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纪伯伦在这首诗中把父母比喻成弓,把儿女比喻成箭,也说明了健康的亲子关系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要有界限感,作为父母对待孩子就如同即将展翅翱翔的雏鸟,该放手时就要放手。
最近看了一部香港影片《大追捕》,在观影过程中却给了我很深的感触。影片中指挥家徐翰林对自己的女儿管理严格,不让他和异性接触。不过最后女儿还是偷食禁果,年纪轻轻就怀上男友的孩子。这让父亲怒不可喝,在和女儿激烈的争斗过程中,最后失手杀死了女儿。
这部犯罪影片的背后折射出有些父母打着爱的旗号控制孩子的思想,甚至以自己的思想为中心,最后将其亲手断送在自己的手中。
有这些特征的父母并不在少数,他们常常被称为操控型父母。接下来我将结合影片及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从操控型父母的本质、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样的父母三方面进行分析。
操控型父母的本质:表面上我都是为你好,实际上是一种情感勒索
情感勒索,是一种不合理的情感控制。常常是发生在亲密关系中,因着这种亲密的关系一方大力施压,而另一方就此妥协。—苏珊·福沃德《情感勒索》
影片中女儿依芸因未婚生子被父亲指挥家徐翰林软禁在家中,当听到女儿给男友打电话要带上孩子一起私奔后,这个父亲怒火中烧,情绪失控,在和女儿的争执过程中失手将女儿掐死。
女儿死后,面对女儿留下来的孩子,指挥家依然延续当时对待女儿的方式——控制孩子。不许她接男生电话,不许谈恋爱,动不动就向孩子咆哮,女孩整日活在恐惧中,无力反抗,胆战心惊的生活。
武志红在《原生家庭》一书中写道:父母是伟大的,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是我们文化一直所宣导的,经过两千多年一以贯之的宣导,孩子对父母的孝道就成了一种“非如此不可”的教条。在这种教条之下,你的那些灰暗的感受将无处安放。
而指挥家对女孩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这样做还不都是为你好吗”?“我这样做都是为你好”就如同一句毒药,灌输到孩子身上,麻痹孩子的心理,原来父母这样对我是为我好,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好的,所以我不能反抗。
很多时候父母的这种爱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束缚、压力,会让孩子小心翼翼、战战兢兢,不想让父母失望,却又身心俱疲、压力剧增,久而久之抑郁成疾。
有些父母从来不问孩子到底需要的是什么,而是一味的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让孩子不得不按自己的要求去做,实属悲哀。
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小觑
心理压力大,充满焦虑,情绪低落电视剧《奋斗》的主演朱雨辰,年过四十,事业停滞,感情不顺,这都是拜其母亲所赐。她妈妈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承认没有自我,我活着就是为了我儿子”。
十多年如一日的照顾儿子,即使儿子在剧组工作,也每天送上亲手熬制的梨水,导致儿子在拍戏过程中不停跑厕所。
更过分的是,儿子的每次恋爱老人家都参与其中,妈妈坦言“儿子过往的每段恋情,她都干扰过”。
朱雨辰在节目中也抱怨过:
“我妈给的爱真的让我压力太大了”。在纠结和痛苦中,反复自我催眠,“为什么要去接纳呢,你本来已经那么累了?没事儿,这是因为爱。”
以爱之名,让儿子在生活上被管束,感情上受牵制,这就是所谓的“爱”。全身心付出到不分你我,失去界限感,以爱之名实现绝对掌控的自我满足。朱妈妈只是众多家长中的一个缩影,却道出了为人父母的内心真实的想法。
朱雨辰也曾挣扎过,妥协过,这段令人窒息的母爱让他时常备受煎熬和孤独。单身的自己望着渐行渐远的朋友,望着人到中年身边无人陪伴的落寞情绪,泪湿眼眶,却无能为力。
不善于沟通,导致婚姻不幸不健康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大年初一上映的贺岁片《囧妈》在搞笑的氛围下体现了当前母子关系的弊端:儿子伊万抱怨母亲不了解自己,她的心里一直住着一个幻想出来的儿子,而母亲百般的付出却在儿子那里显得一文不值且令人不堪重重负。
母亲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控制儿子伊万:肉不能多吃,看到儿子吃肉多了会把盘子收走。即使儿子在忙着打电话,也一个劲儿的往儿子嘴里西红柿……最终儿子愤怒了,两人关系也岌岌可危。
有种爱对对方来说已经是种负担,压的对方没有一丝喘息的机会。就因为是父母,却又万般无奈、痛苦不堪。
其实根源在于是因为两人没有良好的沟通,单身的母亲感情不顺,将原生家庭中的伤痛无形中传递给了儿子。伊万在婚姻过程中,不善表达,缺乏沟通,虽最后与妻子进行了和解,但两人的婚姻还是以分道扬镳收场。
霍林沃斯在《青年心理学》中提出“心理断乳”一词,所谓“心理断乳”:
指子代在发育成长中要求摆脱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监护而形成独立人格的过程。个体在涉世之初,对各方面的认知都是朦胧的。与此同时,他们对周围的环境和事物有了自己的想法,开始尝试自己做主做一些事情,并开始有“违背”大人要求的叛逆行为,这是孩子处在青春期的正常行为,也正是孩子的“心理断乳期”。
孩子已是成年人,父母却依然把他们当成自己的附属品,不仅控制他们的思想,还试图掌控他们的人生。“心理断乳”遥遥无期,何其悲哀。
如何摆脱父母的情感勒索
与父母对峙这将是你做过的最令你恐惧,同时也最能赋予你力量的事情。
这对一直在父母压制下长大的孩子来说确实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但与父母对峙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避免把自己对父母的恐惧、愧疚和愤怒转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
1.写信
这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沟通方式,同时我们可以在这过程中把自己想说的话进行组织并修改到满意,也给父母更多反复阅读思考的机会。
因与父母双方情感和关系的不同,给父母写信一定要分别进行。先写给认为对自己伤害更大的一方,这样更利于情感的挖掘。有了第一封信做经验,写给另一方的信更容易情感倾泻。
在通过信件与父母对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涵盖四个要点:
这就是你曾经对我做的。这就是我当时的感受。它就是这样影响了我的生活。这是我现在对你的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信件沟通达到真正的目的,保证在你对峙过程中条理清晰,有所收获。
2.面谈
如果你想及时知道与父母对峙的反馈结果,那我们不得不进行面谈了。
我们可以把对峙地点安排在心理医师的办公室,毕竟有心理医师在现场可以给你提供建设性建议,会在你手足无措时给你帮助和支持。
我知道这是布局设计你的父母,但总好过你被他们设计,尤其是在你治疗的这一关键阶段。
所以有心理医师在现场还是很有必要的,你的恐惧感也会降低。如果你想单独和父母对峙,最好找一个私人空间,安排在自己家或父母家都可以,总之不要去公众场合,不利于双方的沟通。
与父母对峙过程中,无论是平静的对峙还是激烈的对峙,你只需要明白:对峙的目的,不是需要父母向我们道歉,而是能帮助我们克服心理屏障,勇敢的面对内心的恐惧,为获得新生积蓄力量。
与自己和解,学会放手、前行面对有趣的游戏,获得胜利的唯一办法就是退出游戏。
很多时候,我们尝试去改变有毒的父母,最终却发现简直是异想天开,一切徒劳。此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放弃。
我们对父母的没有改变确实很难接受,但你要学会平复自己的焦虑,适当转移注意力。把更多精力用来提升个人发展或经营家庭生活,与其等待改变父母,不如把决定权握在自己手中。
当你放弃去改变父母关系时,你的生活也会开始顺利起来。
总结
在看完《大追捕》时,我并没有被紧凑悬疑的剧情代入其中,反而是心疼被以爱为名的父亲亲手害死的依芸。“我这样做都是为你好”,简直成了一招致命的毒药,不顾对方的真正需求,令对方惶恐不安却又无力反抗,终日活在阴暗抑郁、愁云惨淡中,无处可逃。
我们虽不能选择出身,选择父母,或许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痛伴随一生。但希望曾经或正在经受父母伤害的孩子,能理智的运用对策早日脱离与父母的负面关系。鼓足勇气去面对崭新的生活,去拥抱本该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