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本书,通过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向我们传递出了一份份触目可及的心灵慰藉。
![](https://pics5.baidu.com/feed/738b4710b912c8fc4cea15b646493843d6882105.jpeg)
《安慰我的画》
韩国女作家禹智贤结合了自己的旅游体验以及生活感悟,写成了《安慰我的画》这本书。凭借着不疾不徐的一段段故事讲述,探讨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用心诠释出了故事背后那些能够引发人们内心共鸣的生活哲思。每一幅画,在她细腻的语言修饰之下,都仿若被赋予了新的生命灵魂。当我们昂首走进绘画的世界,也正与创作者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心灵交流。
"这世界是美好的所在,值得我们为它奋战。"海明威在小说《丧钟为谁而铭》中写下了这样一句掷地有声的话。然而,这部《安慰我的画》恰恰印证了这样质朴且坚决的感悟道理。
诚然,我们在贬低希望的同时,也失去了一个值得憧憬的美好未来,同时也失去了那一份义无反顾的精神动力。与其这样,我们不如认真地感受绘画带给我们的精神疗愈,借助于细致亲密的文字叙事,重新学会与世界和平相处,重新发现隐藏在狭小角落中的陌生自我。
![](https://pics5.baidu.com/feed/63d9f2d3572c11df2f4fcb57d46dc8d6f603c2fd.jpeg)
年轻时候的海明威
虽然这部书籍是以客观事实作为故事叙事的背景,但是书写的内容却是十分主观的。在书中,绘画的根本角色成为了让人感悟生命、倾听自然的一副良药。所谓的观画过程,也变为了窥探自我内在世界的"深呼吸",成为了实现自我救赎的一段精神旅程。
01、在书中,情感的宣泄流露成为了"与画共舞"过程中的必备阶段,洋溢着和煦的人文主义色彩
无疑,身为一名新锐的韩国作家,禹智贤的内心感触是无比细腻的,她将日常、关系、旅游以及人生融汇成为了画中的故事,深刻而不深沉。在这部书中,悲伤、感动、彷徨、孤独、关爱、希望等一系列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每一幅画都展现了一种生活姿态,每一丝情感都凸显了一种人生眼界。
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那些艺术家,在她的笔下变得具有了人间烟火的味道,不再只是我们心目中那种刻板神圣的印象。原来,画家哈莫修依的画风与心灵真正地走向虚无,并以空房间作为画作场景,是从他迁居至丹麦生活才开始的;原来,在画家哈拉莫夫眼里,粉红色有时也象征着"压抑"的情绪,继而逐渐在后来的绘画创作中形成了一种对于色彩的世俗成见。
![](https://pics5.baidu.com/feed/83025aafa40f4bfb578a4f86bb05d2f6f636185f.jpeg)
![](https://pics6.baidu.com/feed/aa64034f78f0f736ae31ecd4bd1f191fe9c413ec.jpeg)
画家哈莫修依 绘画作品
每一篇故事短文,都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情感诉说,细腻地宛若在心口融化的雪花。仅仅是讨论世间存在的"爱"的形式,作者都会详细地列举"清纯的初恋"、"刻骨铭心的爱"、"无法实现的爱"、"和睦的兄弟情"、"温柔的父爱"、"牺牲奉献的母爱"、"浓烈的同性爱"以及"美好的人性之爱"等等。确实,人生在世,终将经历难以计数的爱,有的人选择了默默无闻,而有的人选择了运用极具说服力的方式来证明何谓真爱。
在书中流淌的文字情感中,一方面是希望与感动的心灵慰藉,而另一方面也揭露出了苦难与孤独的人生创伤,甚至有些故事的述说是将这两方面对立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的。比如,在卡萨特的画中借着描绘母亲与孩童相拥在一起的温馨场面,诉说着她自己渴望却得不到的家庭生活,以此宣泄无法释放的母爱。
可以说,关于她的绘画故事,优美中透露着忧伤,开朗中隐藏着黯淡。
正如我们在观看《克里斯蒂娜的世界》,这本书带给我们的内心感受是极为相似的。每当我们重拾对于未来小小的心动,遇到每一种可能的境遇与现实,都是那一只引领着我们通往幸福的青鸟。即使挣扎求生,也不会轻易放弃希望!
![](https://pics1.baidu.com/feed/a2cc7cd98d1001e921d3df800344d1ea55e79727.jpeg)
《克里斯蒂娜的世界》
为什么作者会不假思索地流露出这样复杂纠缠的情感?
每一次作者的悉心讲述,都源于成长过程中最为本质的内心体验。因为在我们年少的时候,一切仿佛都是那样的新鲜与美好。不过,渐渐地我们会发现大人世界的海洋,比学生时代的泳池更加汹涌。于是,我们逐渐收敛了张扬的羽翼,板起原本骄傲的脸孔,学会了在人群中隐藏自己……这本书所诠释出来的那些杂糅情感,似乎正是这种成长困惑的一种外化。
![](https://pics5.baidu.com/feed/0b7b02087bf40ad1ae530451ef66bbd9a8ecce9b.jpeg)
02、由平常的情感叙事,逐渐上升到了美学与哲学的思想高度,重新审视自我的那份孤独
在提到印象派绘画的时候,重点讲述了那些令人赞叹的"瞬间美学"。让她首先回忆起来的便是美国印象派画家萨金特所描绘的《康乃馨、百合、百合、玫瑰》这幅充满诗意的作品。确实,绘画就像浓缩的一首小诗,敏锐地抓取了某些时刻的情感,转而以优美的形式呈现,如丝入扣。
光线朦胧的傍晚时分,两名少女提着灯笼伫立于繁花绽放的庭园。散发清新气息的绿草与盛放的花朵填满画面,搭配弥漫于空气中的林野神秘感,巧妙营造出惹人怜爱与奇幻美妙的氛围,让人宛如置身梦境。和煦的绿光色调,温暖了空气;隐约的烛光,映照出少女最美的瞬间。少女身着纯白衣裳、双颊泛红的模样,更显纯洁;若隐若现的情景,带领你我回溯往昔。
![](https://pics4.baidu.com/feed/a044ad345982b2b71206410887e761e977099b36.jpeg)
![](https://pics3.baidu.com/feed/b3fb43166d224f4a466c37bcb1bd3a549922d17d.jpeg)
![](https://pics1.baidu.com/feed/03087bf40ad162d98fd5116ba99503ea8a13cd5b.jpeg)
《康乃馨、百合、百合、玫瑰》
就是这样一幅让人欣慰感动的绘画作品,将画家的热情与执着,化作了盛放的刹那,堪称"瞬间美学"的代表杰作。在那种深沉宁静的氛围中,隐秘着那一份盛放的、刹那的美学韵味。
不过,相比于一种无拘无束般的美学追求,书中也丝毫没有刻意回避自我孤独层面的诉说。恰如作者自己所说:"虽然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绳索是那般脆弱,但我们需要的或许正是从中学会不去抗拒若有似无的相互依存,以及就算当不了体贴的人,也别摆出冷眼旁观一切的态度。"
书中透露出来的不仅仅是一种对于自我孤独状态的描述,其实作者想要试图表现的是一种对于"置身人群之中的孤独"。这并不是一种真正悲哀的孤独,而是一种积极寻找内心自我的"孤独"。
当人们对于欲望的渴求越发强烈之时。内心的空洞也会随着扩大,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都陷入了一种"置身人群之中的孤独"。这一份"孤独"也恰如《寂寞的群众》一书中讲述的那样:"现代人即便再怎么努力不被孤立,终究也得忍受发自内心的孤寂痛苦。置身人群中的我们,时常惊觉眼前的一切不是和谐而是孤独,这正是今时今日最悲哀的写照。"
现实中的我们,有多少人就像《候车》作品中所表现的那样冷僻而生疏。画中通过所有人齐聚一地却又像各处不同空间般的构图巧思,阐释现代人既拙于袒露内心又始终渴望与他人相处的双重性格;以并肩而立视线却不曾交汇的景象,刻画彼此需要又不愿先行靠近对方的现代人际关系。
![](https://pics3.baidu.com/feed/242dd42a2834349b1ea3881173a0bfc837d3be4a.jpeg)
03、通过旅行实现绘画梦想,借助文字传达人生感悟,逐渐摆脱内心桎梏的偏见
作家禹智贤原本认为画家的内心孤独是"压抑"着的,直到她注意到了有些画家会选择运用色彩行为来暗自宣泄。比如,在美国雕刻家拜耶斯创作的《粉红色丝绸计划》中,粉红色丝绸被杂乱地放进了透明的玻璃箱内,以此表现世俗强加于色彩自由之上的枷锁;在韩国摄影师尹丁美创作的《粉红与蓝计划》中,特意将男孩与女孩的日常用品区分为两种不同的颜色,打破了道德世俗的墨守陈规。
作家在旅行途中,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执着于自身成长的困惑,甚至为了不明朗的一切而焦躁、紧张。直到后来在自我内心的救赎中,她逐渐明确了一个道理:与其不断地将青春浪费在恐惧未知的某一天,还不如肆意地放逐自我,用心地感受那份青春的怦然心动。
![](https://pics7.baidu.com/feed/ca1349540923dd54173492ea664319d89d8248b9.jpeg)
![](https://pics4.baidu.com/feed/d4628535e5dde7112e5211981da5641d9c1661a9.jpeg)
![](https://pics5.baidu.com/feed/024f78f0f736afc38f2c95190a5341c2b745127f.jpeg)
实际上,每个人都可以像作家那样从色彩中受到启发,扭转世俗长久以来固执的偏见,不分性别、年龄、国籍、种族等因素,乐于拥抱内心中光明开朗的一面。
这本书既是作家致青春的一份钟情诉说,同样也是给予我们每个人青春创伤的温暖疗愈。
无疑,整本书都围绕着浓厚的情感疗愈气息,即使在书的后记中,作家也不忘提到:"哪怕只是一丝薄弱的希望之弦",都一定要坚持下去!在书中学会与悲伤共处的同时,也要学会自我勉励,从如画的现实生活中感受一丝慰藉!