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什么?《心理学大辞典》告诉我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而勒索一词则是带有浓厚的消极意象。当情感被冠以“勒索”的后缀,就意味着有人将会使用极具控制欲的手段对受害者的心灵和意识进行操控,从而达到实现自己最终需求的目的。
情感勒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对于情感勒索的施暴者和受害者的界定尚不明确,很多人甚至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采取“情感勒索”的手段对对方进行胁迫,而受害方也很难区分自己究竟是处于感情纠纷还是遭受“情感勒索”,这也造成了勒索者“得寸进尺”,而受害者“一退再退”的恶性循环。

为此,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将自己长达45年的心理治疗师从业经验写成了《情感勒索》一书,希望能够以此帮助到更多深陷情感勒索漩涡而不知的读者。
为了帮助我们的读者更好理解情感勒索的本质,下面我将从情感勒索难以察觉的原因、情感勒索的危害、以及如何摆脱情感勒索三方面对《情感勒索》这本书进行解读,以期更好地帮助我们的读者解决感情纠纷,创建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如何理解情感勒索和它的隐蔽性
1.情感勒索类似于温水煮青蛙效应
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曾经进行过一次著名的青蛙实验,而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心理学上的“温水煮青蛙效应”。如果迅速提高水温,青蛙会立即感受到危险并逃离,但是当研究人员逐渐升高水温,青蛙就会逐渐适应而不去逃离,直到丧失逃生能力被煮熟。

情感勒索的原理与“温水煮青蛙效应”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受害者就像是实验中的青蛙,如果迅速提高水温(提出过分的要求),受害者会迅速感受到不适并逃离,因此老练的情感勒索者往往采取“温水煮青蛙”的方式,逐步提高要求,逼迫受害者一步步妥协,最终实现自己的目的。
这一过程不仅隐蔽性极强,而且不易失去对方的信任,能够以爱的名义让受害者在不知不觉中妥协,但如果受害者及时觉察到不适,这一把戏就会终止。
2.披着亲情、爱情的外衣是情感勒索难以被识别的重要原因
你是否经历过以下场景:
你在工作一天后感到很累,回到家中后却发现丈夫却把房间搞得一团糟,你不得不替他收拾房间。你在周末有很重要的线上会议,但是你的姐姐将想自己的两个孩子留给你照看,理由是自己要逛街没空,如果你拒绝她,她就会批评你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亲情。你希望用下班后的休息时间好好睡一觉,但是你的女朋友却想让你带她去看电影,吃烛光晚餐,你虽然很爱你的女朋友但是你真的太累了,可是你却无法拒绝这一提议。

为什么明明合乎情理的事情,但是在感情面前我们却不得不做出违心的选择?这就是“情感勒索”难以抗拒的魔力,由于它们往往隐藏在“亲情”、“友情”或“爱情”之中,让我们很难察觉,我们往往会将这种妥协归纳到“爱”的范畴,并心甘情愿地说服自己。去完成对方的心愿。
而事实上,这种感情胁迫早已偏离了爱的宗旨,反而更像是一种强制性的感情索取,一旦受害者深陷其中,往往选择不断退让,最终将自己底线降低到对方可以接受的地方。
二、为什么情感勒索总是难以拒绝
很多情况下,我们的受害者清楚地感受到不适,并且开始怀疑对方的要求是否合理,但是却始终无法选择拒绝,这又是为什么呢?
苏珊·福沃德用英文单词迷雾(fog)来解释情感勒索之所以难以抗拒的原因。F-o-g分别代表恐惧感(fear)、责任感(obligation)和罪恶感(guilt)。这三种感受是情感勒索者最擅长使用的手段。
1.责任感
首先,情感勒索者会通过话术引诱出我们内心的责任感,在这一过程中,勒索者习惯于打感情牌,通过反复强调自己牺牲了多少、为我们付出了多少,以此混淆“自愿”与“义务”的概念,让我们感觉无论自己喜不喜欢,对他们有求必应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情感勒索者喜欢使用这些观念
孝顺的女儿就应该经常回娘家陪陪妈妈我为了你可是嫁到千里之外,要求你养我有错吗?我们可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哥们,怎么借3000元钱这么难?亏我还把你当兄弟!2.罪恶感
随后,如果受害者没有表现出符合施暴者心意的行为,他们会开始第二步,诱发出我们内心中的罪恶感。作为一个有良知、负责任的人,罪恶感可谓是阻止我们违反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底线,一旦我们违反了自我与社会的规范,它就会让我们产生自责和不适 ,进而阻止我们再犯。
情感勒索者很擅长给我们在无形中增添“罪恶感”,让我们的受害者误以为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了伤害,而我们应该弥补这种过错,甚至当情感勒索者表示我们的拒绝会加深他们的痛苦时受害者也深信不疑。

在热播剧《都挺好》中,苏大强就是一个善于使用“情感勒索”手段的施暴者,他十分擅长运用“装可怜”的手段来取得子女的照顾和关怀,甚至是满足自己一些无理的要求。

而大儿子苏明哲恰巧就是最容易落入情感勒索陷阱的受害者,苏明哲一直十分看重自己“长子”的身份,希望能够努力支撑起原来的家,但这也正是他最大的弱点。尽管他也曾认识到苏大强的部分要求是不合情理的,但是“愚孝”的观念在他心头源源不断地产生罪恶感,让他误以为不满足父亲的要求就是“不孝”,从而一再退让,最终沦落为为苏大强操控的“工具人”。
3.恐惧感
当上述方法都无法奏效,那么情感勒索者往往会掏出自己的底牌,利用对我们恐惧的了解,构建起潜意识层次的策略,迫使我们的受害者产生无法达成目标后的恐惧感,这种激烈而直观的感受很容易从外部摧毁受害者的内心防线。

情感勒索者习惯于这样表示:按照我说的去做,否则我将:
和你离婚,让你永远失去我搞砸你的生活,让你鸡犬不宁批评你,并将你开除还是以电视剧《都挺好》为例,在苏母去世后,小女儿苏明玉发现了母亲的存折,还表示依法他们子女三人都有权利分得这份遗产,但是苏大强请求女儿把存折还给自己,并且声称如果明玉要分财产自己就不活了。

用自己的生命作为胁迫,使得子女们产生失去亲人的恐惧,这是苏大强的拿手好戏。当情感勒索者不断暗示自己会自杀,或是结束对方的生命时,这种威胁是任何人都难以忽视的,因为我们会在心中始终藏着一份恐惧,生怕哪一天这种噩梦真的会降临在我们的身上。
责任感、罪恶感、恐惧感,三感交织会让我们的受害者别无退路,就像是深陷迷雾中,洞察力和判断力极速退化,即使自己试图做出正确的选择,也会不断怀疑自己的行为举止,最终的结果多数还是困于原地,并向情感勒索者妥协。
关于情感勒索的危害,你知道多少
情感勒索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它也许不会夺走我们的生命,但是却会严重影响到我们的个性的完整。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思、所想、所做、所为都会受到我们主观意识的操控。我们可以享有高度的自我完整性。而情感勒索的出现会强行剥夺我们的主观意愿,将我们变成受到外界操控的木偶。

我曾经坚守自己的立场,但如今我不得不选择退让我曾经敢与伤害我的人斗争,但现在我只能默默承受我曾经做出过对自我的承诺,但如今只能作废我曾经可以决定自己的生活,现如今却只能任由他人插手曾经网络上流行过这样的一句话:“我们最终还是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我想它大概想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大多数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罗列出自己对未来的期望,以及自己想做的和不想做的事情。但当我们在将这些原则融入到现实生活中时,却往往不能尽如人意。面对无处不在的情感勒索的压力,想要捍卫自己的初心实属不易,因此有些人选择了随波逐流,彻底沉沦自己,陷入遭受情感勒索的恶性循环,并一直郁郁寡欢。

除此之外,情感勒索的危害涉及到我们的自尊、幸福感、身体健康,甚至无形中将受害者本人也同化为情感勒索者。在电视剧《都挺好》中,苏明成向妻子苏丽道歉的方式是下跪,彻底拉低了自己在婚姻中的地位,尊严受到践踏。而苏明哲则饱受父亲无理要求的困扰,不仅丢了工作,还牺牲了远在大洋彼岸的妻子和女儿的生活质量,甚至要求妻子一天之内立即汇两万美元给他,否则他只能去借高利贷。

在这一环节中,饱受情感勒索压迫的受害者苏明哲无意中也成为了压迫他人的情感勒索者,而这一效应还具有传导性,我们无法排除受害者继续传导“情感勒索”的可能性。
如何逃离情感勒索的陷阱,你需要了解这几点
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如何逃离“情感勒索的陷阱”,以及如何避免“情感勒索”的发生。让我们按照下面的步骤,一步一步走下去,终结我们的噩梦。

1.首先,迅速识别出情感勒索
前文提到过,情感勒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像是温水煮青蛙一样逐步让你难以脱身,因此及时鉴别出自己是否遭受到情感勒索,并予以拒绝是非常有必要的。很多人的困惑在于无法正确区分“爱意”与“情感勒索”,因此犹豫不决,那么希望你参考以下的例子。
如果对方是想以和谐沟通的方式解决问题,他们会有以下的行为:
开诚布公地讨论双方的矛盾点用感性思考,用理性沟通,拒绝道德绑架不推卸自己的错误和责任,承认自己的不足将心比心,理解你的难处和感受

而与此相反,如果对方的目的是想要通过一切手段来迫使你屈服于他(她),那么他们会有下列表现:
对矛盾和冲突避而不谈抱怨你的行为,喜欢道德绑架试图掌控你,不理会你的感受只想享受权利却不愿意承担义务2.学会改变妥协性的回应方式
以爱为名是我们最难抵御的糖衣炮弹,情感勒索者的手段隐晦而不易察觉,当我们在不知觉中陷入情感勒索的泥潭,又该如何应对?想要有效处理情感勒索,你必须学会改变原有的习惯性回应方式,使用非防御性的沟通技巧来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当情感勒索者提出要求时,试着用下面的几句话回应对方:
我现在没有办法给你答案,请给我一点时间这件事情十分重要,我们需要慎重考虑我不太确定我现在的想法,我们稍后再谈好吗?

这种拖延性的战术有利于我们冷静地分析和思考,能够有效避免我们头脑发热做出不理智的决定。当我们说出上述的话语时,情感勒索者也许会晕头转向或是表示不满,因为你没有按照他的想法迅速投降,这种情况下你要做的就是坚持,因为拖延会搅乱施暴者的节奏,使对方陷入被动,大大削弱他们的力量。
3.重视自我的感受,在必要的时候选择拒绝
我曾经也是一个没有原则的人,或者说一个非常善良的人。我总是习惯性地将对方的感受放到第一位,并且毫无条件满足他人提出的要求,反而忽视了自己的感受。这样的想法让我一度感受到绝望和抑郁,很多情况下,我需要以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来换取朋友、亲人的欢心,巨大的压力几乎让我喘不过气来。

尽管我已经很努力地实现身边亲友的要求,但是往往还是得不到满意的回复,甚至被认为在敷衍他们。当我冷静下来仔细思索自己的行为,忽然发现我做了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比如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亲戚照看孩子,而亲戚却在逛街购物;帮助朋友完成朋友圈文案,自己的常规任务却没能按时完成。
而正是这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打乱了我原有的计划和生活,降低了我的幸福感。在弄清楚本源后,我开始尝试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并婉拒了一些不是那么重要的请求,在一段时间后我惊讶的发现,这些拒绝并没有疏远我和亲友之间的距离,反而让我的生活更加规律,工作更加顺心。

学会拒绝,其实也是一种智慧。当情感勒索者提出无理的要求时,请勇敢地说出:“我不!”毕竟,在没有伤害到别人的前提下,照顾好自己才是根本。
情感勒索是一种“以爱为名”的软暴力,它往往会让我们迷失自我,深陷囚笼。在这场施暴者与受害者的博弈中,并不会存在真实意义上的赢家,哪怕是施暴者也会在勒索过程中失去对方的信任和好感。因此,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远离情感勒索,希望每一个善良的人都能够得到世界的温柔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