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故事会陷入什么思维偏误呢?

摘 要

  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她每天都不刷牙,现在70多岁了,牙齿好着呢,一颗都没有掉,不刷牙也没事。”“他每天抽3盒烟,却活到了100岁,吸烟没有那么大的危害”“疫情

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她每天都不刷牙,现在70多岁了,牙齿好着呢,一颗都没有掉,不刷牙也没事。”“他每天抽3盒烟,却活到了100岁,吸烟没有那么大的危害”“疫情期间,他出门没戴口罩,并没有感染啊,你过分担忧了!”说这些话的人,已经犯了“现成偏误。”

今天我们分享的是罗尔夫.多贝里的《清醒思考的艺术》

1、现成偏误

现成偏误是指:我们依据现成的例子来想象世界,因为出现在身边的事情更容易想到,所以理所当然的认为,它们发生的频率也更高。

比如:我们总是高估飞机坠毁、汽车事故或者谋杀死亡的概率,而低估了糖尿病、胃癌等死亡的概率。因为我们的大脑更容易接受壮观的、 华丽或大声地东西。

董事会常常讨论管理层呈送给他们的东西,而不是讨论管理层未曾呈送但是更重要的东西,医生常常喜欢用他们头脑中经常出现的疗法,而不是寻找更合适的疗法。这就好像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你身边没有地图,而你口袋里有另一个城市的地图,于是你就用原有的地图,你宁可用一张错误的地图,也不愿意没有地图。

怎么办呢?

方法是:与你想法不一致的,拥有不同经验的人合作。多样化战略,是战胜现成偏误的好办法。

2、“在好转之前会先恶化”的陷阱

什么是“好转之前先会恶化”呢?举个书上的例子吧:作者有一次在科西嘉岛度假的时候生病了,一位年轻的医生,经过一番诊断之后,开出诊方:吃抗生素。每次一粒,每日三次。他特别提到:在病情好转之前,会先恶化。

果不其然,被这位医生说中了,病情恶化。后来作者转到瑞士医院,瑞士医生问:“你怎么等了这么久才过来看病?” 作者说:“病情变化完全符合预期啊,那位年轻的医生说的对啊。”瑞士医生说:“那位科西嘉医生一窍不通,估计是个临时护理人员,因为旅游旺季,很多旅游区都会出现他这样的人。你陷入了“病情好转之前会先恶化”的陷阱了。”

“好转之前会先恶化”的陷阱是确认偏误的一种变体。这一招特别有利于一个对专业一窍不通或对事情没有把握的专业人员。如果后来发生的情况不太乐观,就证明了他的预言是正确的;如果情况有所好转,大家皆大欢喜,并把好转归功于他的能力。

在销售领域,一家企业销售额下滑,于是外聘了一位顾问, 顾问回应:问题比较复杂,我可以帮助你们纠正过来,但是需要时间,不能一蹴而就,慢慢来。在好转之前,营业额还会下降。这家公司三年内都营业额都不见起色。它陷入了了“在好转之前会先恶化”的陷阱。

如何避免呢?

方法是:如果有人对你说:“在好转之前会先恶化”,你应该敲响警钟,给自己大脑提个醒。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设置里程碑,而不是盲目的看着天空,举足无措。

3、故事偏误

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相对于那些干巴巴的理论知识,我们更喜欢听故事,故事带来“意义”,而“意义”是事后的虚构。作者说,听故事也会带来思维误区。故事会简化、曲解事实的真相。

比如说:一辆汽车驶过一座桥,桥突然垮塌了。第二天的报纸上我们会读到什么?

“这个倒霉蛋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他的家住哪里,在哪里就职。”

如果他幸存下来,还会接受采访比如:“当桥体倒塌的时候,他当时的感觉。”

但是这些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桥体设计的问题。

我们在描述故事的时候,往往会用不重要的方面,掩盖重要的方面,从而简化、扭曲了真实世界。

再比如,比较下面两句话你更容易记住哪个?

第一句:“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死了。”

第二句:“国王死了,随后王后伤心的死了。”

大部分人更容易记住第二句,因为里面有情感的连接,有意义存在。事实上,第一句是事实的真相,第二句是关于真相的个人描述。个人简单描述很容易简化、扭曲事实的

如何破解呢?

方法是:在你听故事的时候,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些故事在隐藏什么?客观公正、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描述事实真相。

总结一下:今天我们分享了“现成偏误”,“在好转之前会先恶化”偏误、以及“故事偏误”,以及如何避免这些偏误,最后我想留一道思考题: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上述偏误的思维误区,如果有的话,欢迎写在留言区,与我分享你的故事!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