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任继愈在谈中国家庭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的途径本来有三个:家庭、学校和社会。现在由于许多家长是双职工等诸多原因,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社会教育也没有启动起来,这使得长期以来,我国培养人才的途径,就只有学校一条路……这条路走下去,会限制了人才的脱颖而出。”
当代中国的家庭教育处于或是缺失或是不当的状态,这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那么,中国家教的问题在哪里?应该怎么解决?对比中外家教理念,我们发现,很多当代中国父母陷入了家教误区。
生活方面:过分溺爱, 物质满足为标准
爱是重要的教育内容。在这个世界上,很多奇迹是靠爱来创造的。溺爱就是一种非常错误的爱。现在全世界都注意到了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小皇帝式的家庭位置和几代亲长的溺爱使孩子的心理、性格出现自我为中心、霸道等不良倾向。
对于孩子的溺爱还表现在近乎泛滥的物质供给,再苦不能苦孩子。父母吃了一辈子的苦,生活好了,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给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绝对优势的物质环境。这是中国父母普遍存在的一种补偿心理,却不知这样做反而让孩子失去了自立的机会。
年幼的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没有任何杂质,父母给予怎样的引导,孩子就有可能向哪个方向发展。过分的溺爱让孩子感觉不到社会的真实面,对是非对错难以有理智地认识,这些对于他们的未来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灾难。
学业方面:家长对孩子重视智力方面的开发,忽视情商教育
中国传统的望子成龙的思想在当代中国被简单地解读为:拥有好的成绩就拥有好的未来,就能光宗耀祖。于是,许多父母把孩子的学业看成培养孩子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让孩子有个好成绩,父母不惜一切代价给孩子进行智力投资。然而,在对孩子学业给予更多关注的时候,父母们大多忽视孩子的情商教育,换句话说就是,父母忘记了教育孩子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有的素质。包括人格的独立,生活的独立或者是礼貌教育、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在孩子的成长中都处于缺失状态,这样的家庭教育生来就是畸形儿。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发现,孩子最终能不能成长为一个比较出色的、有成就的人,常常不完全决定于智商,还决定于情商。对孩子最基本要求是先做人后做事。学习好、会考试不过是做事中的一种,要想学会做事,必须先学会做人,发挥家长的表率作用,既要重视智力开发,也要重视品德的培养。
心理方面:许多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常常只注意生理健康,忽略了心理健康
教育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父母一直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儿童心理学对普通的中国父母而言,还是个比较新的话题。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只是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无论孩子在心理上的诉求。面对孩子成长中的一些特殊阶段,父母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处于迷惘、无助的状态,出现了如网瘾、忧郁、早恋等一系列令人头疼的青少年问题。许多孩子长大了,身体健康,学习也不错,但是承受着很高的心理压力与负荷。这就是近年来,大学生自杀频繁发生的深层原因。孩子需要喘息的空间,而父母不但一味地让孩子快跑。
在家庭教育中,有很多内容属于心理暗示范畴。一个孩子可能不知不觉地受到某件事情的影响,并成为终生的烙印。父母这段时间因为生活中有些不顺,成天愁眉苦脸,孩子情绪也会受影响,健康状态更不会好。这是因为家长的情绪、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叫做心理暗示。
父母要善于给予孩子正面的心理暗示,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好的影响能使他们具备好的素质,好的性格,并获得终生奋斗的力量。要把现代心理学、教育学和各方面有益的东西引进我们的家庭教育。
道德方面:父母要教导孩子学会平衡社会适应能力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中国正经历一个社会转型期,孩子们面对的社会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的道德意识,要崇高、正直、善良,具有关心他人的品质。另一方面,家长又面临着一个问题: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孩子首先要有适应能力,才谈得到有所作为。
事业方面:孩子沦为家长实现未泯理想的工具
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希望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自己实现的梦想。他们寄希望于下一代为他们完成。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却忘记问问孩子是不是喜欢这样的未来,是不是和他们有同样的梦想。很大程度上,中国的孩子是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的。
亲子关系方面:孩子是家长最熟悉的陌生人
中国的父母总是会抱怨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苦心。其实,父母对孩子又有多少了解。很多父母以为很了解孩子,但实际上与孩子很少有精神上的沟通。他们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身体是否健康。孩子有了欢乐、苦恼或遇到的问题,首先希望交流的是自己的同学,他们觉得父母不了解自己,他们和家长之间是有距离的。
虽然对孩子进行有效管理是必须的,但是很多中国的父母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原则,只要孩子一犯错,不问情由就处罚孩子,不但有身体上的惩处,甚至对孩子进行心理虐待,把本来属于孩子的权利剥夺,整天唠唠叨叨,跟孩子较劲,把孩子听不听话作为是不是好孩子的标准。其实,对孩子应该多表扬少批评,不要唠唠叨叨,应该按照既定的规矩办事,给孩子以充分的权利,才是正确做法。
然而有些中国父母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他们整天忙于工作、事业或做买卖赚钱;为孩子提供的只是生活上的保障,而其他的内容,包括对于孩子的内心世界、兴趣爱好等一概不闻不问。这样的父母不但对孩子是个坏榜样而且这样的家庭让孩子感受不到温暖,父母不能让孩子有安全感。
如果父母不能真正地了解孩子,设身处地替孩子思考,父母对孩子施加的种种教育、约束和引导,必然有许多是不合适的,效果也不会好。孩子往往也会对这种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听不进”父母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