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铁二十一局承建的兰州中央商务区与轨道交通省政府站结合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节点”资讯,缘何能在两个月时间里,两次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的新闻联播节目中报道,数十家省垣媒体持续关注?让我们去揭晓谜底!
走进工地,塔吊林立,机械轰鸣,让我们看到了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严峻形势下,一个信心如磐的中铁二十一局,正在向新的高度发起冲刺。走近职工,精神饱满,信念坚定,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群脚踏实地,逐梦前行,用磅礴力量汇聚而成的中铁二十一局,赋能新希望的专业团队。
难度大,质量决不马虎
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兰州,积淀了“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凝聚。
驻足这座多元化的文明之城繁华地带,位于兰州市张掖路南侧,酒泉路东侧,武都路北侧,毗邻甘肃省政府的兰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省政府站结合工程建设工地,“一天一个样,三天大变化......”从晨练人们脸上惊叹的表情中,真切感受到了兰州速度与兰州高度的新变化。
东西向长约400米,南北宽约230米,总占地面积37119.7平方米,高度为265米的兰州中央商务区与轨道交通省政府站结合建设工程,由地上47层的钢框架主塔楼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裙楼以及3层地下室组成。
兰州市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部位,地质构造复杂,是我国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会城市之一。该项目同样面临着地层强风化红砂岩、含水量丰富、水头压力大、基坑降水及基础桩施工难度大等困难。
用5个月时间,在如此复杂地质条件下,完成2232根钻孔桩施工,将一根根桩基嵌入地下32米,难度可想而知。
毕业于兰州交通大学的梁凯,2015年参加兰州轨道交通一号线西关什字和甘肃省政府站施工,2017年负责一号线试验段收尾工作,经过几年历练,目前成为能独挡一面的工程部长。他说,降水是第一步。如果降水不到位,桩基就很难成孔,且对已经成孔的桩基造成塌孔,对后续超高层施工质量留下隐患,同时还会对施工区域的建筑和居民生命产生威胁。如果降水过位,就有可能危及正在运营的地铁线路出现“上浮”。
负责生产的项目副经理夏长青清楚地记得,在西区进行土方开挖时,由于征地拆迁影响,导致基坑裸露时间长,在一天的例行监测过程中,突然发现桩顶水平位移了2至3公分,铆锁发出异响,且出现局部变形。按照以往超高层地基施工案例介绍,发生这种状况,稍有不慎,就会导致铆锁崩脱,后果不堪设想。
预案紧急启动。在交管部门配合下,迅速疏散现场人员和周边群众,调集6台挖掘机,20辆土方车在预定时间顺利抵达,为“反压堆载”赢得了宝贵时间。
混凝土浇筑最怕冷热交替,只有不间断才能保证工程质量。今年3月初,经过400名作业人员5天5夜连续奋战,开通3条生产线,投入101台运输车,完成了20210立方米混凝土浇筑施工,刷新了兰州市乃至甘肃省单次混凝土浇筑量和基坑深度、筏板厚度施工新纪录,也因此成为疫情期间复工复产的典范企业。
困难多,努力就有办法
施工场地狭小。基坑边缘和防护围挡仅有2米距离。通过协商,在交警部门协助下,对施工场地进行临时扩建,为大型施工运输车辆办理了市区通行证。站内结构和盾构井施工空间小,工作人员就猫着腰,蹲着作业。
弃土运距过长。工程总计需要运送24.8万方弃土,从2019年6月开始,到今年3月结束,19台挖掘机同时作业,日高峰弃土量达到4000方,40多台车渣土循环忙碌,将一车车弃土拉运到20多公里外的青白石大狼沟弃土场。
工期异常紧张。虽然春节照常上班,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节后工人迟迟到不了岗,耽搁了45天工期,为了兑现工期目标,项目部对家在外地的劳务人员逐一联系,租用客运大巴,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安全将他们接回工地。
......
项目总工程师何红兵,既要负责兰州中央商务区项目,还要兼顾兰州地铁一号线十工区和兰州西关人防工程的相关工作。他说,施工场地狭小,工期紧张,就想办法多开工作面,结合施工内容和工序要求,对有限场地进行条块分割,从1个到4个,再从4个到13个。人手不够,就把人员从两班倒分成三班倒,24小时实行人休设备不停,使进度明显加快。在站内进行内部结构施工时,既要克服工序多任务重,单位多干扰大相互叠加的不利因素,又要确保站台板、轨顶、风道和预留洞口的数据准确。
“一个人当两个人用,五个人就是十个人。”项目经理陆超的“小家”距项目部这个“大家”近在咫尺,回一趟家只需要15分钟。为了随时掌握工程的进展情况,已经有三个多月没有迈进家门一步。家在兰州的夏长青,由于长时间回不了家,想儿子了,只能在电话那头听听一岁儿子咿咿呀呀的学语声。新分配来的五名大学生,在“导师带徒”老师的带领下,身兼数职,既是测量,还是放线,同时还要兼职记录员、技术员。
工期紧,进度不容耽搁
“中铁二十一局是一支享誉盛名的铁军,为兰州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业主单位兰州轨道交通公司总经理冯世川在封顶仪式的致辞,让参建干部百感交集,喜极而泣的女职工们相拥为成功喝彩,并纷纷拍照留念。
“受疫情影响,从业主到监理,从建设管理部门到施工单位,有80%的同志认为,中铁二十一局第一次承建如此体量的超高层建筑主体工程,如果没有外援,要在5月27日完成任务,是不可能的事情。”面对各方质疑,项目部从内部挖潜入手,创新管理模式,采取一切办法,调动参建员工积极性。关键时刻,从集团公司领导到工程公司负责同志,现场办公,解决难题。
“以时保日,以日保周,以周保旬,以旬保月。”“上班分配的任务,下班必须完成。”印在展板上的白底黑字,挂在墙上是制度约束,落实在行动中,就是责任担当。
“业务生疏,就在现场手把手进行培训;下雨天,就搭棚施工,提前准备好雨衣、雨鞋;天气热了,提前安排防暑降温药品,现场配备矿泉水;活干累了,临时加餐,购买牛羊肉改善伙食;遇到节庆,端午有粽子,中秋有月饼,另外还有会餐。”35岁的秦学鹏,是武威劳务公司负责人,他的队伍从疫情期间的40多人,已经增加到了现在400多人,人性化管理受到大家一致好评,也为项目顺利完成目标任务奠定了基础。
在他的队伍中,来自重庆的木工牟朝林,由于工作积极,业务能力强,经过考核,一个月的工资可以拿到12000元。来自甘肃静宁的钢筋工杜少飞,每次都要对下料单反复琢磨,尽可能减少浪费,节约成本,是项目上第一个获得“优秀劳务工人”称号的劳务工。
2020年大年初二,在疫情最最吃紧的关键阶段,过年不放假的员工正准备加班加点,突击大干。突然接到质检站通知,要求工地停工。“工地停工可以,可是200多名工人怎么办?让他们回家,交通运输停摆,放任自流,很有可能会导致感染新冠肺炎”。项目部在征求劳务队意见后,经请示研究,决定疫情防控与施工生产同步进行。每天指派专人深入劳务人员营地,测量体温,发放消杀药品,并为其拨出专款改善伙食,以增强免疫力。这些都为加快进度,完成任务打下了扎实基础。
查看项目部5月19日的日志资料显示,绑扎钢筋400吨,24小时浇筑混凝土1900方,参加作业人员1200人,在14个区域,有6个作业面同时开展施工。
在疫情期间,防疫是大考,在建设工地,交出满意工程同样是大考。不畏惧,敢于迎难而上;不犹豫,善于主动出击。正是有这样一群“任务不完成,家不回”“目标不实现,婚不结”的管理团队,带领近千名参建员工,正负零以下主体结构自2019年8月23日开工,至2020年5月27日结束,完成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提前4天实现了既定封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