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假期期间,父母是既高兴孩子放假能够亲密相处,但是又对孩子的发脾气来感到无奈又头疼,仿佛一只"洪水猛兽",躲都躲不过。
生活中许多家长都能够发现,有时候孩子的情绪总是莫名其妙,甚至是毫无征兆的,就像是一款小鞭炮一点就噼里啪啦的炸起来了。很容易动不动就跟父母发脾气,对着干,父母不禁疑惑,明明上一秒还是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怎么下一秒就变成这个样子了呢?
家长们不用为这一行为过分担心。孩子发脾气并不一定是坏事,这其实是一种正常现象。家长要正确看待这一行为,这只是孩子一种表达情绪的方式而已。
发脾气只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表达
1.依赖性的表现
我们通常只会对自己非常亲密信赖的人表达情绪,那么孩子也是一样的。正是由于父母是非常亲密的关系,孩子才会毫无克制地表达甚至耍赖闹脾气。家长们不难发现孩子跟不熟悉的人在一起时更多的是感到不安与尴尬,就算哭闹也是因为缺乏安全感,但是只有对父母或者爷爷奶奶辈这类亲密的人才会发脾气。
2.期待被关注,渴望被关心
有时候孩子闹脾气并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也许他是在换一种方式吸引家长的注意力,希望被大家关心,关注着。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孩子假哭了,有些小孩子为了被父母关注,渴望被关心,或者不愿意做某事的时候就会通过假哭吸引父母的关心注意力。
3.心理发育的表现
我们都知道孩子在小时候大脑的发育并不完善,是随着逐渐成长才发展的。通常上层的大脑主要控制人的思维,通俗说就是人的情绪。孩子逐渐出现发脾气的行为,其实也是大脑逐渐发育的过程,是一种成长期间的正常现象。由于大脑正在逐渐完善,孩子又不能很好的控制便会出现无缘无故发脾气的现象。
因此,孩子发脾气并不完全都是故意的,有时候只是孩子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罢了,家长不应该也被带动得暴躁起来。
发脾气不一定是坏事
孩子到2~5岁的时候,正是自我意识逐渐萌芽的一个阶段,他会拥有自己的小需求或者想法。但是同时自己的能力却暂时跟不上,于是有时候便会产生无力感或者挫败感,使得他们容易发脾气。
家长应该转换一种思维,孩子发脾气虽然很容易让人头疼,但是这也是孩子逐渐成长的表现。正是因为孩子成长了,才会拥有自己的思维想法,拥有自己的情绪。这难道不该为孩子感到自豪与高兴吗?所以家长真的不必过分担忧,而是要正确对待孩子发脾气这种情绪表达方式。
如何正确对待孩子发脾气?
理解与尊重是首要前提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家长应该学会理解并尊重孩子,引导孩子正确的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帮助孩子学会调节情绪。如果孩子本来就已经很愤怒伤心了,家长还用责怪的语气跟他说话,不仅会使得火上浇油更会让孩子情绪崩溃失控,因此首先表达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是重要前提。
引导孩子学会思考和分析在孩子发脾气逐渐冷静下来的时期,家长应该好好把握。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说出自己发脾气的理由,或者内心的感受,因为孩子只有在稍微冷静下来不带情绪的情况下才更加能够说出真心话。在家长询问的这个过程孩子也潜移默化学会表达,最后家长在给予孩子帮助分析,通过正面引导的方式让孩子释怀。
引导孩子反思与回顾
当孩子听懂了父母的解释真正冷静下来的时候,家长就可以与父母重新回顾一下孩子情绪化的过程,帮孩子梳理一遍道理。例如"你看,这样不仔细与耐心,积木就会容易搭起来吗?
慢慢引导孩子去反思这个事情,让孩子意识到乱发脾气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是要学会理性控制情绪,或者寻求帮助。在多次教育反思中,孩子便慢慢树立起这样的意识,对脾气和情绪的控制也会掌握得更好了。
写在最后
总之,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都应该更加耐心成熟,因为孩子终究是孩子,还没长大,他需要我们更多的耐心与爱护。在与孩子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要多用礼貌用语,多表达对孩子的理解与关爱,这样孩子才会感受到你对他的感同身受,情绪才更加容易镇定下来。所以有的时候家长简简单单的"我懂你"三个字,远胜千万个道理。
(本文内容皆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