而今天是因为她高兴,所以小宝能避免一顿毒打,那如果不高兴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马学武因为受不了李宝莉泼辣性格而提出离婚,李宝莉为了留住他便让小宝当说客,可没想到的是小宝并没有完成任务,李宝莉的情绪一下子跌倒谷底,于是她开始摔盘子摔碗,并把坏情绪转移到已经被吓得大哭的儿子身上:
哭!哭什么哭!就知道哭啊你!一边儿去!
![](https://pics7.baidu.com/feed/fd039245d688d43fa2beb5cbbedc041d0ef43b38.jpeg)
这种“过山车式育儿”在李宝莉家里不断上演,大多数时候,李宝莉的坏情绪并不是由于孩子行为的本身,而是将外部环境施加的情绪推到孩子身上,开心起来小宝长小宝短,对孩子有求必应;一旦自己的心情充满焦虑,则看孩子哪里都不顺眼,不是吼叫打骂,就是冷嘲热讽。
说到这我想起著名作家池莉,她曾在《和女儿一起长大》一书中写过,她的丈夫就是典型的“过山车式育儿”父母,对孩子一会儿亲密得不得了,一会儿又大吼大叫。
结果女儿亦池因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变得胆小怕人,畏惧家里的任何风吹草动,曾经就因为被家长瞪了一眼,就钻在被子里不愿露面,眼神木然,整个人都呆住。
这就是“过山车式育儿”造成的弊端,或许当下可能看不出有什么影响,但是长此以往,阴影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心理学家指出,良好家庭关系的构建,首先要从情绪管理做起。如果父母的情绪总如“过山车”一般阴晴不定,则会给孩子制造出一种“双重束缚”的情感,他们会一下子会觉得自己被爱,一下子又觉得自己被讨厌。
在这种情感的夹击下,孩子为了得到爱,要么会变成“讨好型人格”,要么变得叛逆不易亲近,严重会影响亲子关系。比如剧中的小宝,他从来没给过妈妈好脸色,妈妈跟他说话也总是爱搭不理,这样的亲子关系一直僵持到小宝考上大学,就在李宝莉觉得自己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时,没想到却被小宝赶出家门,李宝莉不明白小宝为何如此,但我想屏幕前的观众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感受,从他们出生就一直都在,比如几个月大的孩子,你对他笑,他就会感受到你的爱和善意,便会对你笑。但当你凶巴巴地瞪着他,就算不说话,孩子也会被吓哭,因为他感受到了不安和害怕。
而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会一直伴随我们,就如小宝一样,妈妈阴晴不定的情绪,一直让他在充满恐慌和不安中长大,这种感受一直伴随着他,让他不想与妈妈亲近,最终让他跟妈妈越走越远。
![](https://pics1.baidu.com/feed/9213b07eca80653894c5a65d541f7742ac34829e.jpeg)
“过山车式育儿”会对孩子性格造成哪些影响?
心理学专家曾说过,父母情绪的表达会影响孩子性格脾性的形成。而长期用“过山车式育儿”的父母,会给孩子带来很多性格缺陷。
01.容易情绪化
在情绪化氛围中长大的孩子,除了给孩子留下内心恐惧和心理阴影外,还会使孩子也成为一个情绪化的人。
因为当他看到父母心情差就对家人大吼大叫时,他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模仿大人处理情绪的方法,慢慢地他会形成自己的意识,在遇到问题时也会采取这样的方法来处理情绪,这点在小宝身上得以体现。
比如当妈妈想提醒小宝早点睡觉,但没有敲门就进入房间时,小宝立马对妈妈大喊大叫:
你别又来吵我们!
![](https://pics1.baidu.com/feed/0df431adcbef76095e3961eb921f75ca7dd99ed9.jpeg)
又如当得知爸爸跳江自杀后,小宝不顾妈妈的心情对妈妈拳打脚踢发泄情绪:
你还我爸爸!你还我爸爸!
![](https://pics2.baidu.com/feed/7af40ad162d9f2d35d0a9ba5152e5c156227ccae.jpeg)
再如成年后的小宝,看到妈妈与情人在一起时,不问青红皂白就对对方大打出手,其实这都是“情绪化”的表现,因为他从来没有在父母那里学到任何管理情绪的方法,所以他也不能正确的处理自己的情绪。
英国的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曾说过,一个人在早期和母亲的关系形态,决定了Ta的依恋模型。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生命早期和母亲的关系,就是他和这个世界的关系。
所以说,如果你不喜欢孩子“情绪化”的对待所有问题,那你首先要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只有情绪稳定的父母,才能够在一言一行中教会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接纳情绪、正确处理情绪。
02.性格孤僻
每个孩子小时候对外界信息接触的来源、对自己地位的判定皆来自家长,如果父母总是用“过山车式育儿”来养育孩子的话,会使孩子过早地接受了烦恼、忧虑、焦虑不安的不良体验,他们会觉得父母对自己漠不关心、自己不值得被关心,如果子女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会变得畏畏缩缩、自卑冷漠,过分敏感、不相信任何人,最终形成孤僻的性格。
这点在小宝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们可以看到,镜头下的小宝从来就没有笑过,就连李宝莉自己都说:
我的孩子好像从来没有像别的孩子那样疯啊、玩啊、笑啊!永远好像心事重重的,不像个孩子!
![](https://pics7.baidu.com/feed/d1a20cf431adcbef6bb2f6dd6f6df8dba1cc9fb4.jpeg)
心理学家认为,五岁前的儿童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牢固的行为模式,他们已经形成了个人最为根深蒂固,也最恒定的概念,知道能对世界和自身期待些什么。而小宝因为从小受妈妈“过山车式育儿”的影响,使得自己长期困于压抑的牢笼之中,久而久之性格变得孤僻,不愿与人交往。
03.不懂感恩
整部戏最令人唏嘘的是,当李宝莉做了一桌子菜来庆祝小宝成了高考状元时,菜还没来得及吃上一口,就被小宝赶出家门,李宝莉脸上错愕与悲痛交加的表情,不免让人对她过去十年的付出感到心痛与不值,她哭着呐喊:
你跟你爸一样没良心!我生你养你,大半辈子都是为你而活!我们是亲母子,世上最亲的关系,你别再伤我了!
![](https://pics3.baidu.com/feed/0b7b02087bf40ad1eec50c4c93eec7d9a8ecce42.jpeg)
李宝莉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爱没有得到珍惜和回报,为什么小宝不仅不体谅自己、不懂感恩,反而要跟自己断绝关系,难道就因自己因为自己撞见了马学武出轨并举报他,就被儿子一直怀恨在心,从而遭到这样的不公平待遇吗?
当然不是,或许小宝对妈妈曾举报爸爸的不良行为耿耿于怀,但我却认为这不过是加剧小宝推开妈妈的其中一个理由罢了,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妈妈平时总用“过山车式育儿”,让小宝感觉妈妈对自己不是“无条件的爱”,无论李宝莉付出了多少,都因为她平时没有与小宝建立情感链接,致使小宝的情感被伤害,他们没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更别提对妈妈所做的一切会感恩戴德了。
![](https://pics1.baidu.com/feed/9c16fdfaaf51f3de92515871552c26193b297909.jpeg)
育儿作家珍妮艾里姆曾说过:“孩子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所以说,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因,孩子是果。种什么因,便得什么果。
总是用“过山车式育儿”的家庭,呕心沥血养出来的孩子再精英,于家庭也是冷漠生疏的客。
做成熟父母,拒绝用“过山车式育儿”
或许很多父母都会说,自己也知道情绪管理的重要性,但有时就是控制不住自己。那具体怎么做才能不做“过山车式育儿”父母呢?
01.情绪撤出法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博士、杰出的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在她的著作《正面管教》中提出的情绪撤出法能有效的避免父母陷入“过山车式育儿”困境。
情绪撤出法,指的是在发生冲突时离开现场使自己即将爆发的情绪冷静下来。我们大多数人,不论大人还是孩子,在情绪即将爆发时,若不离开冲突现场就难以平静下来,而离开的目的,是让我们从当时的情绪中撤出来,等待情绪上的冲突平息下来,而不是进入权力之争和报复循环。
比如当你察觉自己的情绪即将爆发时,你可以选择离开并对孩子说:我现在非常生气,我要去找个地方让自己平静下来,直到我的心情好起来并能找到一个可以让我们相互尊重的解决方案。
![](https://pics4.baidu.com/feed/d833c895d143ad4bdf674d2f48c08ca9a60f06d8.jpeg)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反抗的不是父母,而是父母的沟通方式,而用“情绪移除法”让自己情绪平复后再去找孩子沟通,就能有效的控制自己把坏情绪推到孩子身上,这样不仅不会让对话变成对抗,而且还在无形之中教会孩子接纳情绪、处理情绪的方法。
02.善用“ABCDE法则”
美国著名亲子教育专家罗娜·雷纳曾在她的著作《不吼不叫如何平静的让孩子与父母合作》中提出一个能够有效管理自己情绪的方法,即ABCDE法则。
A:Ask(自问),首先要问问自己到底是什么触发了我这么生气,是自己没有做好情绪管理还是说孩子真的犯了不可饶恕的行为?
心理学上讲,所有的改变都是来自于觉知和掌控。当你能够自问的时候,就是冷静下来的时候,这相当于给大脑按下了暂停键,让大脑与随之而来的坏情绪迅速阻隔。
B:Breath(深呼吸),在问自己这些问题时,开始关注自己的呼吸。从腹部开始呼吸,有意识地做3-5次缓慢、轻松的呼吸,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调节愤怒的情绪,平复我们的心情。
C:Calm yourself(平静自我),通过深呼吸之后,我们可以感觉没有像刚才那么愤怒了,那么慢慢的我们就进入了第三步平静自我。只有让自己平静下来,才能遏制住自己怒气即将升级的想法,那这个时候我们就会知道,到底是自己的情绪管理没做好,还是孩子的行为让我们控制不住情绪,如果是自己的情绪问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刚才提到的“情绪撤出法”让自己平静下来,而如果是孩子的行为问题,那么我们接下来做第四步。
D: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确定孩子行为背后的需要),心理学上讲,孩子所有的叛逆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求助的声音。我们很多父母看到孩子的一些行为就会马上生气,然后根本就不管他这个行为背后的原因就开始发脾气。但当我们了解了孩子的一个真实性想法之后,我们就会知道,他只不过是在用一种看似叛逆的行为在向你求助。
孩子简单的语言和看似偏差的行为背后通常都有需要成人解读的密码。所以当孩子的行为惹恼你时,我们要先确定孩子的需要,多想想孩子需要的是安慰还是拥抱或者是鼓励?要尝试理解和参透孩子的这个行为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只有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
E:Empathize(同理心),同理心就是换位思考,将自己置身在孩子的处境和心理状态下,去感受孩子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先告诉孩子你现在理解他们的处境和感受,这样孩子才会意识到你是站在他的角度思考问题,然后再温和地给出建议时,这时孩子就会比较容易接受并且进行自我修正。
美国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过:“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所以,当你想要对孩子发脾气时,可以试试ABCDE法则来尝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等“祸”从口出,才追悔莫及。
爱孩子,就好好和孩子说话。
03.如果实在忍不住发了脾气,一定要跟孩子道歉
或许很多父母会说,道理都懂,但有时候真的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其实这都是正常的,父母并非圣贤,向孩子发脾气甚至打骂孩子,是每一位父母都很有可能犯的错误,因为没有人是在绝对无伤害的环境中长大的,也不会有从来不犯错误的家长,但在所有的针锋相对之后,我们一定要主动跟孩子修复关系,而此时,真挚的道歉就是裂痕最好的修复剂。
因为有时候看似过去的事情,其实已经在孩子心中埋下了恐惧的种子,成了心中跨不过去的一道坎。
而父母在情绪失控伤害孩子后,能真诚的说一句“对不起,我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仅能够在做到情绪安抚、安全感的重塑,还能让孩子懂得,每个人都会犯错,而做错了就要敢于认错和道歉。
就如美国心理学家罗达邓尼所说:“父母错了,或违背自己许下的诺言时,如果能向孩子说一声对不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时能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习惯。”
![](https://pics7.baidu.com/feed/6f061d950a7b020865bb6111a11b24d5562cc81d.jpeg)
结语:
其实“过山车式育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而形成“过山车式育儿”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家长们在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存在巨大的焦虑,而且还因自己生活、工作都存在巨大压力,所以导致自己容易情绪化,然后在教育过程中不自觉的体现出来。
但是长期采用这样的教育方式会有一个严重的缺陷,那就是会导致自己无法用恰当的方式跟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孩子也因此无法与父母建立起亲密关系,更不能得到家庭关系所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所以说,过山车式育儿,摧毁的不只是一段亲子关系,更是一个孩子。希望每对父母在对待孩子时都能让情绪在平坦的道路上行驶,而不像过山车一般忽高忽低忽快忽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