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回到家中,闷闷不乐,或是怒气冲冲。
追问后,你才得知,原来是跟老师的关系变得更糟糕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好端端在学校上课、学习,怎么就是和老师处不好关系呢?
这个问题不仅需要从孩子的内心深处寻找答案,还应该关注一下周围环境的影响。
最近,研究人员发现,悲伤和焦虑的学龄前儿童与老师的关系,更容易恶化。
大多数人认为学龄前儿童不懂事,认为他们还不理解悲伤和恐惧。
其实不然。
学龄前儿童对过度悲伤和恐惧的感知,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早。尽早了解问题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该研究团队选择了两所低收入半日制幼儿园,跟踪观察了园里的400多名儿童。 期间,相关人员仔细研究了学龄前儿童和幼师之间的互动。
他们发现,悲伤和焦虑程度较高的孩子,与老师之间的积极互动往往较少。也就是说,幼师对孩子需求的回应,对孩子们情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孩子的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在学校学习的经历。有适应性问题的学龄前儿童,更加依赖老师,甚至还具有一定的攻击性。正因为如此,老师们对该类学生的负面反应往往越多。
幼师们以消极的方式,照顾学龄前儿童们。反过来,幼师自己也会变得沮丧或者精疲力尽,这就导致了这种负面关系的延续。
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同时加强对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辅导,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这种负面的师生关系。可惜的是,在学龄前的教育环境中,这两项举措无疑都缺位了。
现在,我们知道,孩子内心深处的负面情绪,比如悲伤、焦虑等,不仅仅是心理问题,还可能来自于周围社会关系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
教师如何立德、如何立业、如何育人?
学校在孩子成长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家庭和社会应该如何与学校,与老师共处,寻求最佳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才是全社会应该关注的问题。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导我们如何立德。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导我们如何在自己的领域中有所建树。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导我们如何育人。
往期推荐:
脑海中记忆的橡皮擦
母乳喂养,坚持还是放弃?
开窗通风,室内的空气质量就会变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