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哭大闹的时候,或许是父母最为尴尬的时候。大多数父母会选择吓唬或者哄一哄的办法让他们赶紧安静下来,可是这些做法的背后也伴随着一些副作用。只有充分理解了情绪背后的原因,才能真正灭掉孩子情绪上的火。
上周苗苗和妈妈出去玩儿,在商场里看到最喜欢的超级飞侠玩具。于是,她向妈妈提出要买。可妈妈说家里已经好多架小飞机,实在不愿意买给她。苗苗央求未果,干脆一下子坐到了地上哭闹起来。妈妈实在劝不起来,干脆甩手往前走去,“你爱走不走吧。”苗苗见妈妈头也不回地走了好远,吓得小脸煞白,只能起来跟着离去。
那么苗苗妈妈的做法是否就一定正确呢?下次苗苗是不是就不会再无理取闹了呢?当然不一定。因为她只是被妈妈的做法吓住了,她并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在哪里,也不知道下一次遇见同样的情况该如何和妈妈沟通自己的想法。
一、 面对无理取闹的孩子,父母要避免哪些错误做法?
1、用语言威胁孩子
面对无理取闹的孩子,威胁可能是最为常见的方式之一。比如,“你再哭,我就把你赶出去!”“你再哭,我就打人了!”。这样的威胁通常会带来两种做法,要么是孩子被吓唬住,收起性子乖乖听话。要么是孩子越威胁越倔强,干脆和父母反抗到底。最后只能是两败俱伤。
2、随意哄骗却不兑现
这种情况则是父母用一些诺言来换取孩子短暂的听话,孩子听到这些承诺后,注意力就分散了,转而变成对承诺兑现的期盼。但是孩子不哭闹,父母的目的就达到了,那么这个承诺是否兑现呢?那就得看父母的心情。如果这种办法一再使用,却从不对新啊,那么父母可能最终会失去孩子的信任。

3、无视孩子的情绪
在公共场合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孩子当街哭闹,父母劝说无效之下,干脆直接离去,把孩子丢在当场。再顽皮的孩子也害怕被父母抛弃,于是他们大多会停下哭闹,跌跌撞撞地追着父母而去。如果总是采取这种办法,孩子会认为在父母心中毫不重要,甚至会失去安全感。
可见,对待无理取闹的孩子,一些常见方式虽然能立竿见影,但是也有不小的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对孩子有深远的影响,如果只是为了获取短暂的安宁,实在是得不偿失。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孩子的无理取闹呢?
二、什么原因造成孩子总是无理取闹,父母了解一下“禁果效应”
1、什么是“禁果效应”
用通俗的话来说,“禁果效应”就是你越不给我,我越想要,你越是不准我做,我就越想做。比如西方神话里偷食禁果的夏娃,悄悄打开盒子放出灾祸的潘多拉,他们都是“禁果效应”的行为体现。对现代人说,外界压力越阻止你,人反而会产生更强的欲望,最终突破限制。

2、孩子为什么更容易产生“禁果效应”
比起成年人,孩子更容易成为“禁果效应”的奴隶。孩子的自律性不强,好奇心却异常充沛,更容易臣服于内心的欲望。比如父母越是不准孩子接近水池,水池就越对他们充满了吸引力,他们会好奇水池里有些什么让父母如此恐惧。又比如越不让孩子吃糖果,他们越会偷偷地去拿。这种欲望越强烈,被阻止时的反抗就越激烈,这种行为就会被父母定为“无理取闹。”
3、承认“禁果效应”就等于放纵孩子吗
那么承认孩子有“禁果效应”是不是就等于父母可以放纵孩子了呢?毕竟放纵之后,他们的欲望就得到了满足,自然也就不会产生什么反抗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孩子的行为必须得到规范。但是“禁果效应”也提醒了父母一件事,那就是合理规范和适当应对才是处理孩子情绪的最佳原则。
心理学家顾修全说:“真正的管理人是去管理人的情绪。”那么到底应该如何面对孩子的情绪呢?父母们不妨了解一下“情绪闭环”的概念。也就是说,孩子的期待、对期待的认知以及后续的情绪与行为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被父母人为打断,反而会把这个过程拉长。只有巧妙运用才能化解掉孩子的无理取闹。

三、如何用巧用“情绪闭环”来化解孩子的无理取闹?
1、倾听孩子的想法
孩子情绪的第一环是对事物的期待。所以父母首先就要了解孩子内心的期待是什么,只是一味地压制,会使得孩子的内心越发向往,更容易触发“禁果效应”。因此,父母不妨按耐住自己的情绪,询问孩子的想法,让孩子勇敢表达出来。
2、给孩子分析得失
第二环是孩子对这种期待的认知,这种认知可能是一种错误但是孩子不自知,也有可能是因为孩子不知道这种期待不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那么就需要父母帮助他们去分析,帮助他们理解这种认知存在的问题。
3、冷静地接纳孩子的情绪
最后第三环是帮助孩子的情绪得到释放,形成最终闭环。父母不要和孩子硬碰硬,不管这种情绪和期盼是否正确,如果一味压制都会导致孩子情绪的再次爆发。在这个时候,只需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理解你的不开心,你可以到我的怀里来哭泣。”当然,前提是父母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教育学家斯宾塞说:“良好的健康状况和由之而来的愉快的情绪是幸福的最好资本。”要让孩子的情绪可控,首先父母的情绪也要可控。双方在平等基础和冷静情绪下才能真正实现真正的互相了解。
今日互动:您的孩子是否在公共场合出现过大哭大闹过吗?您有什么安抚孩子情绪的小妙招吗?欢迎和我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